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超,刘晓辉,郭 渊
(1.陕西省商南县城关镇林业工作站,商南 726300;2.陕西省商南县林业工作站,商南 726300;3.陕西省商南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商南 726300)
商南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已初步形成 “以户促村、以村促镇、以镇促县”核桃产业发展新模式。该县重点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先后建成科技示范基地5个,示范村10个,发展示范户100户。商南县还组织林果研究所、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核桃产业建设重点乡镇,就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大力实施 “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工程,重点抓好城关、清油河、十里坪等9个镇核桃经济林建设,全年新建核桃1000hm2,到2014年全县核桃基地已达到1.7万hm2。
在企业和农户合发展模式中,应该全面遵守农户自愿参与的原则,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应该采取公开合理的原则,保证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利益最大化。在具体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和规划出发,让农民和农民手中的土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支撑,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农户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稳定的市场。这种经营和合作模式不仅为企业和农民群众创造了有效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大大促进了本地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注意与农户的多样化合作,形成企业和农户联合经营的合作方式,这种经营合作方式,改变了农民与市场的隔阂,能够直接面对市场,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发展品牌是一个产业实现自身价值潜能作用的主要方式,而 “企业+农户+商标”的发展模式就成了农业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模式之一。在当前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农户+商标”的经营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持续增产增收的新模式,并逐渐地推广开来。该种合作经营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将地方标志产品注册为商标,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品牌事业,走向全国,进入世界。例如降水苹果、涪陵榨菜、盘锦大米等,这些地方品牌被注册商标之后,都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而对于商南县的核桃产业来说,发展该种合作经营模式对于提高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增加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商南县的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和发展规模十分巨大,在进行合作经营过程中应该多多借鉴这些地方品牌发展的经验,打造商南县的品牌农产品产业,从注册商标上下功夫,将其作为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全新途径去发展。
在核桃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改善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探索和引进全新的核桃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在商南县发展改园、矮化、庭院建园以及多种林种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从而保证核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实现核桃高产、稳产和优质的发展目的。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种植模式,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商南县很多山区的核桃经济林园的树木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品种退化显得尤为突出,其产量和品质也很低下,但是这些核桃园林多数都比较靠近村庄,在管理时比较方便,因此,做好对村庄附近的低产核桃林的嫁接改造就显得十分重要。将低产核桃林嫁接改造为高效的丰产林,投入少,见效快,群众乐意接受,是低产园改造成高效林的理想更新模式。
积极引进矮化、早产的核桃新品种,并进行合理的密植,对于提高核桃林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矮化栽植密度一般维持在80~100株/667m2。建立密植的核桃园见效周期短,单位产量高,对于提高核桃种植的科学化和集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农户庭院内栽植核桃既能够充分利用庭院优越的环境条件,又能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更能为群众增加收入。此外,在庭院种植核桃还能够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种植模式,对于农村应用这种栽培模式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
核桃在生长过程中,其周期比较短,并且树冠比较开阔。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可以积极推广大行距间作种植模式,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间作物的选择应该选用低秆、高度不超过40cm的浅根性作物进行间作,一般情况下,丘陵可以选择套种豆类、薯类、马铃薯、油菜等低秆粮食作物;而山区可以选择种植金银花、桔梗、板蓝根、丹参等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川道地区,可以选择种植莲花白、白菜、青菜、萝卜、瓜类等蔬菜作物;而对于土壤脊薄、肥源不足的坡地,可以选择种植毛苕子、豌豆等绿肥作物。
[1]陆斌,宁德鲁.美国核桃产业发展综述及其借鉴.林业调查规划,2011,(03)
[2]高海生,朱凤妹,李润丰.我国核桃加工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林研究,2010,(03)
[3]严波,刘高潮,张进德,邓煜,王邓喜.赴美国加州考察核桃产业的报告.甘肃林业,2010,(02)
[4]王炜,李鹏霞,伍玉洁.我国核桃发展现状及贮藏研究概况.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