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我们现在欣赏的,是中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经典美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脍炙人口,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朗朗上口。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富贵、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
《陋室铭》在表达手法的运用上,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欣赏的宝库。如:
整体构思方面,运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运用了“即物起兴”的手法。作者用山和水比附陋室,用仙和龙比附主人,用名和灵比附德馨。这种“旁起”的写法,使文章有波澜,有曲折,有引人入胜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巧妙引用”的手法,有人指出,文章结句引用孔子语录,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要求自己,是点睛之笔,又与篇首“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确实是妙手天成。
修辞方法方面,运用了对称、对比、引用、借代的手法,以简洁生动的文笔,呈现出居住陋室的生活乐趣。
表达方式方面,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表述出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特别手法方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巧用典故”的手法进行类比。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大大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意境营造方面,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苔痕上阶绿”为实,“草色入帘青”为虚;“谈笑有鸿儒”实写,“往来无白丁”虚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虚写。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
《陋室铭》中,值得我们欣赏的还有“衬托”手法。 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以不高、不深衬“陋”,以“山”“水”衬“室”,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了虽是陋室实则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而“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 写鸿儒来访,与鸿儒谈笑,可以想见作者的身份。这两句在于借客人衬托主人的不凡。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中,“诸葛庐”“子云亭”用来比拟陋室,实际上也有着衬托的作用,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表现出“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把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陋室铭》这篇美文,托物言志,手法生动;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写出了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情和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志趣高雅,意味悠长,可谓千古绝唱。它深受后人推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