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恩 覃业朝
中小学生作文时,最常见的问题是错别字。不少人曾花大力气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吃力不讨好。而错别字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自古至今不胜枚举。从近来央视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大赛来看,正确书写汉字、克服错别字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过,克服错别字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下面仅说几种,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错别字这个大家族里,有很多是常用而简单的。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是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没有认真看每一个字,只求明白句子的意义。如“悬”,少数学生总是给上面写三横,而且屡纠屡错。如果学生读书时,睁大眼睛仔细去看,“县”里面究竟是几横,应用时认真留意,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书写正确的好习惯。再如“冷”,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主要表现是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或是把“令”少写一点。还有鲁迅的“鲁”,下面的“日”写成了“口”;真正的“真”里面只写两横等。要克服这些简单的字写错,只要阅读时把眼睛睁大一些,看仔细一点,记住以后,书写时,稍加留心即可。
学生作文时,有很多字不会写,本属正常。少数人为了偷懒,不管对错,交给老师后完成任务了事。要克服这一矛盾,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一旦遇上不会写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字,就查字词典。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备字典或是辞书。在我们偏僻的乡村,极少数学生连一本简单的《新华字典》都没有,前两年,国家给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送了一本《新华字典》,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只是对初中生来说,《新华字典》远远不够用,字数有限,缺少词条,学生对字的对错还是无法分辨。因而,目前初中生最适用的语文工具书当推《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一个初中生一旦有了适合自己学习的《现代汉语词典》,又养成了勤查字词的习惯,克服错别字,指日可待。
前面已经说了,学生只要勤查字典,就不会出现错别字了。其实不然,常常是简单的字,自以为不会写错,无需查字典。如前面提到的“冷”,明明只有两点水,将其写成三点水。如果书写时,对字义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凡属与“冷”相关的字,都是两点水,如“冰”、“凛冽”、“冻”、“凉”等。再如将篮球的“篮”错写成草字头。如果稍加分析,“篮球”的篮就是像小竹篮一样,应写成竹字头,而“蓝”是一种草,可以提炼出青色来。荀子在《劝学》里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形声字,书写时,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形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大致意思。如将“刻苦用功”错写成“刻苦用工”。如果对字义作理性分析,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功”这个形声字表义的形旁“力”,指力气或是内功。“刻苦用功”多指花大力气去认认真真做某件事。而“工”在这里是时间的意思,如果写成“刻苦用工”,意思就成了“刻苦地去花时间”了。
众所周知,汉字的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炼”和“练”。写作时,为了提高用字的精度,需要反复推敲,这一过程叫“炼字”;为了把字写漂亮,反复去练习,叫“练字”。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混淆,这就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熟记于心,就避免了。再如“渔”和“鱼”,不少学生作文时分不清楚,经常写错。那么究竟怎样寻找规律呢?“渔”指从事捕鱼这项工作。如“渔民”,即以捕鱼为业的人。而“鱼”,单指一种水生动物,大多可以食用。区分出字义,书写时,就会准确无误。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少数容易写错的字死记硬背。如“真”“直”“具”三横;“八”字头的字常见的有“分”“公”“兮”,其余是“人”字头,很多学生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结果写错了。
错别字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就学生而言,则出现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每个学生将纠正的错别字勤写勤练,熟能生巧,最终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克服错别字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曾遇到某个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将“兴趣”写成“性趣”,我当着他的面纠正了几次,可他依旧写错。最后,就罚他写20则含有“兴趣”的短文,跟造句差不多。这一强化训练后,该生再也没有把“兴趣”写错了。
这里主要归纳了克服错别字的五种方法。其实,克服错别字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每个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克服、纠正错别字的有心人,正确地书写汉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像我本人在看文学名著和文学杂志时,除了赏析之外,还花一部分精力寻找文中的错别字。我还喜欢纠正大街小巷店铺门面上的错别字。长此以往,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