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毓春 陆晓明 王永生
摘要 依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在教学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有助于提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4-0061-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党的意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尝试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为抓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一、显微镜·多棱镜·望远镜——以历史事件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事件具有自身的时代背景和多角度影响,教师可整合若干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厘清其核心价值,挖掘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示例:“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各阶级、阶层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平等”与“公正”的渴求。教师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显微镜——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
历史的魅力源于情节(细节)的扣人心弦,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而具体的情节(细节)。生动形象的情节(细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使学习内容铭记于心。
(1)通过呈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五四运动”浮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通过出示“五四运动”的口号(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分析其含义,让学生直接感受当时青年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2)通过播放电影《我的1919》《建党伟业》等相关片段,使学生“神入”心潮澎湃的“历史现场”;
(3)通过文本阅读,如教材或相关文献资料(如摘录《五四运动回忆录》等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制作“五四运动”进展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
关注这些情节(细节)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五四运动”性质的认识。当学生初步感知“五四运动”具有“爱国”“平等”“公正”等价值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大规模爱国运动的爆发?”
2.望远镜——揭示事件预示的历史发展趋势
从因果关系看,“五四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密切相关,与“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执教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以“五四运动”为主线,将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重组和梳理,揭示“20世纪前期,民主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的历史发展趋势。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
材料1:北京学生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图(图略)。
材料2:“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材料3: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产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
问:(1)指出与材料1、2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说出引发此事件的导火线;(2)材料2反映此次事件中北京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你会否加入运动队伍?用一、两句话说明理由;(3)材料3中的“新的社会力量”指什么?它与此事件有何关联?
上述情境蕴含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具体的课程内容,显示了教学内容的重组思路(“五四运动”“一战”“中共诞生”)。其中,基于假设和评说视角的设问,以“穿越”手法铺设历史现场,在“抚今追昔”的情境中,使学生完成对“爱国”“民主”“平等”“公正”等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的思考和理解。
3.多棱镜——辩证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
由于立场和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各具特色,甚至迥然各异。历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能够辩证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多视角地评价历史事件。以“五四运动”的评价为例:
首先,教师呈现不同人物对“五四运动”的评论。如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张太雷文集》);“五四运动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摘自《五四运动研究综述》);“(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史实对这些评论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一些新结论。其结果必然指向“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爱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提供对历史事件的多种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能更加完整有序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相关价值观产生更广泛、深刻的认识。
二、感知·感受·感悟——依托历史人物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着引领和促成作用,其生平、事迹、思想,往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教师可理清人物的核心价值,依托相关史料重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评说和事件活动,发扬其精神价值。
示例:历史人物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20世纪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对“自由”“平等”“富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以“毛泽东的成长、成就以及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用”为例,教师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感知——读人物生平
教师采用如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图导史:出示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照片;
数据说史:展示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包括中文在内,毛泽东选集曾以26种语言正式出版,总授权发行量超过3亿册);
视频观史: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片段);
制表引史:呈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编制大事年表)。
当学生对毛泽东有一定认知,初步感知其追求“自由”“平等”“富强”等优良品质后,教师引导学生转向探讨“毛泽东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此问题的探讨必然涉及时代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而每一个因素背后都有丰富的资料(史料)支撑,从而使史实叙述与评价分析相互衬映。
2.感受——析人物事迹
(1)呈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大事年表),突出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人生遭遇与革命理想;
(2)展示有关毛泽东生活和工作的照片,包括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的各种照片,以及用过的实物(衣物、办公用具,工作笔记等)的图片,突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与工作精神;
(3)提供情境材料(历史现场),组织班级讨论,开展人物评说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
(1)说说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2)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你认为毛泽东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最具价值的是什么?举例并说明理由。
三个讨论话题包含了认识、解释、评价三个层次,是一个从知识学习到人文化成的过程,能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物言行所折射的精神品质有更真切的感受。在学生深度认识毛泽东追求“自由”“平等”“富强”精神品质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学生心田,指导生活实践。
3.感悟——扬人物精神
(1)通过对毛泽东人物的再认识,指导学生撰写人物事迹读后感(观后感);(2)编制学习毛泽东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三、梳理·对比·自省——在追寻历史进程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历史进程即是人类的进步历程,记录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师可通过梳理、对比和自省,引导学生在认识与认同历史过程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人民的价值追求,从而乐于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示例:“中西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通过“梳理·对比·自省”三部曲教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民主”教育。
1.梳理——厘清历史线索,在了解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说: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兴起,颂扬人的力量和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赞美人生和自然,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欧洲第一次把人提高到与神平等的地位,人不再是神的奴仆,而是也像神一样伟大。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诞生了近代科学,宇宙的奥秘被不断揭示出来,人们的信心空前高涨,相信人类有能力理解和驾驭世界,世界运行规律不再神秘,不再是掌握在神的手里,而是掌握在人的手里。人们的自由的意志、获得自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肯定。
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宣传,卢梭提出“人民主权”理论,都宣传扬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问:在欧洲持续四百多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人们在追求怎样的价值观,这个追求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似之处吗?
解说:人们获得精神的解放,人不再渺小,宇宙不再神秘,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相吻合。
2.对比——对比历史现场,在反身自省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出示下列表格:
西 方 同时期的中国
14—15世纪 文艺复兴 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得到传播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八股取仕;文字狱;禁止传教士活动等 专制思想、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得到强化
16—17世纪 科学革命
18世纪 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思考:若站在18世纪末的历史时间点上,作为一个当时的中国人,你会认为是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会传播到中国,被中国人接受,还是中国的专制思想、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会传到西方,被西方人接受。为什么?
解说:当时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但他的策略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西方的儒者,融入了中国,而且后来西方传教士都拒绝改变自己,拒绝像利玛窦那样;而中国统治者也顽固地拒绝接受西方的东西,彼此都一样的顽固,彼此都拒绝接受对方,更不要说变成像对方一样的观念了。
思考:站在当下时代,我们会更认同哪一种呢?如果双方(或一方)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与融合”的思路,情况会怎样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视情况点评或者小结)
3.自省——以史为今鉴,认识历史规律更理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上述表格补充完整:
西 方 同时期的中国
14—15世纪 文艺复兴 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得到传播 明清时期,科学考试,八股取仕;文字狱;禁止传教等 专制思想进一步强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得到强化
16—17世纪 科学革命
18世纪 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19世纪 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在中国传播
中后期 学习西方崛起后的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戊戌思潮,
19世纪末 西方七国加日本,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年后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20世纪初期 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得出两条历史规律:一是落后就要挨打;二是先进代替落后,落后走向先进。
引导思考:落后就要挨打,是挨打的痛(如割地赔款等)让你感到耻辱,还是落后的痛(社会形态、人的思想等各方面的落后)让你感到耻辱?你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最重要的落后是什么?哪些因素使中国落后而不能自拔呢?这些因素今天的中国还存在吗?所有导致中国曾经落后还不能自拔的因素都消失了吗?如果没有消失,你觉得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才能真正克服它呢?
解说:历史学习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而指向的却是未来!学生学习历史,懂得以史为鉴,对民族则更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充满智慧与探索能力,行为更加理性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贯穿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始终,我们须基于课程标准,立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状,不断探索,让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爱国情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嘉兴教育学院
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浙师大附属秀洲实验学校
浙江嘉兴 314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