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隐私

2015-05-04 09:16马特
方圆 2015年8期
关键词:饭桌段子

马特

最近最火的莫过于一哥们儿在饭桌上调侃政治人物,段子被饭桌酒友偷拍放到网上,酿成轩然大波。这让人想起苏联曾经的“厨房文化”,白天正襟危坐,晚上回家在厨房吃饭时开始讲讲真话,讽刺时政,尽管条件简陋,人们获得了畅所欲言的隐私空间,在炉灶饭桌边编排出各种政治笑话和经典段子。这种饭局段子、厨房文化虽不是阳春白雪,但是否应严行禁止、口诛笔伐呢?大可不必,饭桌是一个封闭的私密空间,在这个场合个人的言论与公共空间略有“越轨”,人性使然,應当宽容。隐私和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健康和繁荣的标志。在科恩诉加利福尼亚州案的判决中,哈伦大法官写道:“一个人的粗话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此这般市场充斥着刺耳杂音的社会氛围,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恰恰是力量的体现。”

相反,一个脆弱的社会总是视隐私和言论自由为洪水猛兽。明代设置厂卫,窥探隐私,监察百官和民间舆论,结果士大夫阶层离心离德,莫不通敌投降。满清入关,表面上废除厂卫,实则将其有形化为无形,雍正首开密折制度,天下官僚皆为厂卫,告密文化大行其道。摧毁隐私的屏障则意味着诞生出一种对思想和情感的权力,一种深入内心的控制,一种绝对权力。在抑制隐私的社会中,任何私人性的感觉和思维都被推定为危险行为,意味着可能受到惩罚,例如“腹诽”。我国古代社会存在源远流长的专制主义传统,对个人隐私的漠视和排斥自有其内在的文化基因,“腹诽”即为一大发明。腹诽罪首见于汉朝大司农颜异被诛事:“……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者。”

在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极权主义国家都将剥夺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著名的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就是一个象征。英国作家奥维尔的著名寓言小说《一九八四》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丧失隐私和自由的世界。在一个名叫“大洋国”的国度,所有社会成员处于完全监视之下,每个私人房间里都装有无法关闭的“电幕”,它无时无刻不在监控人们的活动,将私人生活公布于众。在这个没有隐私的社会里,甚至血缘和亲缘关系也发生扭曲,家庭沦落为监视和告密的温床,亲属之间相互揭发,恐怖的监视深入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个人的私密关系和感情被无情剥夺。总之,不允许有个人生活,每个人必须生活在公众之中。“原则上,个人没有余闲的时间,而且除了睡觉以外,不能单独待着。那就是说,当他不在办公、进餐或睡觉的时候,他必须参加某种公共娱乐活动。如果做一些含有孤独意味的事,甚至独自散步,都是有点危险的。”由于私生活荡然无存,个人的行动和言论自由不复存在,麻木、迷信与盲从被训练成一种全民性格,每个人只不过是没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行尸走肉而已。社会学家把这种整个社会对个人的严格控制称作“社会凝视”,表演社会学研究过纳粹集中营里的情况,发现当囚犯们被剥夺了一切最隐私的权利时,人便沦落为野兽。完全无视隐私权,甚至把灵魂深处的东西拿到光天化日之下,“个性”便无以立足,“人格”便失去尊严,“自由”便永远被遮蔽。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逊在西弗吉尼亚州教育委员会诉巴内特案的判决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庄严宣告:“如果在我们宪法的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在政治、民族、宗教,还是其他舆论问题上,任何官员,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无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也无权用言语或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情形允许这一例外,那么,我们现在决不允许它们发生!”

猜你喜欢
饭桌段子
饭桌上的故事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打赢饭桌上的“战争”
奶奶家的饭桌
米粒在饭桌和卫生间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