李进
摘要:《喻世明言》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核心思想,在明代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之下,展现出全新的儒家义利观、性情观、民本观,在本质上实现了对儒家原始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喻世明言》;儒家伦理观念;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48-01
《喻世明言》,冯梦龙于家藏古书中“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而成,作为重要的古代话本小说集之一,《喻世明言》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喻世明言》中收录了大量佛道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佛道宗教色彩,然而细究文本及创作背景便可得出,儒家伦理观念仍是《喻世明言》中的主流思想,佛道元素的注入仅为作者借以喻教化、述情节、展背景的文学创作于段。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喻世明言》的核心内涵,在明代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之下,又有着与传统儒家观念迥异的解读和呈现。这并非对儒家经典的违背,而仅仅是对其中误读、歪曲部分的理性归位,使儒家伦理规范得到最积极合理的全新阐释,并结合时代潮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第一,《喻世明言》中的儒家伦理观符合中晚明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商业于工业急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第一次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表示赞同。传统的儒学家普遍“重农抑商”,他们强调“舍生取义”,对追逐利益的行为十分不齿。其实,这并不符合先秦儒学的“义利观”。孔子日“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可见儒家先哲对“利”的态度,亦是肯定的,只是他们认为这种“利”应该是“先义而后利”、是“取之有道”的“利”。《喻世明言》中对“利”的态度和“义”的规范,就回归了最初的儒家“义利观”。它首次将商人作为正而形象写入书中,塑造了或正直或憨厚的多种商人类型,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憨实重情的蒋兴哥,《穷马周遭际卖鎚媪》中善良热心的卖鎚王媪,都是作者大力赞扬的商人形象。书中对于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或美好品质而致富的事迹也予以肯定。比如《李秀卿義结黄贞女》中的李秀卿和黄善聪,一个少年从商、一个女承父业,二人同心同德、共谋生计,通过妥善经营和辛勤劳作终致富足,较好地诠释了“以义取利”的儒家观念。
第二,《喻世明言》的伦理观符合晚明进步思潮下人们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最直接的体现是“以情反理”的情教观以及对“男女大防”的突破。事实上,这种“以情反理”的情教观正足对先秦儒家“礼教观”的深入认识和全而解读。《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正常的男女之情予以认可。儒家强调“礼”,但这种“礼”并不是脱离情理独立存在、凌驾于人情之上空泛的礼仪规范,而是一种缘于人情、立于情理的合乎人性的“礼”。直至程朱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对正常的人性欲望进行压抑,实则是对经典儒家礼教的一种扭曲和歪解。《喻世明言》顺应了个性解放的思潮、遵循了先秦儒家的“礼教观”,对发乎真情的男女之爱予以赞同,并以情作为设定“礼”的依据。比如《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张生和刘素香,二人虽没有父母之命私自婚配,却真心相爱、矢志不渝,虽然违背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仪规范,但作者并未对二人的行为进行指责,反而在结局安排二人破镜重圆、夫妻团聚,反映了作者因情而礼的“礼教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缘于人情的礼也并非一味的放纵情欲而不加节制,儒家所谓“好色而不淫…‘礼之用,和为贵”,正是强调发乎真情的“礼”也要遵循“中和之美”。对于这一点,《喻世明言》中也有所体现。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篇中,兴哥之妻三巧儿与陈商私通,二人之问虽有真情,然而作者对这种“情”却不予认同,故事结局陈商不得善终。这是因为在这里二人的“情”已经违背了中和之道,由真情而变为淫乱,故而作者通过这样的结局设置来劝惩世人,强调“缘情而礼”的“致中和”。
第三,《喻世明言》中的儒家伦理观符合广大市民阶层对个人幸福生活的普遍追求,是对市民意识觉醒后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传统儒学家强调社会价值、强调“仁政爱民”,多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出发去阐发、践行儒家的“仁”。他们所说的“人”更倾向于具有集合意义的“人民”,而非具体独立的“个人”,因此难免会对个人价值有所忽视,使个人价值过分屈从于社会群体价值。事实上,孔子提出“仁民爱物”、“泛爱众”,除了倡导人们要有博爱之心外,更教育人们要从身边做起,孝悌友爱、亲邻善睦,强调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关怀,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喻世明言》着力对这种关注“个人”的“仁”进行阐发,打破了传统道学家“仁义”的虚假空洞,使“仁”更贴近市民阶层的现实生活。比如在《喻世明言》中经常出现的邻里之间相互帮衬的场景,以及全书所流露出的对市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都表现出“用之于民”的“仁”的精神;
中晚明社会经济相对稳定,商业、于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另一方而,思想领域心学取代朱学占据主导地位,以民为本、对人性的弘扬成为话语中心。在此背景之下,“文以经世”的《喻世明言》创作也必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承继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也自觉摒除了其中的落后成分,融注了具有时代新风的义利观、性情观和市民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革新在本质上是对儒家原始经义的回归,先秦儒学中的诸多理念,在历经了历史的众多误读、曲解与变相发挥之后,终于在新的时代浪潮下重新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