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的研究与传承

2015-05-08 09:02
丝绸 2015年1期
关键词:宋锦纬线织物

钱 小 萍

(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 江苏 苏州 215001)

特约稿

宋锦的研究与传承

钱 小 萍

(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 江苏 苏州 215001)

为了使人们对APEC会议后的社会关注热点——宋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追溯宋锦的起源;以概念、类别(包括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区分宋锦的差别;以组织结构变化叙述宋锦的演变;以织造技艺(起综和压综工艺、双经轴工艺、抛道活色工艺等)阐述宋锦的独具匠心;以主要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与艺术价值、应用价值等)表明宋锦的独特性;最后以APEC会议领导人所着服装——卍字纹宋锦面料的设计为例说明了宋锦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宋锦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宋锦; 组织结构; 织造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大名锦; 织锦

宋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它起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衰落于“文革”。“文革”后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宋锦濒于消亡,所以人们对三大名锦中的云锦和蜀锦尚有耳闻,尤其是云锦,在南京几乎家喻户晓,而对宋锦却十分陌生,连苏州人对它都知之甚少。

在2014年11月召开的APEC会议上,21国的领导人穿着由宋锦面料制作的“新中装”亮相,使宋锦二字几乎一夜之间传遍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宋锦?这次新中装的暗花纹丝绸面料是不是就是宋锦?宋锦的风格和特点究竟有哪些?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宋锦,了解宋锦,并使宋锦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本文对宋锦作一简明厄要的论述。

1 宋锦的概念与类别

1.1 宋锦的概念

宋锦起源于宋代,以经线、纬线同时显花,是一种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1]。经元、明、清三朝后形成的一种以经面斜纹作地、纬面斜纹显花的特色锦又称宋式锦或仿宋锦,统称为宋锦。就广义而言,于宋代所称的宋锦同于蜀锦,只是产地不同,且蜀锦形成得更早。

到了明清时期,宋锦的图案风格、组织结构、装造和织造技艺等已与蜀锦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在唐宋织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不仅以经线、纬线并用来显花纹、地纹,而且将彩纬抛道换色应用于横向,使其质地轻薄柔软,花色典雅丰富,独具艺术风格。因此,宋锦是继蜀锦后被誉为中国织锦的又一个里程碑,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其为“苏州宋锦”[2]。

1.2 宋锦的类别

宋锦因其结构、工艺、用料、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或将重锦和细锦归为大锦而使其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3类[3]。

1.2.1 重 锦

重锦又称大锦,是宋锦中最贵重的品种,常以精练染色的蚕丝和捻金线或片金为纬线,经斜纹作地起各色纬花。金线则具有装饰主花、充当花纹包边线的功能,可采用长抛梭、短抛梭和局部特抛梭等织造。重锦的质地厚重、图案精致、花色丰富、造型多变,其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殿堂、室内的陈列(图1),如挂轴、卷轴、壁毯、靠垫等。

图1 宝莲龟背纹锦Fig.1 Song brocade of lotus flowers and tortoise shell patterns

1.2.2 细 锦

作为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细锦,其风格、组织、工艺与重锦相近。但细锦所用丝线较细,长抛梭梭重数较少,底经、面经的配置比例、组织也多有变化,常以短抛梭织主花,长抛梭织几何纹和花的枝、叶、茎及花纹包边线等,其中一、两组短抛梭用以色彩变换却不增加织物厚度。细锦图案常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花卉、瑞草等纹样,或八宝(古钱、方胜、琴、棋、书、画等)、八仙(宝剑、扇子、柏枝、葫芦、绿枝、笛子、荷花等)、八吉祥(花伞、宝壶、百结、法轮、双鱼、莲花、海螺等)。典型品种有“花卉盘绦锦”“菱格四合如意锦”(图2)等,因其易于生产、厚薄适中,被广泛用于服饰装饰、贵重礼品的装帧等。

图2 菱格四合如意锦Fig.2 Song brocade of diamond check and “Ru-Yi” patterns

1.2.3 匣 锦

匣锦作为宋锦中的中档产品,花纹图案多为自然型小花或满地几何纹,以横条、对称排列为主,风格粗犷、颜色对比强烈。以桑蚕丝、棉纱和真丝色绒(即不加捻或加弱捻的精炼染色桑蚕丝)交织,采用一、两组长抛梭织地纹、花纹,一组短抛梭来点缀。因其质地疏松,常在成品背面涂以薄浆,使其挺刮,一般用作中低档书画、屏条的装裱,如图3所示。

图3 匣 锦Fig.3 Song brocade of casket patterns

1.2.4 小 锦

作为宋锦中的中低档产品,小锦实际上并不属于宋锦,但因其与宋锦一样用于装裱,且与宋锦产于同一工厂,故将其归为广义的宋锦大类中。小锦是以彩色精炼蚕丝为经线,以生丝为纬线,配以不同的色彩、花纹而交织形成的,多为平素或单层小提花织物,如万字锦、月华锦(图4)、彩条锦和水浪锦等。其质地轻薄,通常用传统的石元宝对成品进行砑光整理,一般用于扇盒、银器匣、彩蛋匣等装帧精巧的工艺品锦匣的镶边。

图4 月华锦Fig.4 Brocade of YUEHUA

2 宋锦的组织结构

由于宋锦基本由蜀锦演变而来,故宋锦中的重锦和细锦,其组织结构也是在蜀锦的组织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早期的蜀锦组织为经锦组织,即全部由经线显花。到唐代开始出现了纬锦组织,即全部由纬线显花。而宋锦,则既保留了小部分的经线显花或作地纹,又主要以纬线显花,故它是一种由经锦与纬锦演变而成的新结构,基本具有纬锦的特点。它的基本组织为经三枚斜纹和纬三枚斜纹,即以经三枚斜面纹作地,纬三枚斜纹显花。但也有少数宋锦的组织以六枚不规则经缎纹作地,纬三枚斜纹显花。整个组织为多重纬组织,是唐代斜纹型纬锦织物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重锦与细锦的组织均采用两组经线与多组纬线交织而成。其中一组经线为地经(亦称底经),即为基本经,用于起底纹和花纹轮廓,一般采用精练染色的合股蚕丝。另一组经线为接结经或特经,传统称面经(下称面经),一般用单根生蚕丝或较细的浅色蚕丝,用于纬线浮长的接结,俗称“间丝”。地经与面经的排列多为3︰1,但有时也出现有2︰1、4︰1和6︰1等,视织物的密度和需要纬浮的长度而定。如2︰1则花纹组织中纬线浮长短,6︰1则花纹组织中纬线浮长长。

宋锦纬线重数的多少,取决于织物的风格特点和花纹色彩的繁简。重锦多采用4-6把长抛梭(简称长抛),1-3把特抛梭(简称短抛)。但有时制织贵重图轴类需加长抛和特抛,其纬线色彩可用到20多种轮回换织。通过笔者多年来对部分宋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首次做出了宋锦的组织结构图,如图5(a)(b)所示。

图5 宋锦组织展开示意Fig.5 Weave diagram of Song brocade

3 宋锦的织造技艺

宋锦与刺绣、缂丝等工艺美术类的制作工艺完全不同[4],它不是一个手艺人能凭一己之力独自完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纹样设计、织物规格设计到装造和上机工艺设计;从意匠绘制到挑花结本;从丝线的准备到经纬线加工工艺;从织机的准备到织造等要经过30多道工艺程序,必须要一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传统宋锦制织采用的是束综花楼织机。传统宋锦的花纹循环一般不大,所以多采用小花楼织机织造;少数纹样比较大的,则须采用大花楼织机织造。民国以后技术革新,开始采用具有机械提花龙头的铁木机及全铁机织造,宋锦织造有三大特点。

3.1 起综和压综工艺

何谓起综和压综?根据传统宋锦的组织结构特点,它有地经和面经两组经线,故宋锦织机除了束综花楼装置外,还设有起综和压综装置。其中地经既穿入花楼束综,又穿入地综,面经仅穿入面综。地综按织物反面组织的交织顺序向上提升,即起综;面综按织物的正面组织顺序向下降落,即压综,如图6所示。

图6 宋锦的穿综、起综工艺示意Fig.6 The drafting, shaft raising diagrammatic sketch of Song brocade

3.2 双经轴工艺

根据宋锦织物要求,宋锦有面经和底经两组经线,由于这两组经线的原料粗细不同,组织交织状况不同,织造时的缩织率也不同,故必须分别采用两个经轴才能维持张力的平衡。面经放在上轴,地经放在下轴。

3.3 抛道活色工艺

宋锦在继承唐代纬锦的多重色纬显花基础上,发展了抛道分段换色工艺(俗称“活色”),能使纬线的色彩数远远超过纬线的重数,并且能跨越花纹循环,而这正是宋锦在织物设计和工艺上的进步。这一工艺不仅能降低成本,又能使织物避免因纬线重数的增加而显得厚重,且能使织物色彩丰富、样式多变。这种传统活色技艺是宋锦技艺的一大特色,在现代宋锦和其他织锦的生产中仍被应用和发展。

现以“明·盘绦四季花卉宋式锦”(图7)为例进行分析。该织物为典型的应用“活色”工艺的宋锦织物,原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笔者曾有幸一睹原件的风采,对其如此光彩夺目、精美绝伦的宋锦织物,十分惊叹。但限于时间和条件,无法对实物进行详细和正确的分析,现只能凭记忆并参照已发表的图片,作理论研究:它的组织仍以三枚经斜纹起地纹,三枚纬斜纹起花纹,纬线重数分别为五重和六重纬。其中三组纬线为长梭,即长抛,其中一组纬线为金银钱;而另三组纬线则为短抛,即为分段换色的“活色”。经分析,其纬线排列和分段换色循环如表1所示[5]。

从表1可看出,该织物共分20段换色,其中甲乙丙纬为长抛,始终不变,而丁戊己纬为短抛,其纬线排列分别为1甲1乙1丙1丁1戊和1甲1乙1丙1丁1戊1己,即五重纬和六重纬分段间隔。共分20段五个花回换色后完成整个色循环。虽然每一花纹循环中只有两朵不同的主花,但经采用“活色”工艺后,便形成许多种不同色彩效果的花纹,真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活色”工艺,因为是手工抛道,可以一直不断地变换各种色线,要换多少色就可以换多少色,甚至整匹织物都可以逐花异色,没有颜色循环,达到十分奇妙的意境。

图7 盘绦四季花卉宋式锦(明代)Fig.7 Pantao seasonal flowers of Song brocade (Ming dynasty)表1 盘绦四季花卉宋式锦的纬线排列和分段换色循环Tab.1 The arrangement of weft yarns and the cycle of segmented color change in Pantao seasonal flowers of Song brocade

纬色分段甲纬长抛乙纬长抛丙纬长抛丁纬短抛戊纬短抛己纬短抛纬重数1黄玄金绛红白墨绿六重锦2黄玄金泥金深黄五重锦3黄玄金果绿米黄西红六重锦4黄玄金湖蓝姜黄五重锦5黄玄金驼色深黄上青六重锦6黄玄金泥金白五重锦7黄玄金蓝灰蓝灰姜黄六重锦8黄玄金泥金姜黄五重锦9黄玄金淡绿蓝灰绛红六重锦10黄玄金蓝灰深黄五重锦11黄玄金果绿白蓝绿六重锦12黄玄金泥金姜黄五重锦13黄玄金浅蓝绛红西红六重锦14黄玄金蓝灰深黄五重锦15黄玄金淡绿秋香墨绿六重锦16黄玄金泥金白五重锦17黄玄金果绿姜黄秋香六重锦18黄玄金湖蓝深黄五重锦19黄玄金泥金蓝灰蓝绿六重锦20黄玄金蓝灰姜黄五重锦

4 宋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4.1 宋锦独特性

宋锦较汉锦和唐锦,在组织结构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在织物结构上,改变了汉代经锦仅以经线显花和唐代纬锦仅以纬线显花的局限性,采用了经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使织物表面色彩和组织层次更为细腻和丰富,这是划时代的突破。

其次,在丝线材料上,它采用了一组较为纤细的经线(称接结经或面经),来接结织物正反两面长浮的纬线,使织物花纹更为清晰、丰满、肥亮,质地又较经锦和纬锦轻薄,更适于用作服饰和书画的装裱、装帧,这是厚重的汉锦、唐锦及云锦所不及的。

第三,在制作工艺上,主要应用了起综压综工艺和彩抛换色之独特工艺。

第四,在图案风格上,它以变化几何为骨架,如龟背、四答晕、六答晕、八答晕等,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的地色,略加对比色彩的主花,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既具有唐宋以来的传统风格特色,又与元、明时期流行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明显区别,更符合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崇尚清新雅致的艺术品位。

4.2 宋锦的主要价值

基于宋锦的上述特点,其自宋代起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和隋唐时期的纬锦,于宋、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可见宋锦有其杰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宋锦源于春秋,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这座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结构、精湛的技艺、典雅高贵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明、清两朝苏州织造府织造的龙衣、帛、锦、纱、缎、绢等,以宋锦最为著名。苏州当时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官办、民办产销两旺,盛极一时,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苏州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均与宋锦业的发达分不开,故苏州的历史离不开宋锦的历史[6]。

2)科学与艺术价值:早在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府就能织出高难度、高水平的宋锦艺术品,尤其是300多年前织就的彩织“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无论在织物结构上、工艺制作上和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杰出性。它的抛道换色即“活色”工艺,一直被沿用至当代的织锦工艺上,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3)应用价值:宋锦自古以来用途极为广泛。据《姑苏志》载:明代宣德年间,曾织“昼锦堂记”、词曲文字的欣赏锦品、“紫白落花流水”等装裱用锦。无论是帝皇妃嫔的御用服饰,还是宫廷殿堂的帷幔装饰;无论是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帧,还是对外群臣使节的礼品馈赠,处处可见宋锦的痕迹。当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宋锦作为高档艺术品、文化创意产品和日用品,一定会有市场需求和应用潜力。

5 宋锦的传承和创新

5.1 宋锦的传承

宋锦技艺传承,首先是对一系列宋锦传统技艺的挖掘、研究和恢复,包括织物结构、织机、工器具、原材料、产品、花色和加工工艺等等。复制研究的成果,工艺、图稿、技术论文等软件资料,可建立技术档案、并编写学术专著和技术培训教材等,实物可供陈列展览。

其次是对宋锦的推广应用。传承并不意味着死守传统、对宋锦织造技艺照搬照抄,而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才是对宋锦真正的传承。我们既要对宋锦独特、优秀的织造技艺进行继承,又要创新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7]。

所以近十年来,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等,一直全心致力于宋锦的挖掘和传承,并与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和工业园区家明织造坊等单位合作,挖掘研制出数十件原汁原味的宋锦文物珍品。尤其是笔者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合作,历时6年,在没有看到原件的情况下,仅凭图稿研制出的宋锦巨作“西方极乐世界”宋锦图轴,使封存的故宫博物院300多年的、原苏州织造府织造的宋锦极品得以“重现”,让世人能从中领略到清代宋锦技艺的辉煌,同时也看到当今的丝绸人同样能使宋锦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水平。

5.2 宋锦的创新

宋锦的创新,可以从图案风格上、织物结构上、织造工艺上及产品用途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必须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如笔者多年来曾设计了不少宋锦艺术品,如宋锦唐卡、宋锦“枫桥夜泊”挂轴、宋锦“百子嬉春”挂轴、宋锦“杨枝观音”、宋锦“品字牡丹”宫扇和“璇玑图”宋锦挂轴[8]等。这些作品有别于传统小型四方连续纹样的实用宋锦,而是多姿多彩的大幅独立纹样的宋锦艺术品,但它的结构、工艺及精美高雅的基本格调没有变。

这次在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新中装”面料,也可以说是宋锦的一种创新,但它不具代表性。笔者因担任了杭州万事利集团的技术顾问,所以应万事利之邀,为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了卍字纹宋锦的面料。具体过程如下:

2014年初,万事利集团接到“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邀请函”(图10),该公司总裁李建华立即组织设计团队,并决定应用多种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时笔者正在美国,考虑到这次对服装面料的要求是高雅而不张扬,低调而不奢华,所以特意设计了两种素纹暗花宋锦:即卍字纹宋锦和祥云纹宋锦(图11)。

图10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 设计邀请函Fig.10 The leaders’ costume design invitation of 2014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图11 卍字纹宋锦(钱小萍设计)Fig.11 Swastika pattern of Song brocade(designed by QIAN Xiaoping)

面料样品完成后由万事利设计团队设计制作成“宋锦华服”,连同余下的面料一起由李建华总裁送至北京参与选样。没想到最终APEC领导新中装的基础面料正是卍字纹宋锦(图12)。

图12 卍字纹宋锦新中装Fig.12 Swastika pattern of Song brocade of new Chinese-style outfits

新中装的设计团队,在送选的众多面料和式样中博采众长,面料纹样不仅选用了传统宋锦的“卍”字纹,还有“海水江崖”等中国传统图案,并由苏州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加工。根据北京的天气情况,以真丝线作经,纬线加入羊毛,制织出了这种特殊的宋锦面料。所以,它并不是典型的宋锦,而是在特定要求下的一种创新宋锦。由于新中装采用了宋锦面料,其影响之大,遍及世界,也许将成为今后宋锦应用的一种新格调。另外,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率先将宋锦面料大胆地制作成各式箱包,改变了以往宋锦仅用于服饰、书画和装裱等,这是宋锦在用途上的创新,值得推广。

6 结 语

宋锦较之其他织锦,质地较轻薄、细腻,正反两面均平整、光洁。因其以斜纹组织为基础,故锦面光泽柔和,不易起皱。自古以来,宋锦的风格尤显古朴、高雅和秀丽。并由于工艺上采用抛道换色的工艺,具有“活色”生香之美。基于宋锦的特点,故它较其他织锦具有更广泛的用途。除应用于书画、锦匣之装裱装帧外,还可用以制作高档服饰品、装饰品、艺术品,以及寺庙和佛教文化领域之特色用品。

尽管宋锦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任重而道远,但现在人们已看到濒临衰落和湮没的宋锦终于开始在苏州复苏和新生,尤其是这次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装”采用宋锦面料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信在各级政府对文化和丝绸的重视下,宋锦文化和技艺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有志于从事宋锦事业的人们必将迎来锦样年华,锦样人生。

[1] 钱小萍.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J].丝绸,2011,48(5):1-6. QIAN Xiaoping.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Shu brocade, Song Brocade and Yun Brocade[J]. Journal of Silk,2011,48(5):1-6.

[2] 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M].长沙: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3:56. LI Renpu.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xtile[M]. Changsha: Changsha Yuelu Publishing House,1983:56.

[3] 陈娟娟.清代宋锦[M].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12-13. CHEN Juanjuan. The Song Brocade of Qing Dynasty[M]. Beijing: The Palace Museum Journal,1984:12-13.

[4]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2002:172-175. HUANG Nengfu, CHEN Juanjuan. The Art and Craftsmanship of the Chinese Silk in Seven Thousand Years[M].Beijing: China Textile Publishing House,2002:172-175.

[5] 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分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46-347. QIAN Xiaoping. The Complete Edi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ilk Weaving and Dyeing[M]. Zhengzhou: Daxiang Publishing House,2005:346-347.

[6] 苏州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Z].苏州:苏州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1-5. Suzhou Committee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Suzhou Historical Data[Z]. Suzhou: Suzhou Committee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1990:1-5.

[7] 钱小萍,中国宋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44-151. QIAN Xiaoping. The Chinese Song Brocade[M].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2012:144-151.

[8] 钱小萍,沈之娴.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J].丝绸,2014,51(4):1-5. QIAN Xiaoping, SHEN Zhixia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XuanJiPalindrometapestry in Jin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2014,51(4):1-5.

Research and Inheritance of Song Brocade

QIAN Xiaoping

(Suzhou QIAN Xiaoping Ancient Silk Re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uzhou 215001, China)

In order to help people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Song brocade, 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fter APE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Song brocade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ng brocade form the concept and categories which including double brocade, silk brocade, box brocade and tiny brocade;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Song brocade form the change of weave structures; explain the original intelligence of Song brocade form the weaving techniques such as shaft raising and down technology, double beam technology and Paodao Huo’se technology; show the uniqueness of Song brocade from the main features and values like historical valu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 finally describe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Song brocade from the example of the swastika pattern design of Song brocade, which was used as the fabric of APEC leaders’ costumes. The author hopes that Song brocade will be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as a part of hum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ng brocade; weave structure; weaving technolog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ee famous brocades; brocade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1.001

2014-12-05;

2014-12-25

钱小萍(1939-),女,研究员,国家级丝绸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今丝织物的研究。

TS105.1;K876.9

A

1001-7003(2015)01-0001-07 引用页码: 012101

猜你喜欢
宋锦纬线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非遗宋锦的传承和创新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钱小萍 借一匹残锦还原一门绝技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织物柔软剂的香气发展趋势
宋锦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装饰艺术类宋锦产品的创意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