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芳
血管支架成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远期疗效比较
王伟芳
目的 研究血管支架成形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9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7例。观察组给予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 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比较两组1、6、12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分析近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较低, 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血管支架成型术;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远期疗效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含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约占脑卒中的80%[1], 集中发病于老年患者,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改善预后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血管内介入手术为微创手术, 因适用于高位狭窄等病情的治疗得到临床的较多应用。本次研究分别采取血管支架成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两种方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满足《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3]相关标准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标准, 其中男57例, 女37例, 年龄41~85岁, 平均年龄(62.58±10.46)岁,脑梗死44例, 排除3个月内颅内出血史、动静脉痿、动静脉畸形等疾病患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4020442, 太原市卫星制药有限公司)300 mg/d, 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07, 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75 mg/d, 持续治疗半年以上, 后以阿司匹林100 mg/d维持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 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将6F动脉鞘置入, 8F动脉鞘置入颈内动脉, 全身肝素化处理,造影确定动脉狭窄部位, 了解狭窄程度, 用导丝及路径图进行引导, 将6F/8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近心端, 沿导丝将微导丝插入, 微导丝头端插过血管狭窄处, 处于远端, 沿微导丝插入球囊对狭窄处进行扩张, 将支架放置在狭窄处,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采取远端脑保护装置, 造影观察狭窄处扩张情况, 如改善不明显则再次采取球囊扩张, 另观察支架释放后动脉扩张情况及供血情况, 满意后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NIHSS评分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较低, 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c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观察组47 11.54±3.14a 4.61±2.03bc 3.02±1.25bc 2.65±1.14bc对照组4711.61±3.259.76±3.149.26±2.319.11±2.67 t 0.1069.44316.28715.255 P>0.05<0.05<0.05<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 保守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对严重的动脉狭窄患者远期疗效较差,而介入治疗尽管有一定创伤性, 但疗效确切, 并可预防脑血管疾病复发, 因此得到临床的较多应用。
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药物治疗多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要方向, 但药物预防效果较差, 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仅为33%, 阿司匹林为25%[5], 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保守药物治疗效果仍有限。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1、6、12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示血管支架成型术较内科保守治疗对神经损伤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 加快缺血区血管新生, 缓解神经元继发损伤, 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 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孙文珊, 李永坤, 张治中, 等.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相关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4):220-223.
[2] 曹立平, 白文, 张治中, 等.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1):821-826.
[3]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383.
[5] 刘玲, 侯华娟, 刘亚红, 等.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小板抑制效应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446-44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112
2015-04-29]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