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菊英 朱留继
摘要 品德课堂中的“意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突破教学预设的拘囿,巧妙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课堂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4-0058-0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意大利瑞吉欧课程将此比喻为学生“抛过来的球”,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学习价值,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给予适当引导,这些“意外”必将给课堂带来“无法预约的美丽”。
一、回应质疑,让儿童学会积极生活
品德课程将儿童生活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许多所谓的课堂“意外”往往反映了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教师要及时接住“意外”,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引领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教学山东教育版(下同)二年级上册《我也棒》时,教师设置了游戏“击鼓传花话优点”,游戏规则:花落谁手,谁就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其他同学则当小评委,如果认为这位同学介绍得很出色,就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游戏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欣赏自己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能保持和发扬,建立自信。
随着游戏的进行,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当轮到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信心十足地夸奖自己力气大、爱劳动时,角落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声音:“老师,他经常不完成作业!”其他几个孩子也小声地嘀咕:“是这样。”被质疑的小男孩顿时垂下了头,游戏就此被中断了,一些孩子小声议论起来。此时,教师提出:“刚才我们的花传到了这位同学手中,他说自己力气大、爱劳动,这些的确是他的优点。大家赞同吗?”孩子们安静片刻后,开始鼓掌表示赞同。有孩子站起来说:“每次集体劳动,像提水、搬桌椅这些重活,他都抢着干,他是我们班的大力士。”……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帮这位小男孩找优点。而那位小男孩反而脸红了,站起来说:“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今后,我会努力完成作业。”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见此,教师总结说:“每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同时,要不断鼓励自己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我也棒》是第三单元“我们真棒”的第二个主题活动,通过前一课《你真棒》的学习,学生对于“棒”的内涵已有一定认识,能从多方面寻找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但一些弱势学生容易遭到大家的否定,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二年级小学生率真无忌,很难顾及他人的感受,课堂上“意外”质疑的声音在所难免,却反映了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成长需要。教师积极回应质疑,引导儿童发现优点,改正缺点,从而让课堂回归愉快、积极的儿童生活主调,让儿童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二、解读困惑,助儿童正确认识社会
小学生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儿童自然会产生诸多困惑。品德课堂上的许多“意外”,正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与理解。解读困惑,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社会,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诚信是金》时,教师请学生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孩子们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诚信故事。此时,有一位小男孩犹豫了一下说:“诚实是要吃亏的!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别人的车划了一下,我主动给司机道歉,结果他骂了我一顿。”他的遭遇立刻引起了共鸣,另一个孩子说:“我的好朋友因为贪玩没完成家庭作业,就撒谎说自己生病了,老师还表扬他带病坚持学习。如果他主动向老师说出真相,不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还要被罚补作业。”……课堂气氛顿时尴尬起来。
针对这一“意外”,以以上两位同学的经历为故事情境,教师提出新的讨论主题“讲诚信真的吃亏吗?”引导孩子们换位思考,感受诚信给人带来的愉悦或方便,不诚信给人带来的伤害、麻烦或损失。孩子们认识到:不讲诚信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一个讲诚信的人终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不会吃亏。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社会上影响较大的由诚信引发的事件。鲜活的事例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体悟:个人的诚信不仅关系到自己、他人和家庭,也会给企业或社会信誉带来影响。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有序的生活、和谐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安全都离不开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金。
帮助儿童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的目标。课堂上,儿童讲述的经历确实是常见的生活现象,给儿童的道德成长造成了困惑。正面回应学生的“童言无忌”,为其解读生活困惑,才能引领儿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实现社会性发展。
三、适时调整,促儿童自主建构道德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课堂,注重师生的互动学习与提高。开放性的品德课堂需要充分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1]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要求教师能根据儿童的学习反映及时、适当调整预设,才能激活儿童思维,促进道德的自主建构。
四年级下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教学片断:
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了游戏“圣诞老人送礼物”(游戏规则:音乐响开始传递礼物,音乐停时,礼物在谁手上,谁就取下一层包装纸,取下最后一层的同学将获得礼物;按小组顺序轮流做游戏,每个小组一次,不能重复参加……)学生们兴趣高涨,由最初的发现不公平到引发热议,直至小组商量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并举手表决通过。
师:有了规则,咱们按规则再玩一次吧!
(再次玩游戏,只有一个小组参与了游戏。)
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其他几个小组下课后再玩。这一次觉得玩得怎么样?
生(少数参加游戏的):好!
后面有几个学生嘀咕:“不好,我没能玩!”(没有引起老师重视)
师:为什么这一次比上一次玩得好?
生(参加游戏的):因为有了规则,大家都遵守了规则。
师:因课堂时间有限,课下我们再继续玩。
生(大多数没参加游戏的同学情绪很低落):我们都还没玩呢!
生(站起来):“应该每个小组分别放一个礼物同时玩,让每个人都有得到礼物的机会!”
师:那好,尊重大家的意见,我们每个小组发一个礼物同时玩,好吗?(全体学生兴高采烈地玩游戏)
让儿童感悟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是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游戏活动中的“意外”打断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进程,但调整后的教学激活了儿童的思维,促进了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礼物同时玩,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发现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并获得快乐,才是最好的游戏规则;而且体悟到,只要大家都同意,规则是可以修改的,进而懂得规则是大家制定的,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教育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既定的教育。让我们及时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在简洁的课堂中给学生释放出自主的空间,在孩子平实的生活中萌生真实生动的情感[2]。
参考文献
[1]徐玲云.儿童立场视域下的课堂“意外”[J].中小学德育,2014(12).
[2]张茂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
山东济宁 272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