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涂家坝遗址明代家族墓的发掘与初步分析

2015-05-09 07:09刘玉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摘 要:随着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三峡地区明代墓葬特别是家族墓资料越来越丰富,本文通过分析巫山涂家坝明代墓葬的发掘成果,在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出土遗物等方面分析其墓葬文化特征。

关键词:巫山涂家坝;明代家族墓;墓葬特征

作者简介:刘玉洁(1986.12-),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1

一、墓葬概况

凃家坝遗址T1发现明代墓葬6座(编号为M1-M6),均为土坑砖室墓的形制,是先在地面挖出竖穴土坑,然后用砖建造墓室,所以,这种墓的形制比较小。墓底用砖铺设而成,墓壁砌砖无纹饰。

M1位于凃家坝遗址的东部,方向270°。开口于2012WTT1第2层下,距地表0.30米。口大底小,四壁略倾斜,券砖用楔形砖,券砖与券砖之间形成的缝隙用灰浆填塞,墓室的券顶被破坏,塌陷的券顶砖主要堆积在室内部,长方形砖券清理现代堆积土厚约0.50厘米,土色灰,土质松软。券顶残长0.90米左右。墓底平整,有棺床,将两块砖隔开后壁有“凸”字形壁龛,位于中部。墓门有封门砖9层,墓门口有残存部分封门砖封门,有长1.3米左右的影壁墙。墓室内发现棺钉5枚,由此可知该墓原来是有葬具的。

M3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方向为270°,墓底有一腰坑,后壁砌有一“凸”字形的小壁龛,里面嵌有一墓志铭,是1块带红色字的墓志石(字迹不详)。它与其它不同之处在两壁多1层沙子、黄土、石灰渣汁浇浆灌注而成,厚0.30米,覆盖包裹整个棺椁和墓圹,形成坚固严密的保护层。有铺地砖,墓底承托棺木的地方中部,有类似腰坑的长方形坑。

M4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方向为270°,券顶顶部用石灰浆抹平,墓内填土中有塌落下来的券顶砖,券顶用楔形砖,砌筑不十分规则,砖缝较大,在券砖之间夹有瓦片,以起到加固作用。壁砖残高0.90米左右,距底0.42m的后壁,后壁有“凸”字形壁龛,有带圈足的青瓷碗残片,棺钉4枚,说明该墓室有葬具和随葬品。该墓建造次序为先砌墓壁,后铺底砖。

M5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方向为270°。形状为长方形砖券墓。因破坏严重,墓顶己全部塌毁,只残存两壁和后壁砖,壁龛1个,封门底部有1块厚石块,封门砖残留1层。清理过程中,距底厚约0.40m的暗红带石灰粒的填土中,发现有牙齿磨损程度较轻、肋骨、骶骨、腓骨粗壮,从现有的骨头判断应该是成年男性。

二、分析

此组墓葬的砌法和结构一样,壁上都用平砖错缝,填用泥浆。券顶大多都用楔形转,缝隙比较大的加瓦片。墓室北壁皆设有壁龛,龛的位置和砌法相同,均为自下而上平砌 层厚开始留龛底,壁龛的大小各异。六个室的用砖,砌法和结构相同,均用青砖砌成,除室与室之间的隔墙为双砖错缝平砌外,其余的墓壁均为单砖错缝平砌而成。券顶抹有一层白灰,两个墓的间隙都用灰渣填实,白灰从顶部一直抹到后壁,M1-M3券顶上都为白灰,M4-M6为灰色灰渣,M1-M3衔接间隙填的灰渣,从砌法和结构看,墓室应为同时建造。墓葬封门的用料和砌法相同,M1采用与墓室大小的双砖错缝平砌而成,封门墙整齐,用材一致,其他损坏严重,无法辨认,墓门口有长方形的大石板。六个墓室的脏具均已腐朽无存。M1-M6都有铁质棺钉数量不等,M5 木棺因腐蚀严重而仅剩少许朽木及木灰,长方形,但其结构不详.人骨保存不好,墓室内残存的骨骼凌乱,该墓被扰动过,无法辨别性别、年龄和朝向。

通过对涂家坝墓葬的发掘,明代墓葬在人为和自然力双重负面影响下,均遭到严重的破坏,所获资料不多。明代墓葬6座砖室墓,均形制一致,结构简单,墓中均仅在M5中见仅剩少许朽木及木灰,长方形,其结构不详,随葬品数量极少,仅见瓷碗和陶罐,不易判断墓葬的年代。从墓葬形制来看,是明代小型砖室墓的常见形制,墓壁砌砖虽无横竖之分,但其平顺错缝砌法是这一阶段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墓室门口放置石块,石块皆利用自然石面略加打琢,有的石块的位置和平面角度略有移动和改变,在这一时期比较少见。而带棺床的砖室墓,在这一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大量事实表明,地下墓室的内部布置与墓室结构是参照和模仿地上居室的。如汉墓中棺和随葬品置于地上,铺地砖流行铺作人字形,反映了汉代一般居室于居室内藉席坐地之况。唐墓在室内横砌棺床,棺和部分随葬品置于床上,也反映了唐代居室内流行设床。明时木床更加普及,在居家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于是对明墓中广泛出现的棺床设施,人们应能够很好地了解。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家礼[M].第一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湖北省郧西县观沟口墓地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第一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宜昌博物馆,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秭归狮子包明墓清理简报[G].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著.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5]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M].第一版.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7]霍巍.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