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特约记者 孙微 青木 杨明 萧达●本报记者 崔杰通
向左走?向右走?昨天,2900万英国人走进4万个投票站,在迷茫中为国家的未来选择方向。不幸的是,向左或向右似乎都看不到亮光:如果向右,现任首相卡梅伦继续执政,2017年英国可能公投脱离欧盟;如果向左,工党的米利班德很可能必须借助苏格兰民族党,苏格兰再次公投几乎不可避免。《纽约时报》说,英国人的选择是迎接一个“游离于欧洲之外的不列颠”,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不列颠”?引人瞩目的是,竞选中外交与国防议题几乎没有候选人提起,对于一个曾统治世界近1/3疆土的帝国来说这令人不可思议,也成为“日不落帝国最后一抹余晖逝去”的完美注脚。对英国选民来说,更现实的是能迅速确定下一个摘到唐宁街钥匙的人是谁,因为在政治碎片化日趋严重的英国这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审判日”
“古老沧桑的议会大厦静静地矗立,青灰色的浓云压顶,附近桥上的灯光昏黄、幽暗。大本钟上的时间显示已是5时25分,但不见晨曦,画面阴郁。”英国《卫报》网站7日在最醒目处刊登这样一幅大图片,报道“英国人前往投票站,参加数十年来最胶着的选举”。
许多英国选民的心情或许正如这张图片。英国的投票程序和规则多年来没什么重大变化,基本步骤就是持选举卡到投票站,登记、验明身份、领取选票、用铅笔在自己要选的人名字旁画个X,把选票放进票箱、离开投票站。美国《华盛顿邮报》说,许多重大问题没写在选票上,如英国将是一个国家还是4个国家?它还会属于欧洲的一部分吗?它还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抑或只是一个西方中等国家?但每一张选票都可能对此产生影响。
“纳了税的人们,可要好好选:是要一个游离于欧洲之外的不列颠,还是要一个四分五裂的不列颠?”分析谁将入主唐宁街时,《纽约时报》写道,若现任首相卡梅伦连任,英国或将脱离欧盟单飞;工党党魁米利班德若胜出,可能会和支持苏格兰独立的党派联盟,英国选民面临艰难选择,这种选择揭示出英国的不安与分裂。该报称,卡梅伦治下,英国经济复苏,令欧洲大陆国家艳羡。它目前的失业率处于几年来的最低点,吸引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待业青年纷纷前去寻找工作。卡梅伦稳住了这艘大船。不过,可没什么人在船上狂欢。经济复苏并未转变成民众的富足感或自信心。欣欣向荣、滚滚前行的伦敦有着光鲜照人的中心区,遍地都是暂居此地的亿万富豪,他们纷纷把地下室挖得更深,供自家的服务人员使用。这样的伦敦将英国的其他地方甩在身后,成为令人厌恶的社会分裂象征。德国《明镜》称,卡梅伦和米利班德并不是英国人的最佳选择,因此这场选举是“不受欢迎的人之间的对决”。英国《泰晤士报》在头版刊登一幅夕阳在议会大厦背后落下的照片,称5月7日为“审判日”。
传统上,英国保守党是富人党,被认为是维护企业主、银行家等上层人士的右翼党,但时过境迁,自从有了工党的竞争,保守党已日渐亲民。工党则自视为工薪阶层代言人,强调平等公平,照顾弱者。前者的主要竞选政策是充分就业、资助学徒、提高创业资金,后者则主张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对1%的最富有者的所得税。法国RTL电台评论称,英国人尤其年轻人对选举缺乏热情,4月16日YouGov民调显示,认为选举“无聊”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1%。
取得议会多数、也就是超过议会650个席位的半数,即325+1,拿到326个议席的政党的领袖,到白金汉宫觐见女王,获得“御准”,就是新首相了。投票当地时间7日晚10时结束,英国《西部日报》认为,谁能当首相可能几天后才能确定。首相“难产”跟英国的政治生态有关,近几年来,英国两党制几近崩溃,小党崛起。正如BBC名牌政论节目主持人安德鲁在《新政治家》杂志中描述的,“选民对传统的两大党似乎有些冷漠,他们像是两位筋疲力竭的拳击手揪着对方,自己还没有昏倒,但也都没力气给对方致命一击”。在这种情况下,绿党、自由民主党、英国独立党、苏格兰民族党都可能扮演“造王者”的角色,英国学者里德尔说,“这就像是自由式摔跤——任何人都能与其他人对话。”
帝国的三条腿伤了两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论英国此次大选时认为,大选的真正问题是“香肠和啤酒”。美联社更是一针见血:主导选举的是经济、国家医疗服务和移民问题,“大都与钱有关”。许多媒体强调:外交与国防两大议题在英国这次改朝换代中几乎完全缺席,《今日美国报》不胜唏嘘地说,英国没有一次大选能如此深刻表明它在世界事务中地位的衰落。
“英国在世界的地位下降了。女王陛下的军队缩小了,她的外交官也沦落到帮企业派发出口宣传册的地步。”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看上去更像自我解嘲。该报称,英国失去了国际支撑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民族自信心。削减赤字和降低债务的必要经济举措又加强了英国向内向型的转变。从伊拉克巴士拉和阿富汗赫尔曼德的战场失利中返回的军队,又遭遇军费预算被全面削减的前景。面对国内升温的欧元怀疑主义,卡梅伦玩弄退出欧盟的概念,让海外盟友困惑不已。米利班德则对国际事务一味保持沉默。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的报告称,英国人仍希望能在世界上昂首挺胸,但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没有把握。
英国就像一张凳子,靠“三条腿”支撑,美国前情报官员维克特接受英国《旁观者》杂志采访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第一条腿是军事和情报合作,第二条腿是英国的欧盟成员国身份,第三条腿是软实力、外交智慧和伙伴关系。他说,如今,“削减军队意味着第一条腿被弱化,英国可能退出欧盟意味着第二条腿也被削弱——一张凳子只有一条腿的话是没办法站立的。”大西洋理事会学者尼古拉斯对《今日美国报》说,英国已没有航母,没有本土国防工业,没有核能力,本质上是被美国控制的。英国已经失去全球投放军事力量的能力。
“阴影下的大英帝国”,德国《柏林晨邮报》7日以此为题评论说,大英帝国曾主导世界秩序。然而,近百年来英伦三岛不断下沉。苏格兰独立公投给了这个国家当头一棒,在国际上,英联邦国家与伦敦关系也日趋冷淡,英国前景一片迷雾。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多年来,包括拿破仑战争、二战这样的灾难中,英吉利海峡都保护了英国人,但如果退出欧盟,英国将凶多吉少。他认为,“对英国而言,‘帝国王冠越来越名不副实。”
“中国军团”
“英国大选中的中国军团。”《纽约时报》5日报道英国大选时,以此为题关注到了英国政治中的一个新现象。
此次英国大选,有创纪录的11名华裔参加,包括两名女性,其中5人作为保守党候选人,自民党中有3名华裔候选人,还有人代表自民党、绿党。新加坡asiaone网站7日援引英国华裔项目副主席威尔克斯的话说,他相信,这是华人打破政治天花板的开始,接下来10-20年,将没人再把英国华人称为沉默者或隐形人。
参选者中有两人是十多年前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两人坦言以第一代移民身份闯入英国政坛,的确遇到不小挑战,因为竞争者更多是本地人。目前在伦敦金融城投资银行任职的王鑫刚是曼彻斯特中心选区的保守党议会议员候选人。“成为候选人要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包括面试、演讲、答辩等环节。所幸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保守党之友的支持,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35岁的王鑫刚是黑龙江人,2001年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名校分别完成工程硕士、金融硕士和高管课程。“作为在英国的华人,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奇迹。于是看到保守党政治纲领以长期经济发展为核心,就觉得发自内心的赞同。”
华人定居英国的历史已有200多年,英国现有华裔约50万,占总人口6400万的0.7%,但从未进入过下议院。曼彻斯特大学讲师白莲娜对《纽约时报》说,在之前大选中,华裔的选民登记比例是最低的。《金融时报》分析为何华人快速进入英国政治轨道时写道,英国华人大多数为香港移民,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移入。他们的下一代,即英国华人二代多生于七八十年代。二代华人已经成长,并成为英国华人参政主力,政治冷感已开始解冻。英国保守党、工党及自民党均设了华人支部。华人参政从一种零星式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在主流政党下有组织的集体行为。《纽约时报》说,中国经济崛起使得中英关系不断变化加深,也提高了历来在政治上沉默的英国华裔的影响力。各政党都开始向他们示好,特别是重视经济发展的保守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