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斌,陈 健,史 闽,黄 瑛,李建生
(上饶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2][3]。公共选修课的内容涉及文、理、工科、政治、经济、法律、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一类课程“以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工具的操作使用为主要特征”,教学中较多的涉及计算机的使用与操作,如计算机编程语言、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相册的制作、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等。我们将其称为“计算机实践操作型公选课”。这类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课程往往会受到学生的青睐,选课的人数通常较多。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做作业练习,而缺少教师指导下的实践环节,则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据了解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想学的学生在听课时不能走神,稍不留意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即使是注意听讲,但遇到不懂的地方,往往因缺少教材无法自学,又不方便与老师沟通,也很可能会跟不上进度而影响后续的学习;而不想学的干脆就不听课做自己的事,要交作业时就复制一个来充数。这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影响了正常的学风。
根据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要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型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二是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三是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举措,但这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资源的支持,同时管理难度和老师的工作量可能会有所增加。目前一般的高校中计算机房或网络机房都是平常必备的教学资源,只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好,就应该可以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与在教室授课相比,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确实会增加一些工作量和管理的难度,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多一点付出也是值得的。几年来我们在两门公共选修课“彩色数码照片拍摄、加工与洗印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维护和常见故障检修”中,实行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公选课“彩色数码照片拍摄、加工与洗印技术”(简称课程1)于2006年下半年首次开设。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实践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此课程的安排基本上以实验上机为主。一学期32课时的课程只安排了6课时的理论讲授,其他的课时都用于实践或在机房上课,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由于教学中提供了数码相机、计算机、扫描仪和彩色照片扩印机等实验设备,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逃课现象大为减少。
“微型计算机维护和常见故障检修”(简称课程2)最早于2007年上半年开设公选课。由于微机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软件和系统方面的故障,通过对电脑系统适当的操作或设置往往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课程主要是针对软件故障的检修和部分硬件故障的判别。课程刚开设时没有安排实验,尽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学生的反应是“纸上谈兵”,收获不大。于是在第二年安排了4次实验上机课,后来增加到6次。其中第一次实验是利用淘汰的旧电脑练习拆装机,学生兴趣大增,破除了对微机的神秘感,他们中多数为文科生,但仍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的基本要求。有的学生表示,实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通过实践上机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有些电脑操作技巧,比如进入微机的BIOS设置,在课堂讲授时学生似乎都能理解,但在上机练习时,本来几秒钟就可完成的操作,有的学生在未掌握要领时,反复多次甚至十几分钟还没完成。而通过使用软件模拟和实验操作后,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有关技巧,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相关的设置操作。
实验课涉及设备器材的操作使用、学生分组和机房的安排管理等多项因素,需要教师事先作好计划,尤其是消耗材料,要在开课前提出报告,取得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通过合理安排,严格管理,严守操作规程,以保证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保证教学正常完成。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专业,临时组成一个班,在一起学习的时间仅限于每周两课时,同学之间大多互不相识,又不便于设置班干部,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开课之初就公布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表,按学号对学生分组,指定一名小组长,在开放性实验时(如数码相机使用拍摄)协助老师管理。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在实验上机时,采用学生签名报到的方式,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又便于教师逐步认识并熟悉学生。由于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交流增多,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更扎实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也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情感的交流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今互联网已普及,各高校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同时也给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加强与学生沟通带来便利,所以有学者提出网络课程是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方向[4]。我们在这两门公选课中使用网络辅助教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课程,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确实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门课程如对学生没有作业要求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公选课对学生的作业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缺少教材等学习资料,没有班干部协助收交作业和发放等等。而利用网络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早在“课程1”开设之初,教师就使用了公共电子邮箱来管理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收集学生作业同时学生可以登录邮箱,下载阅读欣赏同学的作品。后来又使用了免费资源网络硬盘,操作使用更加方便。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时间限制,在规定的时限内要求学生将作业上传到电子邮箱或网络硬盘中,对不按时完成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在评分时降低等级。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搜集素材、制作、完成一个电子相册作品,而这种作品特别适合在网上提交。
“课程2”在经过几年的传统教学实践后,于2010年开始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4A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4A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齐全,既支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作业、测试、答疑、讨论、网络探究、协作学习等,又支持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实现资源中心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支持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展示以及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5]。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讲义、教学PPT、模拟操作学习软件、教学辅助视频和其他资料,布置作业和自我测试练习,进行答疑和讨论等等;利用其作品发布功能,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前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并互相评分;通过学习档案功能检查学生登录平台的次数和在线学习时间,可为成绩评定提供参考依据。除了已经选学本课程的学生外,有些没能选到课的学生也能通过注册后远程登录,进入4A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课程的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6],但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大多是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学习心得”、“学习总结”。这种方式难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掌握的实际水平。有的学生仅仅为了取得学分,用“复制”加“粘贴”来应付这种考核。为了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在这两门公选课中采用了多种考查方式以期达到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检查其学习水平的目的。主要做法是加强平时的考勤,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完成电子作品,上机操作和提交学习总结等等。
学院的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考勤早有规定并公布在校园网上:无故旷课三次或缺课总数达到三分之一则不能获得学分。在开课之初就向学生再三强调此规定,因为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平时加强考勤,将考勤结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如学生因请假而缺课但未达到三分之一,则不算违规,但要求其补课,即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作业,教师通过检查作业和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其登录学习时间,能够间接检查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在公共选修课中布置作业却不是很普遍,以至于有的学生不习惯在公选课中完成作业。由于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常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在两门公选课中坚持布置作业。我们通过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作业成绩按一定的权重计入总成绩中。课堂作业主要分为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上机实践操作是这两门公选课学习与掌握相关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的基本要求。课外作业则是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或用网络工具上传电子作品等等。
在期末考核时,课程1要求学生提交一个电子作品,课程2则在机房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比如用光盘启动微机以便安装操作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在网上提交学习总结,并相互评分(学生评分权重20%)。考核内容及权重见表1:
表1 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及权重分配表
任何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应考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达到了开课预设的要求。为了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对这两门课程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用“授之以渔”的方法使学生今后能够通过自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选学课程1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数字摄影技术,能够利用相关软件对照片加工处理并制成电子相册;而课程2则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考核来检查其达标情况,确保多数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预定的目标。据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后能帮同学重装电脑系统,得到室友的羡慕和称赞。我们还利用在线网络调查工具[7]对上学期的两个班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8],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评价。有141人回答了问卷,占学习合格人数的92.8%。在对问题“请给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按五等级制给一个定性的评分”的回答中,A级占57.45%,B级占33.33%,这两项合计达到了90.8%。
对于高校的公选课,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入手,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型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徐上知,郭淑霞,李刚述,等.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研究[J].农垦医学,2013,35(3):275-276.
[2]吴慧华,徐燕.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231(1):71 -72.
[3]丁海燕,高毅,周丽萍,等.高校公共计算机选修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2010,32(S2):278-281.
[4]王宇晰,王文,杨月.网络课程是公共选修课改革方向[J].电子世界,2012,(8):127.
[5]徐加美,彭慧.利用LAMS促进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最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1,(6):105-108.
[6]隋慧.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4(2):42-43.
[7]调查派.网络辅助教学情况调查[DB/OL].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658475.
[8]杜晓闪,刘恒哲.网络数据收集处理模板及校园之星网络投票系统[J].福建电脑,2014,(3):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