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周志龙
〔摘要〕新常态并不是指低增长,而是要通过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工业化可以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提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带动结构转变、需求增加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因此,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应是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其政策取向上应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拓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新常态;工业化;经济增长潜力;传统产业;现代产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3;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2-0035-07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趋势,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来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依然有着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如何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以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工业化视角探讨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取向。
二、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从当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新常态的理解来看,似乎有一种误解,好像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进入低增长阶段。新常态的确是中国经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但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高增长不可能就此结束。”〔1〕新常态的实质是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通过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为新增长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还有很大的高增长空间,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考量:(1)2013年中国GDP总量为9181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629美元,在世界上排第八十六位,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快速增长的空间。(2)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都有着广阔的空间”。〔2〕从城市化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从工业化来看,传统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仍然处在由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迈进的阶段。(3)从区域空间格局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人均资本存量差距非常大,经济总量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地区间的差距造就了巨大的投资和生产率改善空间。(4)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比重高,现代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经济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创新还会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是经济短期波动偏离长期趋势的新常态,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常表现。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都会有这样一个新的常态。经济增长新常态绝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降低,更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的增长红利空间,其核心则是转换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机制,以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显而易见,新常态下需要加强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和动力机制的转换,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实质是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社会在既定资源、技术和制度条件下所能创造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特征。生产可能性边界取决于资源禀赋结构与技术水平。当资源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发生变化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社会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边界接近最大水平时,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下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需要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大主要依靠改善供给,而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是改善供给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性变化,而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城镇化)只能引起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城市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从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的现实状态来看,应该采用工业化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即工业化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被定义为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之所以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基于如下原因:(1)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支持,而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实现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目的。(2)在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和升级,其中制造业的发展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是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水平的集中表现。工业化可以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提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促进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3)工业化会带动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相应地会拉动投资的增长。同时,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在工业化发展带动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实现通过需求拉动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4)工业化会推进技术创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与技术进步呈现一种互动关系。技术进步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技术进步则是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结构的变革,将工业不断地向高层次推进。工业化可以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
所以,新常态从表象上来看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本质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工业化正是新常态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
三、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确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在国际产业发展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中应运而生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生产、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其实质就是建立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以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趋强化,已经形成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倒逼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调结构、稳增长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由之路。在新常态背景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在于: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因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工业化进程。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层次,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源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分工的纵深化和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必须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要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要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第四,必须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工业化进程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应加快现代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效地解决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五,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避免低端锁定,使我国的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性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就业弹性高、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特性。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现代化装备,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引擎,集中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加快完成我国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质是以装备制造业构造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以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方向,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为标准,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为目标,最终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基本保证。
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基础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发展滞后等问题。未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彻底告别过去“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以“精致制造”为导向,使我国制造业真正具备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4〕在新常态背景下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路径在于: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偏重于规模扩张向注重于提升创新能力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延伸,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第二,调整制造业结构。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专业化生产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由大变强。第三,形成集聚效应。打破行业、地区、制度分割的限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举措进行规划引导,在资本、技术、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第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带动基础装备和配套产品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五,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在税收、资金、产品销售和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3.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再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