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义杰,奔跑30年

2015-05-06 18:34
少年文艺·少年读者文摘 2015年4期
关键词: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

2013-10-29 10:00 作者:杨聃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0

林义杰跑步冒险运动家

很难想象,这位身形精瘦的大男孩,就是用双脚征服撒哈拉与地球极地的冒险运动家。在回忆起自己的奔跑历程时,他不断重复的是:“……不过,我没有后悔。”

1

林义杰

1976年,林义杰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小学时,天生的小个子让他“淹没”在男生堆里,无缘体育竞赛,即便如此,他说,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教练面前转来转去,试图引起注意。10岁那年,台北市举办越野锦标赛,教练临时找不到人,就把他“抓来”上阵。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长跑比赛,不过,植根在心中的“运动情种”从他7岁开始就有了苗头,用他的话说,“那是一次偶然”。

1983年,7岁的林义杰恰逢纪政女士在台湾各大校园推广田径运动。说到纪政女士,体育业从不吝啬对她的赞美,各国报纸称她为“短跑女王”、“黄色闪电”、“世界女飞人”、“东方飞跃的羚羊”——这位台湾短跑女健将曾44次创亚洲纪录,77次获得国际比赛金牌,国际体育新闻曾把1970年称为“纪政年”。自林义杰的小手被纪政女士轻轻握起的那一刻起,他也开始向往站在体育界的顶端。“她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这颗种子就在我心里慢慢萌芽,一直陪伴我度过后来的种种困阻。”

然而,从事体育事业并不是林义杰父亲对他的期望。那时,台湾的家长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体育事业,尤其是在林义杰这样的“农家”。在父母看来,按部就班地读大学、毕业后从事医生或律师这样的稳定职业才是“正途”。“我几乎是咬着牙完成自己的奔跑梦想的。”回忆起那段时间,林义杰在心理上还有些“后怕”——父母为了“挽回”儿子的未来,当时对他实行了经济封锁。为了同时兼顾求学、训练和糊口,他每天只有4~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高中和大学这两个时期对于年轻人来说心理特别敏感,很多年轻人一旦遭受打击就会轻生,好在我当时有热爱的长跑运动供我发泄。当然,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幸运的是,长跑运动让我有固定的节奏和清晰的目标,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

23岁那年,“大三”的林义杰报名参加了“24小时国际马拉松”比赛。连续24小时的奔跑过程几乎让人崩溃。“当时也没想说要拿第一或第二,也没有想过会跑完全程。不过因为我已经是学长了,有学弟学妹为我加油,我就坚持呗。回想当时那个画面还是蛮有趣的,我在那边努力挥汗,他们在田径场边烤肉吃火锅……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热情的鼓励,让我完成了比赛,也创下了台湾的纪录。”从体校到体育学院,再到运动心理学硕士,林义杰以“运动”之名一路走来。2002年,林义杰取得了“撒哈拉沙漠七天六夜横越赛”第12名,这是亚洲选手历年最高名次;2004年,获得“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赛”冠军;2006年,获得“世界四大极地超级马拉松巡回赛”总冠军。

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林义杰接受了一项巨大的挑战——穿越撒哈拉沙漠,整个过程由美国电影明星马特·迪蒙(Matt Damon)监制,最终剪成了纪录片《决战撒哈拉》(Running the Sahara)。从技术上讲,那次经历对林义杰无疑是自我极限的突破,同时也让林义杰找到了另一个奔跑的理由。

当林义杰进入毛里塔尼亚城时,从当地的联合国办公室得到了一项数据:只要1万美元就足以让当地一个2.5万人的村落活20年。“只要1万美元而已,不是水资源便宜,而是当地的生活设施太落后了。”林义杰感慨地说。来到城边,一个景象让整个团队驻足了:数十位游牧人领着上百头的牛、骆驼、驴子和马在那里排队等水喝。牲畜在主人的鞭引下,沉重地拉着不远处深井上的滑轮汲水,牧人们小心翼翼地按次序轮流盛水,分装后挂在牲畜上驮运。林义杰说:“牵引的粗麻绳拉动滑轮的每一步,都让马和骆驼的动作停顿片刻并伴随着轻微的抽搐,这口井到底有多深,我们无需走近去辨别。每当汲出水的厚皮袋拉到井边时,牧人们都欢呼着迎上去。像我们这些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喝的人,无从得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在穿过撒哈拉沙漠里的小城时,林义杰一队人每见到当地居民都很热情地打招呼,而淳朴的民风给他们的回馈更热情。有一次,和居民们的握手接触让林义杰他们感染了当地的病毒。“最后全体队员都是带病坚持跑步,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后悔和当地人近距离接触,在他们的民俗文化面前,在那些纯真的笑脸面前,我觉得我们在接受人性的考验。”林义杰说。

在恍惚于伤病与奔跑的瞬间,严重脱水、病毒感染、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提醒着林义杰挑战已经“触界”,但奔跑的意义也由此改变。小时候拼命跑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成功了接着跑是为了超越自己,而现在有更多的人从他的脚步中看见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一次穿越荒漠的时候,防护员发现路线旁的草丛里藏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一见大队人驶来顿时大哭起来。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只身一人在这儿,又为什么哭?通过陪同的当地向导和小孩的对话,大家才了解到小男孩的父母分别在离他大概往返两天脚力的地方找水。他依靠父亲每两日补给一次的水和食物独自过活,身边只有一只骨瘦嶙峋的小羊做伴。”林义杰说。

他们穿越的这些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并非真正的无人区,即便在撒哈拉沙漠里也有游牧民族。只要能挖出地下水,便有人的踪迹。在林义杰看来,穿越撒哈拉之所以成功,大半原因是“民族气节”,不过在那之后支撑他更多的是“责任感”。“2008年之后我已经不再参加比赛了,因为我想要跟人竞争的这种‘进攻性已经没有了,反而更想好好去享受跑步的过程。在2008年后,我更多的是参加像今天这样的探险,以这种长征的跑步去呈现一种过程。事实上,跑者只是一个引子,去呼吁人们关注我们想诉说的事情。”自撒哈拉之后,林义杰以“水”为出发点,策划了一次又一次征程。

2011年,丝绸之路1万公里的挑战历时150天。这项挑战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终点指向古都西安,跑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全程总计1万公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此次难度都要远超撒哈拉沙漠之行。“那一次跑步,我们要将大西北的现状,尤其是人们缺水的现实串联起来,通过我们的双脚,去募集更多资源。”林义杰他们之所以选择丝绸之路作为挑战探索目标,除了丝绸之路本身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外,还因整个丝绸之路沿途几乎都是水资源历来匮乏的地区,他们希望此举能唤起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意识。

2013年,继横越撒哈拉沙漠、万里丝路征途之后,大戈壁的穿越正式宣告林义杰成为史上首位以跑步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徒步穿越世界三大缺水区域的冒险家。“寂寞步伐踏在戈壁沙漠,地形、景色不停地转换,我想,这片大地正笑看我如何举步维艰地去超越它。现在的四周,已经没有了黄沙,这几天双脚都纵踏在干枯河床及黑色砾石上,感觉每一步都埋下了过去的回忆……再过不久,将跨越生命40岁的界线,如果把世界地图摊开,回想起那些痛、那些伤已不再疼,每一段都是精彩又令自己感动的故事。跑回家吧,就让我咬着牙,跑回最初的家。”这是摘自林义杰大戈壁穿越过程中的日志。

林义杰在完成国内奔跑项目时,给大戈壁村庄的小朋友赠送食品

戈壁沙漠2400公里的项目自蒙古贝勒湖起跑,穿越大戈壁沙漠,抵达中国嘉峪关。其间,林义杰坚持以单日补给形式,负重每日所需要的补给水及脱水食物、急救用品,无间断式跑步,每天80公里穿越大戈壁沙漠。中途意外的膝盖受伤看似要打乱整个计划,但林义杰仍然以“达标”的形式按时完成了项目。回忆这段经历,林义杰说:“虽然像外蒙的戈壁沙漠地下都是有水的,但地下水也有地下水的问题,比如矿业污染等,看着很干净其实已经被严重污染了,我这里有张照片,干干净净的水被电解之后浑浊得跟咖啡一样。甘肃,大西北地区的储水方式是筑水窖储存雨水。那些没有钱盖水窖的人,要食用跟泥巴混在一起的水。”每当林义杰带着这个念头再坚持5公里,就再找不到可以停下的理由。

连续7年间,撒哈拉7500公里、丝路1万公里、戈壁沙漠2400公里,林义杰把跑步当成志业。“三个世界纪录我意想不到,探险与超马竞赛完全是不同的故事。当双脚踏路的每一天就得面对和应变浩瀚沙漠的无情变化,我用双脚去看世界,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挑战中看到珍惜地球资源的重要性。”林义杰说,“生命有无限可能,我最愿意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没有试过,你永远不知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
戈壁里的水波
月夜戈壁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更正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走进沙漠
改变撒哈拉沙漠
戈壁深处“战味浓”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