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玮之
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湖北,我以为“红”是最为贴切的。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新中国建立,湖北为中国革命贡献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将军、浴血奋战的勇士、支援革命的百姓。正因为如此,也让湖北的文艺创作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半个世纪之前,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今天,同样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再次以“红”为主色调,推出原创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
红色选择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出自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以这样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作为剧名,不仅体现了歌剧的地域特征,同时又告诉观众,这部歌剧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歌剧讲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一个富家养女,如何从懵懂走向觉悟投身革命的故事。桂花自幼被唐家收养,深得唐母的信任与爱怜,唐母病重,两个儿子不在身边,于是唐母指配桂花嫁给唐家长子,并将家业交给桂花掌管……唐家两个儿子先后回来,但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经过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的变革,桂花逐渐觉醒,与干干万万大别山儿女一起,投身火热的革命浪潮,共同开创“鲜红旗帜竖起来”的新世界。
在21世纪的今天,选择红色题材,难度高,挑战大,但是意义却非同寻常!当人们习惯了舒适安逸,习惯了灯红酒绿。当年的流血和牺牲便会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被遗忘。社会浮躁、人心不古、利欲熏心、假公济私、贪污腐化,归根结底都是遗忘的结果。此时的舞台作品,更要发挥旗帜与导向的作用,让今天的人们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湖北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刚介绍:“此次省歌剧舞剧院创排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并代表湖北省冲刺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省演艺集团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前,我们唱响了‘一湖水;今天,我们要再立‘一座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卢向荣说:“在第一届中国歌剧节上,我们院的当家经典剧目《洪湖赤卫队》拿了大奖。歌剧节一结束,集团的领导班子就提出,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剧院要拿出新作品。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有两个创作方向,一是历史题材,二是红色题材,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我们选择了后者。”
目标确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困难,毕竟已经有20多年没有创排过歌剧。首先剧本、作曲要赶出来,二度创作的构想也要有眉目,人员队伍需要整合,演员乐队需要训练,演员的筛选,角色竞争上岗,一环紧扣一环。到3月初开始正式投入排练。而此时距离首演也不过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了。首演倒计时开始,时间不以天而是以小时来计算。“五一”小长假来临,已经将近两个月少眠无休的日子继续着。休息日,剧院内依然是歌声舞影、汗流浃背,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开小差,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二十几年的空白,就要靠如今的辛勤付出来填补。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首演之夜,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能够唱进观众的心里,能够像当年的“洪湖水”,成为永恒不灭的旋律。
花样初现
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由王原平作曲,熊召政编剧,张曼君总导演,首轮演出中的桂花由总政歌舞团王庆爽担任,其余演职人员为剧院自己的力量。在第二轮演出中,主角桂花也由剧院演员担任。王建刚和卢向荣都表示,我们排一部歌剧,就要锻炼一支队伍,一部歌剧作品要长期演下去,就一定要有自己的队伍,这是一部歌剧常演不衰、一个剧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曲家王原平曾经创作过大量的音乐作品,最著名的是歌曲《山路十八弯》。对于歌剧创作,王原平一直抱有敬畏之心,他以三十白——“十白接触、怕麻烦、怕拉开太大距离”来形容自己对歌剧的情感。谈到创作思路,王原平说:“现在有一些歌剧作品只是对西洋歌剧的简单模仿,这样很难让中国老百姓接受,所以我希望这次用自己的语言,唱出湖北人的感情。”
在王原平看来,此前,中国的民族歌剧更多的是“话剧加唱”的方式,而在音乐上也更像“戏曲加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突破陈规,摒弃了话剧的方式,又避免了中国人说洋话的尴尬,将西方的宣叙调与中国语言的抑扬顿挫相结合,让观众听起来很舒服,王原平说:“歌剧的创作是要面向普通观众的,所以。观众看得懂、喜欢看最重要。希望《八月桂花遍地开》能够成为一部‘好懂、好听、感人、震撼的歌剧作品。”
在首演之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这部歌剧予以较高的评价。一致认为,从剧作的角度看,本剧人物很集中,故事有悬念,比较吸引人:从音乐的角度,王原平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非常流畅、优美、动听,“桂花”主题曲贯穿全剧始终,剧中还采用了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不同的音乐形式。与戏剧进程配合得体、到位。
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古朴的雕花,简陋的吊桥,形成80年前的乡野:斜卧的石狮,简单的木桌木椅,屋里衣着整齐的丫鬟彰显大户人家的气势;灯光的变换尤其出彩,此明彼暗便营造出不一样的舞台视野和空间。导演张曼君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她充分调动了舞美、灯光、音响、化服道各部门,舞台上最多的时候有70多位演员,自始至终画面精美、大气,组合出多种舞台变化,强化了舞台的流动性、可看性。特别是第四幕,情景交融,独特完整。卢向荣介绍,主创人员曾多次赴红安等地采风,并最终确定了红安风格古建筑的舞美方向。二度创作的精心和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剧的品格,也弥补了一度创作的某些不足。这一点,张曼君导演功不可没!
指挥罗怡林老到成熟、干净利落、大气流畅,对全剧的掌控、节奏变化都很到到位。
演员的舞台形象不错,女演员年轻靓丽,男演员英俊潇洒,特别是剧院的几个角色演员,实力毫不逊色,角色之间配合默契,唱演俱佳,演出档次和规格都很高,展示了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整体实力。
首演结束之后。一位观众致信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在歌剧创作不景气的时代,你们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呕心沥血,制作了一部大型歌剧,实为不易,难能可贵,令人欣喜,我作为一个‘老文化和普通观众谨致崇高敬意!匆匆看了一遍,粗浅印象是总体基础不错,打磨之处尚多,有望成为精品!”
前不久在武汉再次遇到王建刚董事长,他告诉我,首演结束后。听取各方意见,已经对作品进行了一些修改;同时,在公演五场后,还要征求观众的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下大功夫修改打磨,使得作品的思想性、革命性更加突出,要“理直气壮话当年”,力争再创一部红色经典。
“刀剑出鞘,仰天长啸。丹桂怒放,红旗飘飘。”五月,“红色桂花”初吐蕊:期望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八月桂花”香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