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5-05-05 09:01彭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文思维能力

彭静

【摘 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学主体、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起他们乐学、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该尝试还不够成熟,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走向完善。

【关 键 词】 质疑能力;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还给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也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此我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本班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问题,其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质疑、能质疑、会质疑。下面浅谈我在实践研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活动,它既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但在我们这所深山区小学中,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的还不很到位,教师们还基本上以讲为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角色有一定的转变但不够明显,师道尊严还依然存在。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我做到了更新观念,树立起自身形象,把自己当作教学的组织者,与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合作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激励者,学生成功的欣赏者,把课堂视为我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具体我做到了八个字:微笑、点头、专心、倾听。其二,我真诚地面对班中的每位学生,解除学生怕丢面子、怕同学讽刺、怕教师责怪的心理压力,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其三,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敢于向我、向教材、向书本质疑,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不满足现成的结果,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另外我还常常通过与学生谈话与课上渗透德育教育,使他们懂得生活中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于挑战现状。以上做法大大地调动起了我班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使他们基本上养成了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二、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

学源于思,思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尤为强烈。”我前期问卷中的结果足以说明学生有主动提问的愿望,为什么没有把美好的愿望变成主动提问的行动呢?那可能是因为以往教学中我们的讲充斥着课堂,教师问向哪里,学生就找向哪里,那些有创造性、有价值的问题也由教师替代学生提出了,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胆量、更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偶尔提一个教师预料之外的问题,也可能被我们的一句“下课在研究”或“这不是我们讲课的内容”给堵了回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钝化了,学习的主动性消失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在实验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实现自身发展的时空条件,在课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使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日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有了质疑的积极性,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后,这时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学会。

1. 题目设疑法。课题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在课题处质疑能帮助学生推想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

2. 重点处设疑法。文章的重点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将得到发展。

3. 结尾处设疑法。文章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在结尾处设疑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我在讲《风筝》一课时,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到底找到我们的幸福鸟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大胆发表见解。这样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还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4. 对重点词句质疑。不少课文作者运用重复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所以我引导学生在此处设疑从而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除了以上几种质疑方法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设疑、从标点符号等处设疑,教给学生方法,通过实践,使学生探索到一定规律,形成一定的能力。

四、加强质疑训练

学生学习了质疑的方法后,我有目的地加强质疑训练,提高学生的质疑质量,为他们能提出有研究性的问题打下基础。

1. 质疑训练从无序开始。初学一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只要自己不会的、不懂的,都可以变成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开始我引导学生把问题写下来,使每位学生都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师生共同筛选问题。我班学生认知水平和领悟程度不尽相同,所提问题价值的大小也就不同,所以对他们所提的问题首先要加以引导,从中提炼出真正有研究性的问题作为课上讨论的重点问题保留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明确了怎样把自己的疑惑变成问题表达出来,知道了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提问才有意义,在哪问最合适。

五、在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所以质疑并非目的,解疑才是最终结果。然而学生的学习疑问是伴随着学习过程产生的,它有能产生于学习过程的任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法,适时点拨。

1. 初读课文时,我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来解答疑问。如碰到生字不理解,可以查字典;词语意思不理解,可先运用工具书查查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在课文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作用。通过引导让他们知道字词等疑难问题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就独自解决,这样不光使他们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还使他们能自主排除浅显的字词问题,从而为在课堂上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奠定基础。

2. 研读课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浅显的、不很重要的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普遍性的难题引导学生集体研讨,我当众点拨;有争议的问题,我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我化大为小,层层剥笋,启发学生逐步思考,逐揭谜底。其次我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六、教师要重质疑、重评价

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和质疑能力后,都敢于畅所欲言、大胆提问,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他们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或自己备课未涉及到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绝不能一下子否绝。对文外话题要加以引导,对自己也回答不出来但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如说上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入,把老师都给问倒了。下课后我们分头去寻找答案,如果你先找到可别忘了告诉我呀!”这样,学生即发现了老师对他们所提问题的重视,又感觉到了老师的真诚,更有助于他们去搜集资料,促进了课外的学习。另外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如说上一句:“你真是个会提问题的好孩子”“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总问题,真棒!……”这样,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会更有兴趣、有信心质疑,因此,教师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学主体、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起他们乐学、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该尝试还不够成熟,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艾津.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 孙春成.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军霞. 浅谈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2015(6).

猜你喜欢
课文思维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