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015-05-05 05:51周立群贾凤伶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秦 静,周立群,贾凤伶

(1.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 300192;2.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192)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1],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提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2],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提出了 “资源禀赋”理论,20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3],以上理论正是反映了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要求。理论和大量实践表明,区域合作不仅需要彼此在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生产要素以及发展结构水平上具有差异性,还需要共同的利益诉求以及共同的区域空间。遵循上述理论,农业区域合作不仅需要区域之间地缘相近,还要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然后才能冲破农业要素区际流动障碍,实现帕累托最优,整体上提高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能力,促进各主体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历史拐点上,农业协同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较为成熟。加强区域农业协作不仅可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农业比较利益;还能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而缩小地区、城乡和贫富差距,最终真正实现多赢格局。京津冀相互之间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梯次互补性,3地合作不仅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加速推进3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大幅提高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更深层次上开启了3地农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1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京津冀地区包括两个直辖市1个省,地处北纬36°05′~42°37′和东经 113°11′~119°45′之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5%,西北部高原、山地、丘陵组成的山区占土地面积的56%,东南部京津冀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44%[4]。

该区域背山面海,是北上南下之要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网,通联全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4-6]。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不仅是贯通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咽喉,而且已成为全国道路交通总枢纽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使得彼此联系越来越频繁,为3地农业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1.2 历史渊源悠久

历史上,京津冀同属燕赵大地,历史渊源深厚。在农业社会时期,3地总体分工已现雏形,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燕山地区和冀东地区同时兼有农业和牧业;大至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出产马牛羊,南部盛产黍稻粟菽[7]。

仅就建国以后而言,1949~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回归河北省,1967年1月又变为直辖市。当今的天津远郊5个主要农业区县①蓟县、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静海县建国之后属于河北省,至1973年才划归天津。当今的北京8个主要农业区县②顺义区、延庆县、平谷区、通县、房山区、密云县、怀柔区、大兴区建国之后曾隶属河北省,至1958年才将其划归为北京市。地缘相近、经济联系紧密、文化特征相似及合作渊源为3地农业协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具备整合开发优势

2012年常住人口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地区生产总值为5.7348万元,占全国生产总值5.1947万元的11.0%。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7%,农业增加值占全国农业增加值5.2374万元的6.7%[8],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保障我国未来食物安全的重要区域之一。

3地自然环境相仿,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气候上,同属华北平原暖的温带大陆性旱作耕作区;地形上,自西北向东南从高原、山地、丘陵过渡到平原和沿海滩涂,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发展上,具有合并开发的先天优势。类型上,北京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天津是外向型都市农业,河北是农区型农业,各具特色。发展基础上,北京、天津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同时耕地资源极其缺乏;而河北耕地、劳动力较为丰富,但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较为欠缺。总的来说,3地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在合作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2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协调发展程度不高

2.1.1 农业综合水平及内部结构差异

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表1),北京、天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最高,农民生活水平较高;而河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较低,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99%,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1.91个百分点;而京津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分别为0.84%和1.33%。可见,与北京和天津发达的都市型农业相比,河北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分析 (图1),河北种植业占比最大,天津渔业所占比例最大,北京牧业占比最大。因此,3地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弊,协作分工,在农业发展中找到各自合适定位,方能实现多赢格局。

2.1.2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除自然条件之外,3地在生产经营信息化、劳动机械化、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差异较大。从表2发现,北京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③根据参考文献8-11计算获取,其中,土地产出率为2008年数据,劳动生产率2012年数据,河北最低。其中,北京土地产出率比天津高出2.360661万元,比河北高出2.53782万元;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北京也是最高,比天津、河北分别高出2111.79元和1758.70元。这说明了3地农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表1 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农业综合水平及内部结构 [8-11]

图1 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农业结构比较

表2 2012年京津冀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2.1.3 人力资源差距

从表3京津冀3地农民文化素质比较分析可看出,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初中及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河北远高于北京、天津;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河北远落后于北京、天津,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的来说,北京在农业人力资源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天津具有相对优势,相比之下,河北农业人力资源较为缺乏,为3地在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程度、推广范围、推广速度以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出现差距埋下了伏笔。

2.1.4 农业资金投入差异

从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看④农林水事务:指政府农林水事务支出,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2007年以来统一为农林水事务支出,2012年,北京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28%,而同期,天津占26.88%,河北只占了8.31%,全国平均水平为12.82%。从单位农业从业人员平摊的支出来看,北京平均每一农业从业人员平摊农林水事务支出达3.886387万元,是天津的2.74倍,是河北的12.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73倍 (图2、图3)。

相比之下,北京在财政支农规模上占绝对优势,且近些年上升幅度最快;天津次之,但增长相对平稳;河北最低,且落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幅度基本与全国保持同步。可见,在京津农业产业转移中,如何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转移并均衡布局是决定3地农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3 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农民文化程度比较 [12]%

图2 2007~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图3 2007~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单位从业人员平摊的农林水事务支出

表4 2000~2012年京津冀及全国水资源总量比较 [8-11]亿m3

2.2 面临着共同挑战

2.2.1 水资源问题突出

京津冀地处华北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总量与人口分布及不匹配。从资源总量分析,2012年京津冀水资源只有307.90亿m3,仅占全国的1.04%。从人均资源占有量分析,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为 285.86m3/人 (表4)。按照国际公认标准⑤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介于500~1000m3的为重度缺水;低于500m3的为极度缺水;300m3为维持适当人口生存的最低标准,京津冀属于极度缺水区,这使得3地农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2.2.2 耕地资源匮乏

除了水资源较为短缺,京津冀耕地资源也较为紧张。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159亿hm2⑥按照2013年中国及各地统计年鉴数据,耕地面积为2008年数值,人均耕地面积0.09hm2⑦人均耕地面积计算采取年末常用实有耕地面积与常住人口比值,下同;同期,京津冀耕地面积653.8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3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6hm2,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2.2.3 缺乏协同发展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但20多年间,有关区域协同规划一轮复一轮,专家研究成果也丰富多彩,却始终束之高阁,难以落地。具体到农业领域,当前3地市场自发合作模式难以壮大,制约区域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瓶颈仍是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在中央推动下,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使3地农业合作表现出新的姿态与决心任务依然艰巨[13]。

3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

3.1 搭建协同发展平台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为主,设置相应的农业发展与管理职能部门,以建立沟通机制、共享资源信息、打造协作平台、强化协同联动为着力点,构建京津冀顶层设计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以会议形式,积极引导3地省级、市级、区县级有关农业发展机构共同商议农业协同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重点等内容,逐步缓解区域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同时,成立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团体和机构等共同组建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联盟,以论坛形式,邀请基层民众和有关专家建言献策,共同探讨解决协同发展存在的诸多难题。由此,建立畅通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为3地协同发展提供平台,真正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同享、对等合作、 公平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模式打下牢固基础。

3.2 创新合作发展模式

以优势互补、需求对接为导向,勇于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新模式。从优化区域整体农业布局出发,以首都产业转移、联合创新、科技金融合作、人才交流、重大项目建设等多种合作方式为载体,以“产业招商、股份合作、飞地自建”等依托共建农业基地,发挥京津技术、资本、管理、信息、市场等优势,河北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京津冀统筹规划共建异地农业园区,形成 “前市后场”式的大农业生产格局。由此,使河北在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绿色承接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激发河北农业发展活力。通过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3地合作的多元诉求,形成区域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相互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大幅提高京津冀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 加强流通市场建设

以市场流通促进3地农业协同发展,重点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跨区域农产品批发与配送网络体系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市场把3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在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条件下,加强3地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开辟京津冀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3地特色农产品市场互通越来越频繁,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使优质农产品在区域内的 “新鲜半径”不断扩大,彰显同城效应。具体要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出口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产品物流模式,鼓励合作社和公司组成农产品运销公司在进入批发和零售环节之前组成京津冀大型超市、农贸批发市场的直接供应商,再由直接供应商发送到零售终端。

3.4 流域生态补偿协作

以生态保护和适度开发原则,通过农业协作,共同构建京津冀生态走廊。对张家口、承德生态优势区,建立并开发农产品生态标识,与京津地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增强对环京津贫困带扶持力度,对退耕还林给予补偿,并逐渐提高京津两市对冀在植树造林、水资源输送、“稻改旱”工程等补偿标准。发挥 “输血”与 “造血”两轮驱动作用,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以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项目为载体,引导京津市场、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区流动,培育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为河北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增强其在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信息、市场流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等方面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4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协同政策法规导向

跨区域之间合作政策性很强,因此,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首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贯彻实施力度,做好政策对接。一是国家层面统一安排,携同3地农业政策部门,从梳理现有法规政策入手,认清已有法规政策之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京津冀3地农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推进地方政府之间构建有效合作机制[14],为区域农业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强重点合作领域政策研究,从3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财税收益权、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环京津贫困带治理等亟待合作的领域找到政策指定的突破口,引导激励3地突破地域界限,积极主动的寻求协同,共谋合作发展。三是建立3地合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的机制与办法,各有关部门要密切沟通协调,按照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开展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形成合作工作合力。

4.2 统筹协调农业区域布局

区域合作本质在于打破行政界线,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要素资源,解决区际间发展不平衡或分工协作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因此,京津冀3地农业协同发展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和总体部署。一是对3地农业资源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全面掌握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把握好农业协同发展功能定位,明确建设重点内容。二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导向,注重资源共享,根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密度和现有农业产业开发现状,规范开发秩序和开发强度,统筹谋划 “生态水源涵养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农业产业转移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休闲旅游观光圈、劳动力输入合作基地”等功能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农业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从区域发展成本低于各自行政区域内发展成本为出发点,强化互补性,发挥比较优势,对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进行特色产业规划,调整优化京津冀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3 持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考虑到农业行业的弱质性和薄利性、农民的弱势性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15],国家应加大对京津冀3地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中央和京津应在跨区域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循环农业、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长期有效稳定的扶贫补偿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促进扶贫、生态保护等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强化3地农业金融开发与合作,3地农发行、农行、国开行等加强跨区域协作,支持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按照农林牧渔优势产业布局,开展跨区域合作,促使一批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三是要打破行政界限制约,鼓励3地社会资本自由流通,引导其参与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

4.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交流

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3地科技与人才交流合作对于协同发展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一要加强农业跨区域合作课题研究[16],尤其是在京津冀跨区域农产品物流配置、供应链、营销、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二要注重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推广,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为纽带,将京津农业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与河北省农业基地化建设实现对接。三要改善管理体制,实施新型农民工跨区域培训工程,在农业管理部门,专门培养具有区域合作的农业宏观管理型高级人才;在基层,培养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产业转移与对接机制。

[1]冯邦彦,马星.泛珠三角合作:现实与理论的冲突及解决途径.南方经济,2008,(2):52~54

[2]罗阿玲.泛珠三角产业互补性及其合作前景研究.四川大学,2006,1~75

[3]鞠林江.浅析廊坊农业在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中的战略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2011,(8)25~32

[4]周小萍,陈百明,王秀芬.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尺度效应分析.经济地理,2006,26(1):100~105

[5]王明浩,翟毅,刘玉娜.京津冀经济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5,(1):70~77

[6]吕巍,刘小力.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99~100

[7]燕飞.《燕国、燕氏、燕姓》探讨(38)—燕国经济下.http://www.10000xing.cn/x315/2008files/20100728100534234.html,2010-07-28

[8]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0]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3]周立群.专家称京津冀缺有效利益协调机制制约协同发展[EB/OL].http://news.sina.com.cn/c/sd/2014-05-13/133830 125909.shtml,2014-05-13

[14]刘娜.京承农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研究,2006,(7):156~158

[15]赵丹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2010

[16]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74~78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