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东省棉花产业状况及如何提质增效

2015-05-08 09:29山东省纤维检验局
中国纤检 2015年7期
关键词:棉农公证棉花

山东省纤维检验局

棉花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全省棉花质量监管部门,我们以棉花质量为着眼点和切入点,以近年工作中掌握的大量数据为依据,对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工作在推动我省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对我省棉花产业的种植、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力求准确反映我省棉花产业上游环节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为涉棉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分析棉花形势、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产业提供信息参考,为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稳定,引导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我省棉花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棉花产业基本情况

我省是全国第二产棉大省,也是用棉大省。全省共有棉花加工企业将近400家,上规模的棉纺织企业2000余家。棉花产业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纺织、出口等多个行业,解决了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棉区农民的增收问题,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40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15.4%。可以说,棉花产业既是我省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又是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二)棉花种植区域分布情况

我省棉花种植面积约为1000万亩,约占全省有效耕地面积10%。棉花种植主产区分布在鲁西北、鲁北、鲁西南三大片区,主要涉及德州、聊城、滨州、东营、菏泽、济宁等地区,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他地区还有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如图1所示)。

图1 我省棉花主产区分布图

(三)全省棉花质量状况

从近几年公检数据看我省棉花总体质量情况是:最重要的棉花质量考核指标:品级/颜色级平均级别比全国棉花平均水平低0.5个级左右;长度指标在受灾严重的2009—2012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整体好于或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长度整齐度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从统计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总体质量水平不如以新疆为代表西北内陆棉区,在全国处于中间偏低的水平。2014年度我省在棉花生长期及采摘期天气晴好,棉花长势良好,同时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也逐步增强,更加注重棉花加工质量,重视挑拣异性纤维,不混等混级加工,棉花总体质量较往年好。

(四)棉花加工企业概况及加工能力

我省共有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389家,生产线达到396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全省2013年度参加公证检验的棉花加工企业共312家,其中,年加工量在3000吨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占全省企业的30.8%。2014年度参加公证检验的棉花加工企业共234家,年加工量在3000吨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占全省企业的24.4%(见图2)。

2013年加工企业加工量统计 2014年加工企业加工量统计

图2 我省棉花加工企业产量情况统计

二、国家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工作成效

在整个棉花产业链中,棉花质量始终是贯穿各个环节的基础性因素和关键性指标,关系到产、供、需各方的利益,对下游产业甚至是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作为省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我们依照《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了对棉花质量实施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和促进了我省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扎实开展公证检验,客观公正评价棉花质量,推动产业科学化发展。公证检验是纤维检验机构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和推动棉花产业科学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我省现有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11个,棉花大容量测试仪(HVI)50台,年仪器化公证检验能力达到80万吨,完全能满足全省棉花加工企业的检验需求。近年来,我省棉花公证检验比例逐年递增,公证检验覆盖率已经连续3年达到100%。

公证检验数据为宏观棉花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了权威的数据支持;为棉花期货交易市场的电子撮合交易棉和期货交易棉提供了贸易价格结算依据;被国家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给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提供贷款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依据;为棉花供需交易双方提供了公正的结算依据;为棉花加工企业提高改进加工工艺提供了质量数据;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可靠的配棉数据参考;为棉花育种企业改良棉花品种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棉农选择种植品种提供了科学指导。可以说,公证检验数据得到了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广泛运用,对棉花产业的科学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是狠抓棉花质量监管,提高了产业质量水平。棉花质量监管是确保棉花生产加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保证整个棉花产业的基础原料品质十分关键,对提高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职能机构,我们对全省棉花经营者在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存储环节履行质量义务情况实施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近两年来,共出动各类监督执法人员6560人次,进行专项巡查3280次,检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640家次,立案281余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967万元。重点对棉花收购环节进行了定期、不定期巡查;对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普查;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进行了高频次抽查;对销售、入储的棉花进行了严格的公证检验;对查实的棉花质量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把了全省棉花产业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有效杜绝了异性纤维、混等混级、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严重影响棉花质量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确保了全产业链棉花原材料的供应质量,促进了产业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严格执行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制度,保障了产业健康发展。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制度是我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也是调控产能、稳定价格、规范竞争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我省对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质量保证能力每年进行一次复查,每年对棉花加工企业的检验仪器、加工设备、技术人员、标准配备、检验室等情况,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现场复查,并将复查结果报送省发改委,更新到企业信息档案登记备案。凡是没有通过当年资格认定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当年棉花加工市场,严把了市场准入关。通过棉花加工资格认定,一方面,促使企业对棉花加工质量重视,自觉对技术人员加强培训,对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检验设备进行补充完善,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保证了棉花加工和生产质量;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对发改委发放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证书提供基础依据。了解全省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规模等情况,有利于规范棉花市场秩序,稳定棉花收购价格,促进我省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棉花加工企业是棉花产业链中衔接棉农与市场的重要环节,其诚信状况直接影响着棉农的收益和植棉积极性,影响着棉花市场的秩序,乃至整个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棉花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大力推进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流程,给棉花加工企业评定质量信用等级,建立质量信用档案,实施分类监督管理。具体是通过评定,把棉花加工企业的质量信用分为A级、B级、C级、D级,分别代表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根据不同质量信用类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给予不同的政策性扶持。通过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棉花加工行业形成了诚信经营、相互监督、争做守信企业的良好氛围。不但进一步净化了行业风气、保障了棉农利益、提高了棉花加工质量、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而且极大激发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有效增强了我省棉花加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我省棉花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大幅攀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棉花质量监管部门,从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工作中掌握的数据看,我省棉花产业上游环节当前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诸多的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省棉花种植出现明显萎缩迹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1.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小。2013年度,我省棉花种植面积约为950万亩,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6525万亩,我省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4.56%,虽仍位居全国第二,但比2012年的1034.8万亩减少84.8万亩。2014年我省棉花植棉面积只有840万亩左右,达到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2015年种植面积预计减少更多(见图3)。

图3 我省棉花种植面积变化情况曲线图

从图3不难看出,从2008年的1332.45万亩到2013年的950万亩,我省棉花种植面积正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持续递减。

2.棉花产量逐年降低。2013年度我省棉花总产量为62.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84%,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皮棉单产约65.4公斤/亩,略低于2012年的67.5公斤/亩(见表2)。

表2 2008—2013年棉花产量情况

如图4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棉花亩产量和总产量均呈明显的下滑趋势。尤其在全国棉花亩产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我省棉花亩产量不升反降,连年走低。总产量在全国棉花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是逐年降低。2013年度,我省棉花亩产量和总产量,双双达到了近6年来的最低值。

3.原因分析。我省棉花总产量之所以逐年下降,虽然有气候、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无疑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植棉效益不断下降,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一是,与种粮、种菜相比,植棉的收入明显偏低。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植棉仅有棉花良种补贴。估算植棉平均每亩纯收入要比种粮食作物每亩少收入40%左右的收益,比种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差别更大。二是,植棉不但投入大、劳动强度大,而且用工多、劳作周期长,挤占了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的外出打工时间,这也是近年来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测算,我省棉农人均植棉面积在3.5亩左右,按每亩纯收入600元计算,一个棉农植棉年收益在2100元左右;而一个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平均年收入可达20000~40000元,是植棉收入的10倍左右。一个棉农一年的植棉收入,还不如外出一个月的打工收入。另一方面,不确定因素多,增加了棉农的种植风险,棉农不敢种棉花了。一是自然条件因素。棉花是喜光作物,其产量与品质与日照条件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山东地区在棉花吐絮和采摘季节连续出现多雨寡照的天气,对棉花的产量和棉农的收益影响很大,至今棉农还心有余悸。二是市场价格因素。近几年棉花价格跌涨变化比较大,对棉农来说,市场行情难以掌握。尤其是近年来进口棉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备受纺织企业青睐,在进口棉的冲击打压下,本地棉不但价格持续走低,而且始终没有摆脱滞销的风险。三是政策调控因素。近年来,国家连续三年实施了临时收储政策,有效稳定了棉花价格,本地棉大部分进了国家储备库。2014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后,在市场的压力下,棉农重新面临棉价低和卖棉难的双重困境,这严重打击了棉农植棉的热情和积极性。

棉花种植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省棉花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是因为我省有优良的棉花种植传统和充足的本地棉产量。在我省棉花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棉花种植出现萎缩迹象,势必会增加用棉企业的生产成本,制约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发展。

(二)本地棉总体品质不高,拖累产业综合质量水平

1.本地棉质量概况。我省传统棉花种植区域多是农户分散种植模式,产量低、管理差、品种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棉花质量状况波动较大,异性纤维含量太高,大大影响了棉花的使用价值。

2.原因分析。影响棉花质量的因素很多,我省棉花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本地棉的质量。自2000年种子市场放开后,棉种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难以形成主打的品种和品牌。农民在选择棉花品种种植时,以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为主,并不注重棉花内在品质,造成棉花细度偏粗,长度偏短,可纺性偏差。再加上收购时不同品种的棉花混收,造成品质混乱,棉花加工企业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优质棉。二是栽培管理水平低。受植棉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我省棉田大多转移到了高亢、贫瘠和滨海盐碱地区。加之耕种过程中,田间栽培多采取粗放式管理,存在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种类单一、农药种类选择不当、残膜回收不彻底等问题,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籽棉。三是采摘、存放方式过于粗放,缺乏质量意识。很少做到适时采摘,做不到精收细收,采摘、晾晒时容易混入“三丝”,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棉花是整个棉花产业链最基础的原材料,棉花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我省不仅是产棉大省,同时也是用棉大省,规模以上棉纺织等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本地棉大部分流入省内涉棉企业,其品质不断下滑的现状,严重拖累了产业综合质量水平。

(三)棉花加工企业规模小、产能过剩,缺乏市场竞争力

1.棉花加工企业概况。我省现有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389家,数量多、规模小,与我省棉花资源相比,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造成棉花加工质量不高。棉花加工企业间为争夺籽棉资源,降低收购标准、混等收购、混等堆放、混等加工等问题明显。

2.原因分析。我省棉花加工企业之所以呈现数量多、规模小、产能过剩等特点,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利益驱动造成的。由于前些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棉花加工行业利润可观,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资金投资建厂。2010年前后棉花价格最高的时候,我省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出现了一轮井喷式的增长。

图5 近年国内棉花价格走势图

二是在国家储备棉出入库政策的调节下,近年棉花价格相对稳定(见图5)。同时,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近年籽棉收购价格又持续走低,从某种程度上为棉花加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一些规模较小的棉花加工企业,虽然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较差甚至加工量严重不足,但加工出来的皮棉多以交储为主,在收储政策的保护下,并没有直面真正的市场竞争,虽然利润空间有限,但仍能满足企业运转和生存。

三是棉花企业经营理念落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多是粗放型,对质量控制不严,研究开拓市场能力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我省的棉花加工企业将直面全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当前的投产规模、技术水平和产能配备,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生存困境。

(四)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新疆内地棉花补贴政策不同步,给我省棉花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1.政策背景。根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于4月5日联合发布了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内地相应的棉花补贴政策于2014年11月才敲定,补贴2000元,较新疆差距大。

2.现实影响。内地由于出台棉花补贴政策晚,棉花年度初始,籽棉价格低,棉农惜售,棉花缺少销路。加工厂由于利润太低,初期多是在观望,很少开工生产,到了后期才打开市场,有固定的订单才开始收购加工,但经常是加加停停,持续开工的很少。

2014年内地棉花增产反减收,伤透了棉农的心,植棉意向降低,纷纷打算“弃棉种粮”,2015年棉花种植形势不容乐观。

四、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提升我省棉花产业,促进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应确立如下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围绕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大局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发展战略。以稳定务实的棉花产业政策为保障,激发产业活力,指导产业发展;以区域性棉花种植为基础,大力打造区域性棉花产业带;以集团式棉花企业为龙头,带动和提升我省涉棉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棉花质量监管为抓手,筑牢全产业链的质量防线。以此推动我省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全省经济快速科学健康发展。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建议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研究出台,稳定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及时、合理、稳定的产业政策是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针对当前我省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建议加强三类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一是植棉补贴政策要持续。我省要出台持续的植棉补贴政策。根据市场变化,建立动态的植棉补贴机制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切实保护棉农利益,激发棉农植棉积极性,稳定和增加我省棉花产量。二是企业扶持政策。从信贷、税收、价格补贴、市场准入等环节研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加大对规模大、信誉好、有发展潜力的棉花产业企业,尤其是棉花加工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促进涉棉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涉棉企业集团。三是市场调控政策。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对整个棉花产业都会产生严重损伤,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临时收储政策是国家稳定棉花市场价格的重要调控手段。这一政策取消后,建议尽快研究制定一系列市场调控政策,稳定棉花价格,规范市场秩序。比如,研究试行现行价格体系下的优质优价机制,淡化单一质量指标对棉花价格的影响,让质量好的棉花价格优势更明显,拉大高品质棉花价差,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自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棉花加工质量,改善我省优质棉比例少的结构性难题。

(二)建立区域性棉花种植区,探索规模化种植模式和产业化管理模式

建立区域性棉花种植区,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管理,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推广和使用新技术的费用,使棉花生产获得更大规模的效益,是解决棉花产量逐年递减、棉花质量总体偏低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省棉花产量和棉花质量可控的重要途径,是带动棉花加工企业和产业链下游涉棉企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是设立区域性棉花种植区。我省棉花根据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在全省宜棉地区科学划定3~4个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棉花种植区,通过土地流转,棉田向种植大户集中,每个基地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保证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在1500万~2000万亩左右。把全省棉花种植向生产基地集中,逐步调整取消低产、分散、多灾的棉产区,彻底改变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可控的局面。区域化种植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优良棉种,发挥棉种优质优种,使棉花产量更高,质量更好;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采摘,减少人工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减少异性纤维的混入。二是实施标准化种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良种培育。实施棉花标准化种植,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以保证棉花品种相对统一,棉花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实施产业化管理。在区域性棉花种植区进行农田水利、物流网线、仓储设施、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保障设施的建设;推行集团式管理、专业式服务、机械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从棉农的个人收益到植棉技术指导,从选种育种到市场风险防控,全部实行产业化管理,为棉农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其稳定的收益,推动我省棉花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型升级。

(三)引导和推动涉棉企业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棉花产业大型企业

一是整合我省棉花种业,占领产业制高点。优质棉花的生产离不开优质种子的供应。我省需整合和培育具有较高科研、生产、加工、检验、销售能力、质量有保证的大型种业集团,面向市场,面向棉纺织工业,调整棉花品种和品质机构,满足纺织业多层次需求,满足军用其他行业专用棉需求。大型的种业集团还可以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二是优化结构,组建棉花加工大型企业集团,要根据全省“十二五”规划、棉花产业发展布局和当地棉花产业特点,规范棉花加工企业准入和退出政策,鼓励和支持棉花加工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深层次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棉花加工集团,提升棉花产业水平。初步设想,在我省各棉花主产区每个地市大约设立20~30个棉花加工企业集团。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推动我省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引导企业品牌发展,提升竞争力。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在国内外打响山东棉花知名度,树立山东棉花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土地划拨、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棉花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服务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棉花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管工作是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对公证检验数据的运用。进一步研究棉花公证检验数据在纺织配棉中的深度应用、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有效结合、公证检验结果的“大数据”应用与质量分析等。通过对公证检验数据的充分运用,高效、客观地评价棉花质量水平,指导生产与贸易结算,将公证检验制度融入棉花产业与宏观、金融政策,为全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更为全面的质量服务。二是强化棉花质量监管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创新棉花质量监管模式,将重事后检查、监督和管理的处罚性监管模式,改为重事前预判、预警和预防的服务性监管模式。在充分分析、研究和掌握各类棉花质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棉花市场行情、行业经营现状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准确了解和全面掌握,及时对可能出现的棉花质量问题进行风险预判和隐患预警。对于客观因素的棉花质量问题,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帮助棉农或企业及时妥善地进行处理,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主观性质的棉花质量问题,认真履行职责要求,加强教育引导和重点防范,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棉花质量违法行为和严重质量安全事故。三是强化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等级管理。棉花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质量诚信档案的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完善等一系列子系统的建设。同时,在企业质量诚信档案的运用上,需要各部门积极支持、大力配合,让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金融贷款、财政税收、项目申请、土地划拨、市场准入等方面切实起到决定性作用,以此督促棉花加工企业高度看重自己的质量信用等级,自觉履行各项质量义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棉农公证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农
棉花
协议不公平 公证也没用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积极拓展公证服务渠道 深化公证服务全覆盖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恼人的婚前财产公证
哪些公证事项不能委托他人代办?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