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以前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还有的学生喜欢选取诗中的词作为自己的笔名或者是书斋的名字,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漠然,笔者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更是深恶痛绝。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我觉得应该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粗浅的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1.听——读——品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拒之千里,却又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欢,这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而“乐府”本身就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搜集民间歌谣的机关;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音乐和文学同被称为人类的灵魂,在震撼人的心灵方面必然有着其相通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教读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可以看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等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聆听之外,我们也要让学生张嘴读。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
(1)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在朗读前,教师不妨说上几句“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吧!”“大家注意啊,把这口气提起来,气运丹田,我们再来一遍!”之类的话。
(2) 教师要注意分派朗读。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孔雀东南飞》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朗读分派的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
(3) 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当然,张口,用耳,这都代替不了动脑思考。诗词的意味是要靠细细地体味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品诗歌是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就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化难为简,让学生重新亲近古诗词。教师可以从几个特定的词入手,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赏析杜甫《登高》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教师点出“无边”和“不尽”两词,学生已能初步感受广阔深远的意境,再点到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学生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教读《蜀相》,教师要提醒学生抓住一个“自”和一个“空”,“自”是枉自、“空”是没有结果的、白白地。理解了这两个字,凄凉寂寞的意境也就全出了。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课文中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诗经·卫风·氓》里有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堂上讲到这句时,教师就发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议论,于是临时决定让学生就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以至形成了一个高潮。教师也不必对学生的看法做出判断,只需点明理解这句话必须与女主人公的遭遇结合起来。品诗歌就像品一道菜,尝到了其中美味,舌头就欲罢不能了。学生品出了感觉和想法,尝到了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鉴赏也就不会再望洋兴叹了。
2.译——画——写的教学模式
以“听——读——品”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古典诗词,接近古典诗词,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对古诗词有了一定意义的理解,真正蕴含的文学魅力不是就这样能完全品味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又尝试了“译——画——写”第二层面上的教学。
第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尝试把一些古典诗词译成现代汉语,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译一译”的过程其实是对诗词的二度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了学生的语言功底,同时,学生的文字表达也得到了训练。上完《诗经·卫风·氓》和《诗经·邶风·静女》,笔者就布置让学生任选一首译成白话诗或者小故事,没想到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有的同学甚至把两首都译了。下面是一位同学译的《诗经·邶风·静女》:有位温柔文静的女孩/说好了等我在城角楼上/躲了起来不见人影/害得我搔首挠耳全没主张/那位温柔文静的女孩/送我一根彤红的竹管/红竹管红润美丽/真让我喜爱陶醉/从野外采来的白荑/实在奇妙美丽/不是白荑奇妙美丽/那是美人送我的东西。这位学生平时语文成绩并不出众,于是我还特意在课上朗读了这首小诗,并当众表扬了这位同学。现在这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通过“译一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读出了个人独特的东西,也达到了对诗词个性化解读的要求,对诗词的理解也加深了。
第二,我们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以画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艺术手法着眼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也许能另辟蹊径,对诗词的美认识得更真切。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完全可以请同学来画画“月下青松图”“石上清泉图”;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以亲自画画“田园风光图”;上柳永的《雨霖铃》,教师可以问:“在词人和心上人别离的图景中,他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再让学生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上黑板来画一画离别的场面。这一步骤需要花几分钟时间,但对学生而言,学古典诗词不再仅仅是抽象的识记,而是变成形象有趣的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又一次被调动起来。
第三,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不免散乱和零碎,而写下来的东西是经过思维整合和加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所以,在“说”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让学生深入一步,再来“写一写”。学完《孔雀东南飞》,笔者要求学生写一些对这首诗的赏析文字。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有的学生谈起了沟通,有的学生析焦母这个人物的性格,有的学生探究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有的学生还把刘兰芝和《诗经·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作了比较,等等。可见,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涨。对这样的作业,教师除了“批”,更应重在“评”。教师可以采取在课堂上交流的形式,尽量点到每一位同学,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教授每一篇新课都本着学生有所收获这样一个目的,而写的方法恰好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又学到了什么。况且,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光靠集中训练技巧可以办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要重视在平时的积累,多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维度向深广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高中写作、口语交际,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以及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进行教学,在课内学习之余开展以“解意象,品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并指导学生尝试古典诗词创作,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