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势弱,我们如何选择

2015-05-05 09:15姚尧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油国沙特货币

姚尧

随国际油价下行,对石油-美元贸易体系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国该何去何从?

2015年4月10日,在美联储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美国里奇蒙联储主席莱克称,“6月,美联储仍有充分理由加息。”此番言论证实美联储或重启加息。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于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美元走强,将带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弱,加上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供应量仍在逆势增加,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石油作为硬通货地位难保。在货币方面,随着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的国际化,及部分国家建立以本国货币结算的石油贸易体系,都对石油-美元体系提出了挑战。

对中国而言,在石油贸易中争取主动的良机是否已经出现?石油领域专家认为,中国应更加深入地融入现有体系,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石油地位风光不再

自从石油成为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以来,就一直无可替代,所以其一直是国际贸易中公认的硬通货。上世纪70年代,曾有著名智库预言,经济增长存在极限,原因是石油储量仅够再用20年。但此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否定了这一观点。因为勘探和开采技术突飞猛进,石油从未稀缺,甚至开始过剩,地位也风光不再。

于鹏说:“这一次油价下行,主要原因还是页岩油和页岩气等可替代能源占据了大量传统的石油市场。”

面对降价,产油国的反应加速了这一进程。为了保住有限的市场份额,OPEC成员国及其他产油国,还有依靠页岩油成为后起之秀的美国,都咬紧牙关不减产。以全球四大产油国(沙特、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为例,除了美国某些小公司受到低油价影响开始破产外,沙特和俄罗斯都是开足马力生产,2014年俄罗斯日产量已达到1100万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的情况是,国内石油日产量稳定在400万桶,不存在减产的可能。因为中国在产的几大油田都是大庆、胜利等老油田,这些油田一旦把产量人为下调,将失去恢复产量的可能。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大举走出去,已经对外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这些油田的日产能也有300万桶,加上这些投资间接撬动的产能每天也有300万桶。但这些也不能减产,因为中国油企海外投资时,多数都签了回购协议,即油田所有国是根据中国企业的成本和产量付费,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保持产量。

在需求方面。眼下全球经济正面临下行风险,欧洲经济早已出现下滑,石油消费量大不如前,美国石油消费量已在最高点,中国经济发展则步入新常态,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经济也出现疲态。这些因素都使得全球石油需求不振。

于鹏分析道:“这种供给强于需求的形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借此推断:“已被视为经济规律的,石油和美元之间长久已经形成的互相避险的反向关系,在今后的经济周期中将受到挑战。”

长久以来,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具有刚性需求的能源,被誉为“硬通货”。有专家提出:“当石油长期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状态时,美元和石油刚性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就受到了质疑。这对已经存在四十多年的石油-美元贸易体系提出了挑战。”

石油-美元体系式微

石油与美元的紧密关联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瞬间崩溃,黄金与美元脱钩。此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产地的地缘政治紧张带来了石油价格的上涨。此时,沙特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协议,美国以保障沙特王室统治和领土安全为条件,要求沙特将美元作为其出口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并要求沙特购买美国国债。

由于沙特是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产油国,使得其他产油国只能接受美元石油的关联。从此以后,凡是与石油相关的交易都必须使用美元进行结算,所有想在国际市场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都必须大量储备美元。有专家评论道:“通过这一纸协议,彻底奠定了美元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垄断地位,石油美元从此诞生。”其本质就是美元通过与大宗商品,如石油进行绑定,保持美元的垄断和统治地位。

受此影响,原油期货也纷纷与美元挂钩。BRENT和WTI原油期货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美元计价、结算和交易。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元与石油的关联程度。当美元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结算货币时,美国成功控制了油价。

对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而言,只能长期依赖美元,在手中握有大量美元后,大多情况只能购买美国国债,再投资美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反过来却被迫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

欧元曾试图摆脱美元,2000年伊拉克曾经改用欧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伊朗也在六年后建立了以欧元为定价的交易体系,产油国委内瑞拉则建立了拉美国家的易货贸易机制,俄罗斯和日本都在努力在石油交易中推广本国货币。

“目前,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了巨大扭转,美元指数持续上升,美元开始回流,这就为石油贸易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于鹏说。传统的石油-美元体系受到了冲击。

由于石油已经不再稀缺,这动摇了石油美元的基础。产油国不减产,加上生物能源、风能、油砂、页岩气等革命性的进步,石油地位已经不再“高大上”。

在货币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速。“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体量已经非常庞大,人民币离岸结算等国际化步伐加速,加上一带一路等政策驱动,人民币有望填补美元撤出石油市场所剩空间。”于鹏说。国际原油市场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积极务实全面融入

中国是全球第四大产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净进口国,但却一直丧失国际油价话语权。这次石油-美元体系受到冲击,中国是否可以有所作为?众多业内专家表示,现在还不是挑战美元在石油市场垄断地位的时机。“中国要想确立自身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只能依靠深耕自身经济。”于鹏说。

历史地看,石油定价权的争夺绝非一朝一夕,中国的劣势也十分明显。首先中国不是个“富油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其次人民币还不是一种国际货币。就眼下而言,中国要挑战石油-美元体系或许远没有融入这一体系划得来。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石油-美元贸易体系包括石油消费和石油生产两个链条,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紧密复合。其中一条链条是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决定的世界范围的生产链条。另一条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消费体系。”美国作为金融强国、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工业强国,加上美元作为国际化货币地位,必然可以控制国际油价。

反观中国,人民币尚未实现国际化,这成了中国建立自己的石油贸易体系最大的障碍。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也使得中国意识到人民币尚未国际化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

前不久,伊朗已经明确表态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但大多数产油国对人民币的汇率风险仍然担忧,这极大地阻碍了人民币成为石油贸易结算货币。

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也是中国的有益尝试之一。上期所的原油期货与国际主流期货交易所不同,可能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如果这一期货合约价格能形成一定影响力,将对石油-美元体系造成冲击。但中国石油领域的垄断仍然没有破除,缺乏交易主体,这极大限制了我国石油期货的发展。

管清友分析认为:“在条件仍未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冲击石油-美元体系可能成本极高,得不偿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中国在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的环境下曾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近30年的货币政策看,中国借助美元汇率波动,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吸收了大量美元投资,促进了工业发展,实现了利用出口贸易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从这些经历看,融入美元主导的石油贸易体系,对现在的中国仍然利大于弊。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油国沙特货币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沙特为何锁定中国?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