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089)
新世纪以来的唐代女诗人薛涛研究综述
张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以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文人政坛之中,也因此获得后世乃至现当代学者的关注。 总结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是在上世纪既有的研究成果上的突围,既有对人物身份与籍贯、交游与爱情、诗歌思想与内容等既有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又有对其诗的男性化风格、将其诗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其诗的接受研究等方面的开创性的成果。纵观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成果与问题并存,可以尝试回归文本,挖掘薛诗的艺术张力,把薛涛研究放到地域(巴蜀)文学、唐女冠文化、女性文学等大文化体系中,使薛涛研究更加深入。
关键词:新世纪; 薛涛; 诗歌; 综述
薛涛(公元781—832年),唐代著名女诗人,以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文人、政坛之中,也因此获得后世乃至现当代学者的关注。
现当代的薛涛研究大体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形成研究热潮。仅以上世纪90年代到世纪末为例,期间共有成果数量为274篇(其中专著10部),日本共有6篇学术论文,韩国2篇,美国1篇[1],研究热点为生平事迹考与诗歌评论。可以说,上世纪学者从宏观上对薛涛的背景到微观上其具体作品都有过深入的论述。具体表现为:通过傅润华《薛涛诗》《薛涛年谱》、张篷舟《薛涛诗笺》、彭云生《薛涛丛考》《薛涛诗校正》等成果,薛涛生卒年岁研究已基本完备,主流观点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通过日本学者羊村《女诗人薛涛》等集大成之作,薛涛乐妓身世开始翻案;最后是对薛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的文本研究都取得丰硕成果。
新世纪以来对于薛涛的研究全面继承了上世纪的研究成果。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以来(至2015年3月)薛涛研究的国内成果为183篇(不含专著),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外成果为日本3篇,韩国8篇,美国1篇。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薛涛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薛涛研究的成绩与问题,以期对于继续研究有所裨益。
一、既有问题的再探讨
关于薛涛的史料十分有限,现存的关于其的事迹也基本存于非正史之中,故争论与探讨的空间很大,从作家到作品,很多问题悬而未决,从上世纪一直持续到现今。
新世纪以来对薛涛身份的考证延续了上世纪为薛涛正名的思路,或运用排除法首次提出宾妓的概念,代表性论述有迟乃鹏通过对于宫妓、官妓、营妓进行细致的区分与介绍,最后提出“宾妓”这一概念,即薛涛作为宾妓的区别性特征是以文谋生、社会地位较具有充分的行动自主权等[2],论述先破后立,较为新颖。或否定乐妓说而主张校书说,以刘铁峰为代表,但因为薛涛乐妓身份无正史记载而薛涛同时代的诗人王建有《寄蜀中薛涛校书》,他据此否定乐妓说肯定校书说[3],则显得过于武断。
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对于薛涛的身份定位都无法排除薛涛一度为妓,“脱乐籍后”,被“奏为校书郎”的可能性。而唐代恰恰是有这种先例的,上官婉儿即由掖庭而入宫官,二人也有很多相似的遭遇,况时值武元衡镇蜀(公元805年以后),薛早已步入而立之年,且难能可贵的是在反刘辟的事件中不让须眉,所以脱籍入官的可能性很大。薛涛的校书身份也许如五代何光远的《鉴戒录》和元费著的《笺纸谱》所载,并未获得实际任命授予,但仍称其为校书则是集体无意识地赋予了其参与男性话语权利的身份认同。
关于对于其故乡的考证,学界争论由来已久。新时期的再探讨也没有超出上世纪“长安说”“成都说”“乐山说”“眉山说”的范围,代表论述有胡先枝的《女诗人薛涛故乡考论》[4]、申及甫的《凭史实探薛涛身世》。申及甫提及“本长安良家子,随父寓蜀”代表着古人重郡望不重生地的习惯[5]。这种说法,很好地解决了史料记载与薛诗叙述的矛盾,较为合理。
薛涛与同时代交往酬唱者达二十多人,“历事十一镇”,通过薛涛与以上诸人的交往,既可以发现薛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尴尬的被动地位,也是梳理人物年谱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薛涛的交游事迹等的研究依然是热点。代表性论文有邓剑鸣 《校书谢幕 相国志墓——段文昌为薛涛志墓的意义和影响》、刘天文《薛涛交游考略》、赖丽娟《薛涛被罚赴边诗考证》等。邓剑鸣先生抓住段文昌三次入蜀的人生经历,来梳理段与薛涛从相识、相知到离世的全过程,小的角度却可以窥见薛涛的人生起伏[6]。刘天文先生则凭借多年研薛对于史料熟稔的优势,把与薛涛交往的人群分为节度使、生死至交、官位略低、关系略疏的地方官员等五类,科学而具体,并对涉及到的人物都做了力所能及的介绍,对史料的归纳做出了贡献。刘先生特别指出,薛涛与节度使刘辟之间没有唱和,或二人关系不好、或伏诛叛臣未收[7]。此外,台湾学者苏珊玉从中唐政治社会、文化教育阐述薛涛的生平梗概,从中唐文坛与薛涛的关系和影响来说明薛涛创作的成长空间[8]。
新世纪以来对薛涛爱情的研究只关注她与元稹的模糊关系(按:其丈夫是谁还有其他说法),依旧难成定论。出现汪辉秀《小议薛涛的爱情观》、吴伟斌《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元稹年谱疏误辨证》。随着郑枚梅 、申及甫等学者的反对,“元稹说”逐渐遭到驳斥。郑枚梅指出元稹与薛涛的关系最早根据是《云溪友议》,而《云溪友议》对于元薛之事的描述则有诸多错误,例如元稹是元和元年除左拾遗, 旋丁母忧, 元和四年二月除监察御使, 而非先除监察御使, 再除拾遗,故不可信[9]。
但笔者认为薛、元之间仅存的《寄旧诗与元微之》《寄赠薛涛》等几首诗歌不能轻易否定或认为伪作,加上白居易的《赠薛涛》可作为佐证而不容忽视,故薛、元究竟是何种关系的结论必须审慎。
论及薛涛诗题材内容的有交往酬赠诗、咏物诗、情诗等,较为全面。宋致新明确指出薛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中唐时期西蜀地区的社会风貌[10];苏珊玉在《薛涛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思反映》中或从整体或从一类诗歌入手,从其诗反映动乱的时代和自我的情感世界两方面加以讨论[11]。可以说,从审美的角度通过薛诗来探求其委婉幽深的女性情感世界是上世纪研究不够深入的,此外还有其他相关国内外论文①。值得一提的是对其数量最多的酬赠诗的研究,研究者试图突破酬赠诗历来评价不高的窠臼,努力发掘薛酬赠诗中的生命体验。
对于薛诗人物境况与思想内容的关系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董乡哲的专著《唐代薛涛研究丛书·薛涛诗歌意释》。《意释》成就约有:第一,揭示出“续诗事件”真相及薛涛与父亲、李白的关系;第二,辨明了“被罚事件”与《咏八十一颗》《忆荔枝》的关联性及所体现出的亲情;第三,揭开了与《乡思》有关的“梓州之会”内幕;第四,发现了薛涛在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曾被冤囚禁的经历。另有《薛涛诗歌年表》,也是著者的研究心得[12]。
对于薛诗具体作品研究多集中在对于那些内容、作者有争议的部分。其中吴珂先生在尝试对于《寄旧诗与元微之》“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之句解释成为“寄给你开列出以供你和诗友参考”虽难免牵强,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说。薛涛的几首咏物诗也颇值得玩味,《咏八十一颗》作为诗谜在上世纪已引发各种猜测,新时期继续考证和猜测,张正则先生首次提出珙桐说[13]。吴维杰、 吴柯通过中药学、植物学、园艺学推断《棠梨花和李太尉》所咏乃甘棠,典源于《诗经》[14],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合理性,也是对90年代普遍认为是海棠的重大突破。
二、两个热点和一个创新
新时期出现薛涛研究的两个热点和一个创新,即对于男性化风格的探讨、平行比较研究这两个热点和其在日本的接受史研究这一个创新。出现这样的热点与创新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男性化风格的探讨是9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的延续,是新世纪以来的亮点;平行比较与海外传播译介与接受更是近些年来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研究视角的转变。
所谓男性化风格,它预设的前提就是女性写作总体上存在一种娇媚柔弱的特质。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曾云“(涛)工绝句,无雌声”。即薛涛只身闯入男界,通过淡化女性特质,以“诗人的身份”而非“女子的身份”,竭力与士大夫群体保持和谐。
黄芸珠在《略论薛涛诗风“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现》中概括了其男性化的大体表现,即对男性所追求的高洁品格的认同、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对男性式的情谊的认同和接受,由女性闺蜜式走向男性惺惺相惜式[15]。其在《诗題才士重的女校书——薛涛的特殊诗歌男性化审美形态的相关性研究》[16]则以知人论世为方法探讨男性化成因,也颇为合理。 丁文、 霍晋琦在《论薛涛赠答诗的“男性化”倾向的主要表现》中则关注薛涛诗歌辞锋机敏、狂逸思辨的风格。而林丽美则认为女性等于阴柔只是一种机械的因果论,真正使薛诗具有男性化风格是因为薛诗具有男性的识见和政治关怀[17]。此外,还有王国安《论薛涛诗中的阴柔与阳刚》[18]、许秋群《浅析薛涛诗的二重性》[19]等相关论文论及这种男性化风格。
总之, 大体上学界注意到了薛涛诗歌的忧国伤时、朗健清奇的男性化风格并试着探究这种诗风的成因或为坚持乐观的生活理想或为对自身身份的抗争,或深恐自己以女性的身份搅乱男性专属的文学场域,不自觉地被社会建构成为从属的主体,其男性化风格与有唐一代社会风气与制度不无关系,“托以温厚之词”也可与古代文学上“男子作闺音”比照,是有待继续系统研究的。
国内的比较主要有与鱼玄机、李冶、朱淑真的比较②。张若雅认为薛涛与鱼玄机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前者自觉融入男性文化圈,后者大胆向男权提出挑战[20],从二者的经历可以看出女性思维在时代裹挟下的嬗变;也可通过二人在接受过程中如何被重塑来探讨女性作家的历史境遇。这篇文章较为全面深刻地总结了二人的同与异。对于薛涛与其他女诗人的比较,基本从作品、爱情、交游、命运展开,但大体不超“穷而后工”之说,缺乏深刻性,故不必细说。
可以看出朝鲜王朝古代女性的汉诗,立身汉儒,受到传统东方伦理观的性向制约,所以可比性很强,而汉文化体系下的平行比较也促进了新世纪以来薛涛研究的局部繁荣,为薛涛研究注入了活力。
新时期对于薛涛诗的英译关注较多,有于洪波《浅析薛涛诗词中巴蜀民俗文化的英译》[23]、周彦《红笺小字走天涯——薛涛诗英译的文化意义》[24]等。其中卢丙华认为薛涛这种比较强烈的女性意识深深影响了20世纪美国的女性主义文学[25],其中三位美国女诗人在1945年、1968年和1987年译介薛涛,与这个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大气候有着深远的关系。这种认为薛涛对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尚属首次,也颇为大胆。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薛涛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从上世纪积极参与中国的考证研究转向薛涛在日本的接受研究,出现了久保瑞代 《在原業平の「韓紅に水くくる」と中唐詩——白居易と薛濤の比喩「纈」の受容をめぐる一考察》[26]、 横田 むつみ 《日本における薛濤詩の受容 》等高质量的论文。
横田むつみ的这篇接受史研究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也是上世纪从来没有涉及到的。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先考证薛涛诗是如何传入日本的,作者根据大庭修的《江户时代的唐船持渡书研究》和《舶载书目》等资料考证出江户时代可能有五种薛诗选集传入日本。接着作者以时间分期分别讨论江户前期日刻本阶段、江户后期汉诗时期、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受容情况。最后作者分析了受容的原因,主要是薛涛诗风清丽雅致与日本诗风融合[27],至于薛诗的清丽与日本诗风“物哀”影响下的清丽的差异,作者则没有论及。
三、薛涛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新世纪以来由于材料的有限,薛涛研究总体上是衰落的且文章水平不高(硕士论文7篇,而没有博士论文),重复的论文很多,且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与薛涛密切相关的四川成都、乐山等地。问题表现在:首先考证研究的局限。通过考证理清薛涛的人物背景与身世等固然是研究其诗歌的前提与基础,而这也依然是十几年来很多学者努力研究的方向,但问题是这种空对空的考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下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如继续坚持只会滑入索隐的地步,而在上世纪考证工作在张篷舟、刘天文等老一辈的努力下已经趋于完备的背景下,继续考证则显得格调不高,境界不大。相反,纵观十多年来的薛涛研究,优秀的成果大多在论述薛涛诗的美学意蕴等文本批评方面。所以不难看出,回归文本,挖掘薛诗中情感的张力、艺术的意蕴才是具有当下现实关怀的,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和前景所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方面的实践,即把薛涛研究放到地域(巴蜀)文学、唐女冠文化、女性诗人等大文化体系中,运用平行研究、类型研究、田野考察(民俗调查)法等。不难看出,这种对薛涛的文化研究在十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薛涛诗笺(修订本)》中即搜辑了历代关于薛涛字、薛涛笺(含涛笺概述、深红小笺、松花笺考、资料拾录)、薛涛井(含涛井概述、江楼联选、江楼十景、资料拾录)、薛涛酒、薛涛像、薛涛剧等的研究[28],被誉为“薛涛研究的基石”。但笔者也发现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空洞浅显、商业化气息浓的糟粕,所以对薛涛诗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促进薛涛研究向更广的方向发展而不该一味求奇求异。
注释:
②有殷晓燕 《他者视野下的经典女性书写声音比较——以唐代女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为例》,载《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84~88页;罗昌繁《 薛涛与鱼玄机女性意识之比较》,载《文教资料》,2007年第5期,第84~86页;张若雅 《薛涛、鱼玄机合论——兼及女性文学的历史境遇》,载《文学前沿》,2007年第4期,第62~72页;宋冬霞《 薛涛与朱淑真的比较研究》,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第86~87页,等等。
参考文献:
[1] 刘天文.近百年薛涛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4(5):136-139.
[2] 迟乃鹏.“宾妓”——薛涛身份的准确定位[J].天府新论,2004(6):133-134.
[3] 刘铁峰.基于薛涛诗作的薛涛“校书”身份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7(3):107-109.
[4] 胡先枝.女诗人薛涛故乡考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7):118-119.
[5] 申及甫.凭史实探薛涛身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0-64.
[6] 邓剑鸣.校书谢幕 相国志墓——段文昌为薛涛志墓的意义和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7-40.
[7] 刘天文.薛涛交游考略:(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1-72.
[8] 苏珊玉.薛涛的生平梗概 [G]//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汇刊:第4辑 第12册.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9):25-40.
[9 ] 郑枚梅.试论元稹与薛涛的关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20-22.
[10] 宋致新.闯进男界成“校书” 彩笺岂无巾帼泪——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创作及命运[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11-116.
[11] 苏珊玉.薛涛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思反映[G]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汇刊:第4辑 第12册 薛涛及其诗研究[G].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65-78.
[12] 董乡哲.唐代薛涛研究丛书.薛涛诗歌意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2-29.
[13] 张正则.薛涛诗“八十一颗”所咏或即珙桐[J ].文史杂志,2012(5):55-57.
[14] 吴维杰,吴柯.薛涛《棠梨花和李太尉》与西川海棠辨正——王仲镛《试论西川海棠与薛涛》质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97.
[15] 黄芸珠.略论薛涛诗风“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现[J].中国文学研究,2003(2):67-70.
[16] 黄芸珠.“诗題才士重”的女校书——薛涛的特殊诗歌男性化审美形态的相关性研究[J]. 东方人文学志,2002(12): 93-107.
[17] 林丽美.女性主体与男性论述的对话——以薛涛为例[C]//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暨研究所.第六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出版者不详],2003:1-18.
[18] 王国安.论薛涛诗中的阴柔与阳刚[J].实践博雅学报,2008(7):47-69.
[19] 许秋群.浅析薛涛诗的二重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4-276.
[20] 张若雅.薛涛、鱼玄机合论——兼及女性文学的历史境遇[J].文学前沿,2007(4):62-72.
[21] 禹尚烈.薛涛与黄真伊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97-100.
[23] 于洪波.浅析薛涛诗词中巴蜀民俗文化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4(9):160-161.
[24] 周彦.红笺小字走天涯——薛涛诗英译的文化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76-179.
[25] 卢丙华.薛涛诗英译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17-118.
[26] 久保瑞代.在原業平の「韓紅に水くくる」と中唐詩--白居易と薛濤の比喩「纈」の受容をめぐる一考察[J].言語表現研究,2007(3):13-27.
[27] 横田むつみ.日本における薛濤詩の受容[J].日本漢文学研究 :二松学舎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2012(3):1-28.
[28] 薛涛.薛涛诗笺:修订本[M]. 张篷舟,笺.张正则,季国平,张雅,续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26-321.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Xuetao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ANG Yang
(Chinese Department,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Xue Tao, a famous female poet in Tang dynasty, won the attention of later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 because of her unique gender and politic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new century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it includes the discussion of identity of characters and native place, friendly relationship and love, poetry themes and content, the masculine features of her poetry,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research, and the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f acceptance of her poetr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new century, we find that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coexist, and we can try to return to the text and put the relevant study in the bigger picture of Bashu literature, female Taoist priest culture and female literature to further the study of Xue Tao.
Key words:the new century; Xue Tao; poetry; review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5)03-0105-05
作者简介:张阳(1991-),男,安徽芜湖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