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霞
这是一条在中国版图上不起眼的区域河流,她淌过青藏高原的边缘,吸纳上百条草原山涧支流,穿过青海黄土高原的六大河谷盆地,在甘肃永靖县上车村注入黄河,全长374公里,在青海境内长336公里。她就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被誉为“青海母亲河”的湟水河。
湟水河在呻吟
湟水河源海拔4395米,北依达坂山,与其支流大通河相隔,南靠拉脊山与黄河干流分水。湟水干流流域在青海省境内虽只有1.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2.2%的土地,长期以来却艰难地养育着占全省55%的人口,298万人就生活在这条衔接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湟水河流域。
资料表明,20世纪初,湟水河水量充盈,青海的“筏子客”们常常弄潮湟水。他们驾皮筏子从西宁出发,运载青海的土特产直下宁夏,在那里出售后,又雇“骆驼客”驮上皮筏子和宁夏的土特产返回西宁。湟水河成为青海东部连接河套地区的水上通道。说起湟水河,老西宁人都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踏飞花落舞筵”的景象。而门前这条河包含着我们这代人童年的乐趣,摸鱼、打水仗、嬉戏……湟水河,伴随我们长大成人。
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湟水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湟水河流域内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沿湟城镇及工业企业生产生活污水被大量排入湟水河,水资源利用率超过60%,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一些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中,一些企业在湟水河中大肆排放污染物,曾经清澈的湟水河变得混浊起来,湟水河河道成为天然垃圾场。据2009年5月青海水文水资源局监测数据,湟水河流域西宁段11个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中有6个断面超标,均为劣V类水质。国家相关部门对湟水河的监测数据表明:西宁至甘肃段属重污染河段。同时,流域内的植被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湟水河径流量比20年前减少了很多。
湟水河水体污染、沿湟两岸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群众上访、投诉的焦点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湟水河已不能承受污染之重,向人们发出了深深的叹息……
多服“猛药”齐治污染
湟水河流域治理,不仅事关沿湟各族人民福祉和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改善河湟谷地人居环境、建设美丽青海的重点工程。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造福流域各族人民,是湟水流域各级政府的历史责任和沿湟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2010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庄严承诺,“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
2011年,出台《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1—2015年)》,从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保障饮水安全、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实施全面综合治理。
2012年10月,湟水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流域治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省政府从推进管网建设、实施扩能提标改造、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调水和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严格执法监管、落实治污责任等9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
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对《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次年1月1日实施,特别提出沿湟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一级A标准,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执行一级标准,使流域水污染防治迈向依法从严治理的新阶段。
为确保湟水河污染物的“全收集”,沿湟各地共查出排污口730个,在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和西宁、海东、海北配套资金支持下,排污口全部得到整治;西宁市完成配套管网建设改造113公里,海东市建设管网123公里,两市建设乡村管网368公里,污水收集输送能力进一步提高。如今行走在湟水河海湖桥至团结桥16.2公里的沿岸,可以看到西宁市新建的敷设高2米、宽2.5米的污水箱涵,日前已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城区由于污水管道管径过小而造成污水外溢的问题。
为实现湟水河污染物的“全处理”,筑起污水处理的“城池”,自2009年以来,青海省在沿湟流域先后建了1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流域各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在集中实施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宁特钢等40多家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的基础上,2012年对16家涉水企业按照新标准实行限期治理,目前已全部建成相关工程,新增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能力近3万吨/日,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水污染控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沿湟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进一步强化流域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流域设置了19个监测断面,在区域交界处的湟水海北金滩、西宁小峡桥及海东民和桥断面建设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在北川河、湾子桥和老鸦桥新建3座水质自动站,基本实现县域断面均建有自动站。
湟水河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同时全力落实废水排放量超过100吨/日的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的要求,基本实现了湟水河流域重点污染源的“全测控”。
⑴ 控制污染企业落户,筑起湟水河水污染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几年来,沿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有证规范开采,无证坚决取缔,禁止在河道非法采洗砂”的原则,多部门联动,对涉河违法采洗砂石料场进行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采洗砂场363家,清理河道垃圾2.1万吨。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就依法查处21家非法采(洗)砂企业和33件林地、耕地内的非法采砂行为,湟中县取缔112家。记者在湟中县多巴镇王琪砂石场看到,占地200多亩的砂石场已被整治,200多亩耕地实现了复耕。一些非法的采(洗)砂企业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规模化、规范化的封闭式砂石场。
目前,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两侧各500米范围内211处非法采洗砂石场全部关停,滥采滥挖砂石现象得到全面遏制,湟水河河道及沿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源头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的同时,流域各级政府又开展了排污口的整治工作,让沿湟排污口“闭嘴”。4年来,投入3.91亿元,共计完成730个排污口整治,新建配套管网239公里,日新增污水收集量达11万吨,基本实现了流域重点城镇主城区污水的“全收集”,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已成为过去……
⑵ 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筑起水污染防治第二道防线。如果说,源头防控是湟水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那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就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二道防线。为了让湟水河清澈,湟水河流域各州、市、县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一项美化、净化家园的行动在各地展开……
湟水河1.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居住着全省大部分农业人口。所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改善湟水水质意义重大。特别是作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全覆盖省份,青海省在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有意识地向湟水流域倾斜,对流域内的村庄实施了以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牲畜养殖为重点的综合治理。
在海晏县三角城村,户户都有垃圾箱,村子里设置了垃圾斗、清洁车、垃圾箱,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得以收集,整个村庄干净整洁。青海湖乡修建了生活污水管网、玻璃钢化粪池等设施,实现了生活污水的全收集。昔日农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畜禽粪便遍地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村民们告别了脏乱差的日子,过上了清新、整洁、明亮的环保新生活。
2011年至2014年,青海省在沿湟流域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水源保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交通、水利、造林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相结合,与农村改院、改厕、改圈、改炕、改灶的“五改”相统一,连片整治村庄747个。
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对1492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小区的环境整治工作,176万农牧民群众受益;共实施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15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71座、配套污水收集管网866.85公里;购置垃圾箱23.7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1576辆,修建垃圾转运站112个;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设施11处、分户式畜禽粪便处理设施2630套,简易垃圾填埋场16座,公共厕所598座,有效改善了流域整体环境质量。
⑶ 修筑污水处理厂,加强在线监测,净化水质。笔者看到,在湟水河源头的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建起了海晏县污水处理厂及西海镇污水处理厂,两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为日处理2000吨污水规模,经处理后污水排放达到一级B类标准,标志着源头生活污水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经监测,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0年至2014年,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及省本级财政资金15.14亿元,用于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先后在流域各州、市(县)建起了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并实施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以及西宁第一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西宁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宁湖湿地工程项目等重点治污工程。实施平安、民和、互助、乐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工程。
以上项目建成运营后,沿湟流域污水总处理规模可达36.7万吨/日,西宁市区和沿湟各县的生活污水收集率将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西宁市小峡桥断面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针对沿湟各地污水处理厂运营经费不足、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青海省为湟水河流域14个污水处理厂运营补助资金956.7万元,确保污水处理厂“建得起、转得起、管得起”。湟水河流域涉水重点工业企业98家已建成运营的水污染防治设施128套,处理能力达13.8万吨/日。
为全面掌握湟水河流域水质状况,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青海省在建起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基础上,投资898万元,在海北金滩、小峡桥、民和桥断面建设4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流域内设置了13个省控断面;在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建起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在33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在58家企业安装了83套视频监控设施,实现了企业自动监控装置与国家、省、市州地三级环保部门联网,湟水河流域重点污染源的“全测控”目标得以实现。
截至2014年10月底,西宁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湟水河流域8个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率先完成“十二五”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国家“十二五”省会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县城达到60%的目标。
人工“肾”让湟水河换新颜
位于西宁东出口的湟水河边,一块占地面积135亩的土地引人注目。这是建设中的西宁宁湖人工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这块人工湿地的建成,不仅能成为西宁的一大人文景观,其更大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通过效果图看到,西宁宁湖湿地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而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的吸收,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第一污水处理厂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国家对湟水河水质检测项目总共有20多项,如果其中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个项目检测都不过关。经过检测发现,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氨氮、总磷含量超标,而这些化学元素恰恰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因此,在湿地要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最终起到降解水中氨氮、总磷超标的目的。
青海高原的冬天寒风瑟瑟,枯黄的芦苇在风中肆意摇曳,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美不胜收。很难想象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下却隐藏着一套完整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污水能够得到深度净化,进而排出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这就是位于乐都县下河湾河滩地的湟水河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研究项目的实地景象,表面上看是一个景观带,人们可在这里休闲娱乐,其实它的内在远比这丰富。据悉,这个项目总面积为14000平方米,主要处理对象为乐都县污水处理厂尾水,采用“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的生态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工艺,也就是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效应,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使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Ⅳ类水体标准。这个项目是根据青海省高原高寒缺氧气候特点量身打造的,目前已申请专利2项,并已完成地方标准《河湟谷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据介绍,此项目在2013年7月正式启用,取得了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也成功带动了西宁市宁湖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并推动了海东市大地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与生态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随着这个项目在青海省的逐步推广和应用,这样的湿地会越来越多。
提标改造工程改善水质
在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车间内,经过生物处理、絮凝沉淀、沙滤等几道工序后,原先入网的污水变得很透明,清澈如自来水。副厂长高车基说,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集中处理的污水主要来自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3.5万吨。处理后的污水,经过两道工序运用到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城市景观绿化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
“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是西宁市第一个中水回用项目,也就是将收集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高车基说。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的建成,不仅减轻了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水负担,而且每年还节约自来水1160万吨,对改善湟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与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相邻的是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由于建设年份久,设计排放标准低,基本上无脱磷脱氮等功能。而新实施的提标改造工程里,新增了曝气池和紫外线消毒设备。也就是污水进入曝气池后,经过土壤菌特殊的生化特性和污水处理原理,最终达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高效去除目的。
企业内部消化污水
湟水河全长374公里,沿途有许多重工业企业。以前,这些工业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湟水河,造成湟水河严重污染。为加强工业企业废水的深度治理,青海省强化源头控制,全面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标准,并专项整治涉水工业企业污水管网,使得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1年,随着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综合污水处理中心的建成,西宁特钢结束了对湟水河排放废水的历史。这个污水处理中心将西宁特钢所有的管道污水合流在一起,然后经过浓缩、脱水工艺后,又全部回到原料厂就地消化,实现了中水的100%回用。
目前,像西宁特钢一样企业自建污水处理中心的不在少数。除了企业花大力气治理废水外,青海省已对沿湟水河流域的16家涉水企业按照行业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要求实行限期治理,也提出要提高废水处理标准和能力。目前,这16家企业预计新增日废水深度处理能力3万吨。
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0月,湟水河出省境国家控制断面民和桥水质达标率达到80%,比2013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随着湟水河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湟水河的水质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相信总有一天,青海人民会全力以赴治理好湟水河,还其昔日的容颜,湟水河再也不会吟唱忧伤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