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5-05-08 07:07汪凤莲冯继明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教育

汪凤莲,冯继明,盛 康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他人、社会所提供的帮助心怀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水准和高尚情操。然而,有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求上进,不比成绩比消费,不讲朴素讲阔气,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实施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感恩教育有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他们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利于培养他们内省内察,感恩父母、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

本文按学院对安徽农业大学进行分层抽样,涉及到安徽农业大学15个学院的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为98.2%。其中男生占58.65%,女生占41.35%,基本保证性别、学科平衡。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表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对感恩教育宣传关注度不够,兴趣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感恩教育宣传关注度不够,兴趣不高。以电视节目“感恩中国”为例。调查显示,如表2,超过80%的被调查群体接触并看过“感恩中国”这档相对有权威性和感染性的大型感恩节目,但是能保持持久观看的群体比例相对较低,只占到24.03%,另外有超过12%的群体没有接触过这“感恩中国”的节目,部分保持想看的意图,部分毫不关心。总体看来,社会群体对这类权威性感恩节目保持了较高的兴趣和关注度,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给予一定的动力助推,提倡并推广,以达到其媒体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表2 观看“感恩中国”状况

(二)感恩活动在社会上的普及度较低

调查显示,如表3,在被调查群体中,其家乡开展感恩状况的形式相对不乐观,超过60%的比例群体中,只是偶尔开展感恩活动,经常开展地方性感恩活动的比例只占到17.31%,从来没有开展过的比例也占到了将近20%,从总体数据可以看出,感恩活动在地方的普及度较低,甚至有被忽略的倾向,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

表3 家乡是否有感恩活动情况

(三)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明确

感恩的前提与动机是有感恩的意识,对感恩有个正向的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81%的同学认为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应有的责任,所占比例较大;还有49名同学持相反的态度,当然其所占比重仅为10%,剩余9%的大学生对感恩没有明确的看法,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见图1)。

(四)大学生乐于接受感恩教育

由图2可知,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感恩这种教育方式,乐于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感恩教育的不足,大学生急需感恩教育。相比较而言,只有6%的人认为感恩教育已经泛滥,不再需要。因此,从总体上看,感恩教育在大学生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力度。同时,超过50%的人认为大学生需要感恩教育的原因在于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够,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为今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了方向。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上对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够。调查显示:40.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对于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太够但已尽力”,36.4%的认为“不太够,不重视”,11.68%的人认为是“很不够”的,只有11.88%的大学生认为“很充分”(见图3)。

其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影响。“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调查中发现除了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之外,就是社会环境中重智育轻德育和社会注重学历而忽视素质教育,媒体作用发挥不够,对感恩思想、感恩教育、感恩典型的宣传力度不够。

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一幕幕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惨剧,一幅幅被救助者心安理得昧着良心否认被救事实的镜头,形成了暗示效应。调查显示:12%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社会感恩活动,58%的大学生偶尔参加,只有30%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感恩活动(见图4)。

(二)学校因素

由图5可知,学校开设了一些有关感恩教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然而这种课程的开设很多情况下也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并没有对感恩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3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感恩教育课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总体来说,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组织者,没有完全尽到相应的责任,学校自身应该寻求解决方案,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从图6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感恩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开设感恩课程能够对学生进行较早的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感恩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平常的文化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同时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感恩教育在大学进行即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缺陷。毕竟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仅限于小学和初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上大学,如果仅仅在大学开设感恩课程,将会有一部分人缺乏感恩教育,这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维持社会的稳定都将极其不利。当然也有20%左右的人认为感恩教育的开设应该始于中学或是幼儿园,这种安排也有其合理性,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多数人的选择,即在小学就开始开设感恩课程更加合理。

(三)家庭因素

由表4可见,父母在充当孩子学习的榜样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学习感恩的表率,然而同样高的比例说明父母只能够偶尔充当表率,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从总体看来,父母对提高孩子感恩意识的影响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调查显示,有43% 的父母会经常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感恩的表率,懂得感恩,同样43%的父母偶尔会教育,而有14%的是不清楚的,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见图7)。为此,作为父母,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表4 父母在教育孩子感恩方面的表现

从图7可以看出,接近半数的父母经常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说明家庭教育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然而还有几乎差不多比例的父母只是偶尔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如果能够将这部分潜在群体纳入到经常教育子女的行列,那么全社会的家庭教育将会对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采取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的方式,这将使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大大降低难度,从而更加全面快速地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学生自身因素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道德、理智发展的过程,乃是自由、独立的人从事探究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说明,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受主观因素的限制,感恩教育的本质是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是必由之路。如图所示,大学生自主接受感恩教育的意识还很薄弱,60%的大学生对感恩教育只是采取偶尔主动的态度,其中可能是一些原因限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包括学校的宣传不到位,缺乏相关的活动安排等等。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感恩教育并不排斥,只有少数人持被动或是排斥态度。面对目前这种情形,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大学生感恩教育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五)其他因素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感恩亦如此,有时我们的热情感恩可能会遇到不相应的对待。那么,当感恩受挫时该如何对待?调查显示,所占比例最大的为46%,他们会偶尔遇到挫折,但没有气馁,仍然认为适当的挫折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还有34.42%的人经常会感恩受挫,但坚信挫折能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多数的人对感恩受挫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仅4%的人会对挫折充满恐惧(见图9)。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因为生活中自己所受到的恩情而产生幸福感,见图10,只有4%的大学生没有这种感觉。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将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一件件小事中形成感恩父母、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性。感恩教育能够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融化其冷漠与自我的一面。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和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面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如何拓宽并完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2]。

(一)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

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学生解困工作,贫困生解困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也逐渐加大。高校应积极弘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面对贫困的受资助的大学生,高校应加强对其心理辅导,鼓励其正确对待贫困,合理使用资助资金,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刻苦学习,成长成才,知恩图报,毕业后回报社会。通过在受资助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受资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恩意识;通过参与勤工助学,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3]。

(二)将感恩教育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及对同学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积极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它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4]。高校在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增强活动的特色与实效性。例如安徽农业大学这类农科院校,应主动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需要,通过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走访典型、农技服务、生产劳动、志愿帮扶等多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历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学们的心灵接受着洗礼,青春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凝聚。通过在当地采访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带头人、先进基层党组织或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在亲身接触先进典型过程中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自己的感恩意识。

(三)将感恩教育融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高校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富有特色的个性文化,它体现着班级的形象与生命。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例如安徽农业大学的卓越农艺师班、现代青年农场主班、农耕文化班。作为一门潜在课程,班级文化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受到高度重视,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移情、自省、批评等多种方式,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合作,明确责任,诚信做人。因此,班级可以广泛开展“感恩始于沟通,亲情就在身边”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强化亲情教育;通过参观访问、采访调查、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召集学生探讨社会问题、观看录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通过专题报告会、讲座、辩论赛等形式,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将传统礼仪规范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拥有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爱国之心,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方式。在这种和谐的班级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

(四)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应当被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或多或少地对感恩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医学、法律、社会工作等专业,都是旨在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专业技能,把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他们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更能赋予他们一颗具有人文关怀的心。同时,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专业农科院校,不仅要让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更能够培养其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

(五)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学会感恩”不仅是学校德育的主题,也是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主题。家庭教育促进感恩意识的早期形成,社会教育是影响感恩意识形成的环境。因此,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感恩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应该将各方面的资源都运用到感恩教育中来,形成共赢局面[5]。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结合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培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感恩教育是传承传统美德的核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既推崇“施恩不图报”,更推崇“知恩图报”。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妇孺皆知。可见,传统文化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6-8]。

[1]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10-16.

[2]徐跃进.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4):76-77.

[3]兰军瑞.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6(3):134-136.

[4]梁勤儒.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5]丰根风.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6):38-39.

[6]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100.

[7]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

[8]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9.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不会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