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楠
知道人艺导演徐昂拍了个中国版本的“十二怒汉”叫《十二公民》,我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肯定不会好看。我还跟出版《十二公民》一书的图书编辑说,“现实里两个人谈好话都很难,何况是十二个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人,徐昂有些‘乌托邦’了”。
这并不是我信奉“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中国人”,而是近期对于庞麦郎、余秀华及柴静等热点事件,我在网上看了太多讨论、争议和愤怒。当我还在为柴静小女儿扎着天线头探望窗外雾霾的天空而感慨的时候,微博上却早已是骂声一片。
在互联网这个社会取景器内,每个人的“麦克风”都太响了,各式各样断章取义、借题发挥的“噪音”汇流成一股股“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话语暴力,每个人似乎都急于表达,急于愤怒,而非倾听与协商。所以我觉得徐昂拍这部电影有些“理想主义”了,如今中国人怎么能坐在一起好好说话?然而3月3日晚,首都剧院《十二公民》的点映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电影播放过程中,由于剧场设备发生故障,导致了影片在观看期间断片卡带,在现场观众不得不重复看了多达十二遍的龙标(电影放映许可标志)之后,观众席间“上演”了真实版的“十二怒汉”。有的人开始愤愤不平要讨个说法,有的人站出席位高喊着“退票”,当然也有人像我一样在此起彼伏的“声讨”声中选择沉默等待。后来,一个工作人员从幕后弯腰走出,但当时台上灯光太强,顾不得脚下的他走到台中央又被电线猛绊了一下,那人起身后神情狼狈地向台下解释起来。这时,有观众动了恻隐之心,出来劝解,失控的场面才稍稍平复。不过卡带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看着看着又会跳回片头,只能依靠放映员记录断点时间,一次次把电影切到断点的那一帧。尽管频发的放映故障为影片呈现效果打了折扣,却没有观众中途退场,这也有赖放映员每次精确到秒的“播放水准”。
整场下来,笑声不断,屏幕上为各自所拥有的真理激辩的那十二位好像就在我们身边。我这才理解徐昂的初衷,他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梳理大家的常識、通识和偏见,希望我们从中看到一种可能性,在这样的讨论里拨开偏见,看到别人的真诚和美好。徐昂很聪明,他明白如果直接去跟别人讲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他找出一个方法让电影中的十二个激辩的人和解,最后达到一种认识上的共识,以此来告诉我们大家,只有将各自的愤怒转化为探讨真理的一致行动后,才有纾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