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春 刘旭相
在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缺乏素材,即使占有素材,也不知道怎样恰当运用;确立了中心论点却不知如何设置分论点;分析论据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思考片面,缺乏辩证等。因此,如何高效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探索。
元朝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指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范文是熔化铜,作文是随模铸器;掌握作文“模器”特点,作文才会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读范文是积累语言材料、思维方法、作文技法等的好方式,积累多了,思维也随之活跃。而作文就是把积累的语言材料、思维方法、作文技法等加以灵活运用,一旦掌握了作文的一般规律,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
中学语文教材上的议论文是典范的作品,学生要注意借鉴模仿。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分别从“理想的阶梯,属于勤奋刻苦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方面论证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学生通过阅读高考优秀议论文,经教师引导点拨,反复琢磨别人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心领神会后用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逐渐学会写议论文佳作。如2013年福建卷高考优秀议论文《扎根基层,成就永恒》的分论点是:扎根基层,让文学作品永恒;扎根基层,让人生价值永恒;扎根基层,让泱泱中华永恒。采用层进式结构,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
由于年龄相当,学习环境一致,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利于交流、沟通。学习同班同学的优秀习作,交流借鉴写作经验,有亲切感,更易于提高写作水平。
将同一种写法的三篇议论文佳作集中在一起,就像是为学生议论文写作准备的一排排“立杆”,常能把学生想写议论文的情感、想法诱发出来。范文的刺激提升到一定兴奋度时,就会触动学生的神经末梢,诱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为便于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可细化范文内容,从局部进行比照,模仿写作,模仿写作几次之后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写作技巧。比如将成功运用了因果分析的三个文段提供给学生,这三个文段不是由原因预测结果,就是由结果推测原因,无不透露出理性分析的智慧。这些文段一字一句地敲在学生的心上,读着这样的文字,学生于心有戚戚焉,突然从中悟出了写作的窍门。这时学生愿意写,也觉得有东西可写。文字自然如汩汩流水,源源不断。如果没有范文支撑,随意让学生写议论文段,只能逼着学生空喊口号,观点和材料强行扭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
为了使向范文学习议论文写作技巧易于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议论文写作方法借鉴表”(以2013年福建卷高考优秀议论文《扎实做事,走向成功》为例) (如下)
有了范文做“立杆”,学生写起议论文来就轻松一些,也能爬得更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能领悟到文段所用技法,在写作议论文时会模仿这些写法,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的“模仿性获得”。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通过下水示范,深切体验到写作的甘苦,熟悉学生的写作心理,指导时更多的是期待的目光,更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抓住写作的关键,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评讲作文能抓住要害,讲到需要处;同时,能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教师下水示范,是给学生提供参照模仿的范文,是针对学生实际写出来的,学生会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写作,学生更易取得进步,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在成功中求进取,在进取中再获成功的良性循环。
教师下水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材范文、高考优秀作文和同学优秀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看得见,摸得着,完全可以学到手。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练笔去体验、注意反思自己的不足,针对问题及时整改,能切实提升写作水平。
教师下水示范,是一条链条,链接了理论与实践;是一根纽带,密切了师生关系;是一块基石,垫起了生命的高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耶强调,解决问题靠做中学。对于议论文写作,技法的掌握要靠运用,能力的形成要靠实践。学生通过动手练笔这种主动体验的方式,兼有身心的磨炼,获得议论文的写作技法,印象难道不深刻吗?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手做好议论文写作的事,能获得写作成功的心理体验,往往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能极大地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多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会使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良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发展他们健全独立的人格。实践体验是练成议论文写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检验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否形成的试金石。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强调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效果会更好。“病例呈现”暴露错误,让学生“视错”,即教师先投影有典型错误的文段,让学生自己辨识文段的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病例诊断”剖析错误,让学生“知错”,即教师先了解学生习作的优缺点,再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习作好在何处,或问题所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据多数人的经验,写东西一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除非完了硬是不再看,你再看一两遍,总会看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好文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习作的重要性,从而重视习作修改,把不厌其烦修改习作变成自觉的行动。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在学生“视错”、“知错”的基础上,通过“升格思路”修正错误,让学生“改错”。即通过师生的交流探讨,分析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修改文章的对策。通过“成功升格”走向正确,让学生“防错”。即学生在师生探讨形成的“修改对策”的指引下,修改文章,防止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引导学生“视错”、“知错”、“改错”、“防错”,拾阶而上,从反面强化错误,易于达到“以反显正”的目的。
从哪个角度去修改,如何修改?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修改方案。为了改变学生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不作为的状态,制定一个“修改方案”让修改意见更具体,内容更集中,任务更明确,修改自然更易落到实处。每次修改要突出一个重点,将要突破的难点分解到各个阶段。(见下表)
(作者用)
(批改者用)
首先,学生对照标准自己修改习作;然后,组内讨论相互修改,推出佳作,以形成互改成果,到班上交流展示,甚至推荐去发表。这是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互动”效应。这样,学生实现了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由“评”向“改”的转变。“互动”批改,交流展示,有利于知识迁移,促进作品出新,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责任意识,增强了成功信心,激发了写作兴趣。
习作的多元评改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成为认识、修改、评价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同时又起着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教师要利用“学习园地”、博客、校刊等为学生展示发表优秀作品,特别优秀的要推荐到期刊上发表。
从“实践体验”到“修改展示”,这是作文学习中“习得”的过程。我们要重视写作的亲身体验和反复修改,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的“体验性获得”。
第一、研究九个专题。以素材积累的策略、素材运用的策略、确立论点和设置分论点的策略、升华论点的策略、分析论据的策略、思路清晰的策略、逐层深入论证的策略、设置美点的策略、彰显时代精神的策略等九个专题为依托,形成多个层面的研究系列。
(以“设置分论点的策略”为例加以说明,下同。)
第二、抓住五个突破点。根据论点作解说——问“是什么”;根据结论析原因——问“为什么”;根据问题找办法——问“怎么办”;根据前提推结果——问“会怎样”;根据论点明对象——问“涉及谁”。
第三、关注分论点的生成。每个突破点有阐述、举例分析。如根据前提推结果——问“会怎样”,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即对“前提”问“会怎样”。随后进行回答,可形成文章的分论点。例如《伴着理想前行》这篇文章,把标题作为“前提”发问:“伴着理想前行会怎样?”这样作答:“伴着理想前行,拥有绚丽的人生”,“伴着理想前行,拥有坚定的本心”,“伴着理想前行,抵御生命中的困难”。作答的内容生成了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第四、明白分论点的设置。若是按并列式设置的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四点:分论点的设置要科学,概念之间不能是包含或交叉关系,即分而有理;文章的结构如同人的骨架,对文章的内容起支撑作用,因此分论点的字数应相同,文章结构匀称,以显示出匀称美,即分而有美;要注意时间先后、空间转换、类别不同等顺序的安排,即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数量以三四个为宜,即分而有度。
第五、掌握分论点的布局。设置好分论点后,要合理地布局分论点,其排列不仅关系着紧密论证中心论点,也影响着文章的思路。一般说来,分论点的排列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把分论点放在一段的开头,把分论点作为总领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总结句独立成段。恰当地布局议论文的分论点,能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收到独具匠心的表达效果。
把每一种策略当作一项能力来培养,注重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使习作课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活动课。
以议论文写作中需要的主要能力为依托,逐项加以训练落实。每一种策略,既有正面的范文引路,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下水示范,又有练笔实践;既有修改展示,又有反思提升。加上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特别重视思维训练,训练效果明显。
反思提升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冷静思考,我们会发现在平常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最容易在以下五个方面出现问题:
有的学生举例、分析不能紧扣观点,教师应该特别强调举例、分析、阐述,必须紧扣观点,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尤其是小结和推论升华必须紧扣观点。
有的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推论升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总结推论升华常用的词语,如“可见,我相信,事实上,事实证明,如此一来,可以说,只要……就能……”等,同时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有的学生说理时不知道由一个领域推及到另一个领域,或由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多积累,多了解社会,勤参加实践,通过师友同伴的思维碰撞等,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推理时才知道由点到面,以小见大。
有的学生说理时不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对事物、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深思熟虑,寻求其本质、根源。多阅读名家的经典议论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由表及里的推理。
有的学生看问题片面、主观、好走极端,说理时成“一根筋”、说“过头话”,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统一看问题,一分为二巧分析,发展变化不拘泥,做到两面兼顾,突出重点。
“反思提升”做得好,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就会有“悟得”,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议论文写作的技法,获得关于议论文写作策略的领悟,是写作技能个性化的理解,是一种“智慧性获得”。
从“模仿性获得”到“体验性获得”,再到“智慧性获得”,这是学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三个阶段。只要循序渐进地扎实训练,学生写作的议论文,其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契合度会更高,观点更严密,具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只是笔者的一种探索,“高效训练”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努力的方向。其间需要探究的问题太多,笔者的这些做法仅仅是一点肤浅的尝试。不过,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只要坚持研究,相信高效策略必然会带来议论文写作的高效益,必然会叩开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大门。
1.俞发亮.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与反思.语文建设.2012(2)
2.杨仕威.教作文,要为学生搭“脚手架”.中学语文.2015(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