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5-05-05 12:41王冬梅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祥林嫂课文思维

王冬梅

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常常存在提问肤浅,提问模糊,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这样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那么语文课堂应该如何实现有效性地提问呢?

一、问题要明确,找准切入点

问题的设计是实现提问有效性的前提,只有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才能给学生思考、回答的空间。首先,老师在设置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需明确。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其次,能够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新课程学习目标中重要的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是有效回答、有效提问必要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与表达能力。

在讲授课文时,语文教师要紧扣目标,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找到一个能纲举目张的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整堂课都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尽量做到水到渠成。如《羚羊木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入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3)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教师可以将本文的教学切入点放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出现:第一,这不能全怪我?(怪爸妈?怪万芳?怪万芳妈?)第二,这全怪我?学生就会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找依据,就会去品读课文,就会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学目标也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问题设置要逐层深入,提问要循序渐进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展开讨论,有效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祥林嫂深受其害,其他所有的人也是牺牲品),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祥林嫂)?”这样问过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鲁四老爷、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我”等人,这样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人是如何杀害祥林嫂的?能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只是想安心地做一个奴隶,但在那样一个封建流毒遍布的时代里竟也成了一种奢侈。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样就深刻领悟了悲剧根源。最后问道:“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我们的人本思想有何差异?”从而将课堂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三、提倡学生问,教师要会控制课堂

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这样就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课堂要更具有活力,更有激情,更有思想。这关键就在于尊重学生,让他们提问,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点燃智慧的火花。但是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问题”,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引回正题。比方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可是他对此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问题宜精不宜多,给学生充分时间考虑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满堂问”使得课堂较为呆板,缺乏生气,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想让学生什么都学,可能什么都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启发思维。

另外,在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提出问题时,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许多老师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精心设置的问题,说是让学生讨论讨论,但是两三分钟后,老师自己就按捺不住老习惯,总是以自己讲解代替学生思考。以讲代学,以讲带思,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明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可是又担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于是教师一路开讲,这样自然比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思考要轻便得多。但却容易让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放弃思考,等待答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的重心从自己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随意而答,教师也就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设置的效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得到落实。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祥林嫂课文思维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