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伟:使命前行

2015-05-05 09:06刘伊玲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药业国际化中药

刘伊玲 张兴军

作为从业近四十年的中药人,刘文伟带领着达仁堂京万红,在愿景驱动的道路上,开始了“中药国际化”的漫漫征程。这既是一个企业家的毕生追求,也是中药产业蜕变的历史需要。

用刘文伟的话说,他进入中医药行业纯属偶然。

1977年,年仅20岁的刘文伟从半工半读的天津二机局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天津药材公司的科技科,从事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这家公司是中新药业的前身。从1977年这一刻起,刘文伟就再没有离开这个行业。在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地给自己的履历添加砝码,最终成就了一个由使命、愿景、实践与奋斗织就的中药人生。

美伦医药,新丰药业,隆顺榕药厂,中新药业(期间同时兼任隆顺榕、达仁堂、乐仁堂的厂长),最后再到京万红药业,回眸刘文伟的每一个足迹,都堪称经典。他的故事与他所取得的成就,都堪称国企管理领域的典型样本。

在百度中检索刘文伟,会发现这位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近年面对媒体时,说的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中药国际化”。作为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过去八年时间里最重要的人物,刘文伟的职业生涯,注定与中药的传承与发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伦转轨

刘文伟最著名的一段职业经历,就是在京万红药业的这八年。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他存在的意义和对于行业的贡献,并不比在京万红药业时期差。早在1992年,还是药材公司中层的刘文伟就差点进入“京万红”。刘文伟回忆,当时领导已经透露过,希望他到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京万红药业前身)担任总工程师,此时刘文伟也做好了调动的准备。这也是刘文伟第一次与京万红擦肩而过。因为,组织上给了他一个“更难啃的骨头”。

这一年,刘文伟陪同集团董事长和总工程师到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洽谈项目。当时领导在探讨刘文伟的去向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文伟是个人才,一定要好好用。”这一个“好好用”,一下子就让刘文伟到了美伦医药公司——由中方和新加坡共同投资140万元成立的合资公司。然而,合资的背景并没有使美伦医药一鸣惊人,恰恰相反的是,从1986年成立开始,美伦就始终难以摆脱年年亏损的境地。

“账面上看,投资140万元,亏损110万元,那30万元也没有见到钱。”刘文伟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回忆说。

在刘文伟空降美伦之前,这家主营化妆品的合资公司在不到六年时间里连换了三任领导。在当时,只有一位退休的领导在那里“过渡”。刘文伟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回忆,公司加上他一共18个人,情境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

“做的化妆品没有销路,最后沦落为到河北白沟去买类似小熊玩具,缝上药袋,宣传具有暖胃等功效,然后以药熊的名义去销售。”刘文伟对这种做法很反感,而且对做化妆品也没有太大感觉。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过去多年,刘文伟经历过技术科、质量科和总工办等不同岗位,无论是一线生产,还是高级管理岗位,他都游刃有余。加上他所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刘文伟坚信在美伦能够扛起制药的大旗,从而在困境中突围。

在当时,企业没有贷款,走的还是个人信用担保的名义。缺乏人手和启动资金,企业生存步履维艰。唯一让刘文伟庆幸的是,当时手里有一个叫做“速感宁”的中西复方制剂,万般无奈之下,刘文伟决定从改造“速感宁”入手,试图藉此逐步地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刘文伟清晰地记得,他到美伦报到的时间是1993年7月8日,也是从这一天起,他以近乎军令状的方式,启动了重塑“速感宁”的“百日工程”:在一百天时间里,跑完这一品种的所有审批、生产程序,进入终端销售市场。在当时,这不仅在美伦内部被指为是天方夜谭,即使是在天津市医药业界,也不被看好。

在当时的感冒药市场,天津制药厂的‘银翘解毒片优势非常明显。”他自己也深知,企业已经没有退路,不进行一次破釜沉舟式的救赎,未来难以想象。多年以后的今天,刘文伟面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时,对这一百天的奋斗历程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对于随后取得的成绩,其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刘文伟回忆,令那些质疑者惊诧的是,他不仅在预期时间内跑完了药物上马的所有繁复手续,而且还促使很多公司预订了产品。

虽说万事开头难,但“速感宁”很快就超越了“银翘解毒片”,成为天津中药感冒药的第一品牌。刘文伟趁热打铁,还陆续开发了“喉疾灵”、“肤痒冲剂”等品种,美伦医药从此摆脱了严重亏损的境地,获得很好的利润回报。

当美伦走上正轨之后,刘文伟又被“盯上”了。在中医药行业浸淫了二十年之后,刘文伟已经把“救火队长”这一职位彻底坐实,凡是他到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旧貌换新颜。他因此被领导屡屡赋予艰难的使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厂“救火”

2000年5月30日,尚在新丰药业的刘文伟接到了天津市医药局组织部的召集电话。局党委书记,管干部的书记,局长,再加上组织部长,共同和刘文伟进行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中药一厂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需要刘文伟去扭转颓势。

结果是,第二天刘文伟就风风火火地去中药一厂报到了。

刘文伟在一厂看到的情景让他不解。当时,在面临年度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厂里仍然在给员工涨工资。这种逆市场规则的行为,让刘文伟倍感担忧:“如果思路不转变,连活下去都不可能了。”

于是,屁股还没坐稳的刘文伟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确立的就是“市场给我们发工资,而不是厂长发工资”的原则,随后掀起了全员降薪的举措,一时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和不解。刘文伟也坦言,那时自己的言行在行业内部表现得很激进,尤其是在改革方面。这也造成了在一定时期内,让很多人都不满意。而后,他力主恢复了中药一厂的老字号“隆顺榕”,操盘品牌运作。

但是在业内,大家都知道刘文伟的办事能力,尤其在营销上很能“鼓捣”。刘文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并被业界啧啧称赞:“有能力的人调控市场,没能力的人被市场所操控。我们要做调控市场的人。”在当时,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语,一个土生土长的国企管理者对市场的洞窥之深,给与他共事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endprint

当时,大部分人在冬季患病毒感冒就吃“速感宁”。在美伦时,刘文伟基于这个点,一下子“速感宁”就火了。可是夏季感冒呢,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刘文伟分析,夏季感冒多是吹空调引起的,而且发病率也不低。素来崇尚专注、专属理念的刘文伟想到了一个特别的广告语:夏季感冒就用“桑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专治夏季感冒。

让市民喜闻乐见且容易记住的广告语,加上无处不在的广告场景,使“桑菊感冒片”一下子就救活了隆顺榕,整个夏天,工厂就是靠生产“桑菊感冒片”而扭转了困境。

中新改革

事实上,刘文伟待过的企业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两家,时刻准备着的他,几乎在组织赋予他的每一个岗位上,都体现出了一种“拼命三郎”式的精神,为医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他在集团内部留下了敢想敢干的声名。

刘文伟在中新药业任总经理虽只待过一年的时间,他也曾经踌躇满志,希望借助集团的资源优势,开创出更多辉煌的业绩。在这一期间,他还有过“钱不问多少,官不论大小,活不问轻重,但我必须说了算”的豪言。经历让刘文伟意识到,由于干事风格不同,沟通不顺畅,造成了自身很孤立的局面,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破解,无奈提出了请辞。

2007年,刘文伟加入从中新药业剥离的京万红。同年10月,在15年时间里两次差点成行的京万红之路,终于变成了现实。实践证明,领导选择刘文伟是正确的。因为在京万红,他将二十多年在管理岗位上积攒下的丰富经验和改革举措,再次大刀阔斧的实施。这也弥补了他在中新药业短暂一年壮志未酬的某种遗憾。

修炼京万红

2007年10月,刘文伟放弃了到中美史克任中方总经理的优越职位,终于来到曾擦肩而过的天津达仁堂京万红的前身——达二药业。和15年前相比,此时的刘文伟已经获得了在他的岗位上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天津开发区优秀企业家,天津“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

来到这里当总经理,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虽然这家药厂拥有与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同样悠久的历史,但企业在经营和品牌运作上和优秀的企业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改革已势在必行。

京万红药业走出增长乏力的情境之后,业界的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京万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人说是这家药企的历史积淀,也有人说是赶上了市场化的好机会。但如果让刘文伟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一定不只是这两个因素。

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多次听到刘文伟对“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的诠释,将企业的愿景和员工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凝聚在一起,也彻底改变了京万红的精神风貌。

京万红药业原来有些“问题员工”,对领导基本不看在眼里,一句话就能惹急。刘文伟来了之后,他们现在变得很和善,经常在外面说要给厂长留面子,一副主人翁的精神面貌。

京万红有一个叫刘永生的员工,有很多好点子,也开创了了很多工作方法,刘文伟就把他的创举命名为“刘永生工作法”。

集团领导评价说,刘文伟到京万红药业后,员工都愿意和他交流。集团领导到企业视察,看到一名职工正跪着擦墙角,颇受感动:“职工这一跪,体现了她爱这个企业,不爱不是这个干法。”

刘文伟用包容、关怀和认可这些颇为“人性化”的做法,收到了远比批评和无视更为有效的结果。员工们因此更有存在感,以厂为家,干劲十足。

在采访中偶遇到了武同——刘文伟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认识的朋友,他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将刘文伟视为知己。他看到刘文伟将“员工之家”这样的人文关怀做到了极致而深感钦佩。“我一直在学习和复制京万红的经验和做法”,武同坦陈,全国政协委员有2000多人,其中更大的企业也有,但武同更加欣赏京万红的企业文化。

刘文伟就具有这样的号召力和领导力。过去,他因为做事相对激进也被质疑过,而如今他对员工就像自己的亲人。在京万红的8年中,刘文伟从以前风风火火的做事方式彻底蜕变为平和处事的领导风格,在京万红,刘文伟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相处得非常融洽。这种和谐的环境,在企业面临困难时,更容易使大家同舟共济。

刘文伟曾经与一个在业内以严格管理而著称的领导进行过一次讨论,对方对刘文伟厚待员工的事并不认同,“如果企业将来不行了,你的职工在社会上找工作会很困难。”刘文伟说,“我们的企业没有不行的时候。”让刘文伟自信的是,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都证明了,京万红做的是一家愿景驱动的企业。

以“永远不满足,永远找差距,永远有机会”为座右铭的刘文伟,在管理京万红药业上,其定位一直是“基业长青”。

待续使命

在京万红药业,归根结底,刘文伟做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传承”。重续京万红药业的中药文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之发扬光大。往前回溯,刘文伟“将中药发扬光大”的想法其来有自。早在隆顺榕制药厂时期,他就曾主张打造“卫药体系”。

从历史和地域来看,天津在药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刘文伟介绍,天津过去是个商品集散地,是中国最早引进西药的地区,在中西药结合领域,天津也是最早的。天津药人将丸、散、膏、丹,制成冰水、滴丸,最早实现了卫药体系的雏形。

刘文伟畅想藉此打造卫药体系。这个想法,起初大家不理解,但是后来也得到了张伯礼院士的支持,并调动了很多专家一起做。

“我们要做中药舞台上的主角。”如今来看,这也是刘文伟中药国际化梦想的雏形。等到他来到京万红药业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钻研,这个想法变得更加成熟。

2014年全国“两会”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郑重地提交了题为《以中药外用药为引领 加快中药国际化的步伐》的提案,这也是第一件系统阐述中药国际化意义及其方略的相关提案。

然而,现实良好的预期和努力与踌躇不前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文伟介绍,国内许多药企虽做了多方探索,也涌现出像“杏灵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等个别品种通过美国FDA预审进入临床试验的案例,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迈出了第一步,但世界各国对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疑,导致真正走出去的前景并不乐观。在我国的中药临床研究中,非随机化个案报道、小样本的临床病例总结研究占绝大多数,这样研究得出的疗效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且多数内服中药治疗病种与西药相比缺乏比较优势。因此,“缺乏突出优势”才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刘文伟从近四十年中医药从业实践出发,提出了他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一些深入见解。他给出的答案,就是以中药外用药为引领,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正如以针灸技术作为突破口引领中医国际化一样,中药外用药将是引领中药国际化的突破口。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国家、地方政府等的政策支持、相关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在科研与实践上的不断努力,以及中药知识等在公众领域的普及,来构建中药国际化的群众基础和应用基础。让中药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聚焦。

刘文伟也深知,中药国际化这一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几代中药人的不懈努力。而他愿意做这个引路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药,让更多的企业聚焦中药。

也是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文伟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当面汇报了以老字号的达仁堂京万红为主导的“中药国际化”的想法和思路,表达了从企业实践开启其曲线救国式的“中药走出去”。

201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3月26-29日在我国海南省博鳌召开,在这次规模超过历届论坛的国际峰会上,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与意义第一次在其中获得广泛讨论。外交部原部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权威人士,在“面向未来:中医药的国际化”的专场活动中,共同研讨了如何共同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传统医药健康服务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促进全球共享中国传统医药。

这距离刘文伟提交“中药国际化”提案正好一年的时间。事实上,刘文伟所看到的现状,也让他感到欣慰。在他的呼吁和推广之下,包括刘延东副总理在内的国家领导人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领导,都对中药国际化都非常感兴趣。作为京万红的带头人,他也对中药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以京万红为突破口,确立了与产业繁荣并驾齐驱的企业愿景:我们有一个梦,京万红系列外用药优势独具,以外用药为先导,助推中药走向世界。

如今,刘文伟的梦想正朝着现实一步步接近。endprint

猜你喜欢
药业国际化中药
首爱药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康洁药业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悦康药业
扬子江药业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