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文山壮族图案的来源与寓意

2015-05-09 04:59晏飞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壮锦稻作铜鼓

晏飞

摘  要: 壮族,是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人数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他们的传统图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

关键词:壮族图案;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

一、图案的来源

文山壮族图案主要体现在摩崖壁画、铜鼓、歌书和服饰刺绣上。早期的纹样有几个作用,根据刘咸所著的《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發》中所述:“首先纹身有社会意义,如各峒的标志;其次在婚嫁之前会纹上,具有婚姻的意义;再次具有图腾标志的意义,各族所属的图式不同不得互相假借,守祖宗成法,毋得变更;最后是装饰的意味。”[1] (39页)而图腾崇拜和装饰意义也就是壮族图案主要表达的形式。

二、图案的寓意

2.1自然崇拜

在壮族宗教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崇拜之一是自然崇拜,同时也是壮族原始宗教思想的萌芽,在壮锦中表现出的方式非常普遍。自然崇拜包括对日、月、雷、水的崇拜,太阳带给万物生命,与月相互交替有了白天黑夜、温暖和寒冷,原始人类通过想象和创造有了太阳神和月之神。而对于神明的形象和崇拜则表现在壮族的各个民俗文化中,如壁画、祭祀活动、铜鼓等。在铜鼓鼓面中心都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魏收《五日》诗中有记载:“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这里的“东君”指的就是太阳。广南壮族每年的农历二月就有祭太阳的活动;而月亮则代表了善意和慈祥,并认为月亮有着永恒的智慧,能给予人命运;雷公同样是天神之一,雷公给壮族一种神秘恐怖的感觉,但是会带来雨水,润泽土地,带来稻作收获,所以他们也会对雷公进行祭拜;水是稻田的载体,是生产所依赖的,俗话说“壮人住水头”可见水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命脉所在,在壮锦中就有着大量水纹的变体。

2.2动物崇拜

青蛙在田间既能捕虫除害,又能鸣叫引雨,壮族民间常说:“青蛙叫,暴雨到。”据民间传说有雷王打雷下雨,青蛙鸣叫就代表着要下雨,并将蛙视为雷王和蛟龙的私生子,将一部分对雷王的崇拜转移到青蛙身上。在铜鼓中,蛙是以立体的形式制作在鼓面上,分别面朝四个方位;在麻栗坡县的大王岩画中也出现了“蛙形人”的形象,并结合了雷纹、水纹、牛、蛇纹样。壮族的“女权”也蕴含在蛙崇拜之中,从外形上看蛙和孕育新生命的女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蛙也大多扮演女性角色,如《青蛙姑娘》,所以在壮锦中出现了蛙和女性身体相结合的形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有了生殖崇拜,蛙形态的变形又包括了生殖崇拜文化和天体崇拜、水崇拜、动物及植物崇拜的几种类型,所以在“女性”人体和蛙变形中出现了飞鸟、双鱼、花草、四方钱、双凤等图案的组合。

壮族对蝴蝶是非常喜爱的,在刺绣图案中经常出现大量各种各样姿态的蝴蝶,有单个蝶、双蝶组合、蝶与花卉组合等形式。

飞鸟在许多少数民族服饰中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屡见不鲜的,如喜鹊、乌鸦、大鹏、鹰、孔雀、野雉等。在文山广南地区的壮族就有崇拜乌鸦的记载。传说乌鸦曾帮助他们扑灭天火,在《巫经》、《岩刚河的来历》中都有乌鸦化身成神的使者来保护他们。现在壮锦中的部分鸟类纹样仍是以黑色着底,边用金色、黄色的绣线嵌或包修的方式来进行装饰,在大量铜鼓表面有翔鹭的纹样。

“耕以牛为贵”、“牛是农家宝”,对牛的崇拜也很普片。在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以牛为主的活动,如广南者兔、者太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或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牛王”活动,称为“牛王节”,每个人都会盛装参加活动;再比如,坡芽歌书中有符号就意为家中人、畜平安,壮族传统的杆栏式建筑中上层住人,下层养牛,人与牛住同一屋檐下,可见牛对于壮族的重要性;在壮锦中牛代表着力量、忠实、勤劳,与男根纹样、雷纹样相结合进行一些变形,并频繁出现;

2.3花卉崇拜

以花卉为主题的绣品体现了壮族的植物崇拜文化群。壮族认为那些生存在身边的树木、花卉、果实、竹叶、禾田等植物都是有生命有神性的,它们除了具有植物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功能,认为植物不但能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歉,还影响了民族人丁的兴旺繁衍。在植物中,花是最美最精彩的,同时花越繁盛代表着果实越是丰收,花是植物繁衍的生殖器官,主宰着人的生死和来生。在《句町国史》中提到文山壮族中“花婆”一说,称为“雅瓦”是专管人类生育的花神。[2] (287页)在壮族的刺绣中出现了大量的花卉,结构有单体花朵也有大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运用在妇女服装中的腰带、袖口、襟和背小孩用的背带上,意为多子、平安、福贵之意。

2.4生殖、稻作崇拜

生殖崇拜和稻作文化在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中主要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延续、繁衍的追求和对丰收富饶的崇拜。壮族对于生命繁衍的愿望最初是通过神话和传说的方式来体现的,如壮族的“姆六甲造人”、《布伯的故事》等,这一崇拜在壮锦中也得到了体现。在传统壮锦刺绣中出现了女性人体与蛙崇拜变形的结合形式,以及男根与牛崇拜变形的结合形式来作为图案的主要构图;稻作文化作为主体内涵同样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壮族的生活进程中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直至今日的壮族人仍然认为稻作生产不仅仅是单纯的谷物播种、生长、收获的过程,谷物多子,这与壮族的生存繁衍相似,同时形成了“田坝神”一说。这便构成了壮族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形态,即生殖崇拜为内核,稻作崇拜为主体,其余崇拜为补充的宗教文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发 [J].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5

[2] 何正廷,句町国史[M]. 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壮锦稻作铜鼓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