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龙婷
摘 要:《徽州女人》作为黄梅戏舞台剧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曲风、题材、唱法以及音韵等方面都积极地和一些新的元素进行了融合,在传统的音乐舞台剧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音乐艺术的长处,在创作手法以及各要素的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尽管对黄梅戏《徽州女人》在音乐方面的创新众说纷纭,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对该剧的创新精神和指导思想给予肯定和赞扬,而艺术性的创新也是黄梅戏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徽州女人》音乐方面的创新,本文从形态和美学两个方面对于《徽州女人》的音乐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黄梅戏;《徽州女人》;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05-02
在世纪之交,在传统黄梅戏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具音乐创新特色的舞台剧《徽州女人》,是一部极具探索性价值的剧目。但是《徽州女人》能够创作出来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黄梅戏发展道路中必然性中的一个偶然,无论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徽州女人》的创作都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继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徽州女人》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使得现代和传统的元素紧密融合,从而创作出了一种焕然一新的曲目,给人以全面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一、《徽州女人》音乐创新的形态分析
(一)曲体的创新
传统的黄梅戏主要是以民歌体、曲牌体等多种曲体的结合体为主,而从黄梅戏的表达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主腔、花腔和三腔三种。在此基础上,《徽州女人》的曲体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变异了的民歌体的运用,这是《徽州女人》曲体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徽州女人》的曲体在吸取了很多的民歌因素的基础上,又在其中掺入了很多的乡土特色,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花腔更具开放性,不仅积极借鉴了其他曲体的部分,同时又和新的曲体相互融合,但是仍带有更多的黄梅戏的唱腔。《徽州女人》虽然主要以“主腔”音乐为主,但是创作者并没有让“主腔”贯穿在舞台剧的始终,而是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同时也运用到了很多的“集曲”手法,以剧情的需要为基础,以人物的情感表达为主线而形成了一种创新的乐腔,这是《徽州女人》曲体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是现代歌曲体与歌剧体的运用。在《徽州女人》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除了很多黄梅戏的艺术家、曲作家以外,还有一些极具实力的电影音乐曲作家加盟其中,这也是使得现代歌曲体与歌剧体在《徽州女人》中得以应用的重要条件。以往的黄梅戏曲目中一般都难以找到西洋音乐元素的影子,即使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是不常见的,但是黄梅戏的曲风和曲体如果仍旧沿用以往的表现方式的话,那么就显得不够灵活,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加戏曲的表现力,增加该剧的受众人群,《徽州女人》在创作的过程中还运用到了很多的现代歌曲体和歌剧体,这也是《徽州女人》的一个重大创新。
(二)调式使用及转调的创新
1.调式的使用。黄梅戏中五声性的应用使得黄梅戏具有很强的中国性,在演唱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在其中运用到一些比较少的偏音,这也是黄梅戏的音乐特色之一。尽管在一段历史时期里,很多的曲作家们都对于黄梅戏的调式进行了创新和改变,但是却仍旧停留在黄梅戏的原本调式的基本原则之中,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改变。而在《徽州女人》的调式使用上,与传统黄梅戏“花腔”不同的是,羽音、商音、宫音在旋律中也受到重视,与徵音位置几乎相平。
2.转调的创新。从《徽州女人》的情节设置和安排来看,它相比传统的黄梅戏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出众,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意境并不是其他的曲目能够实现的,因为《徽州女人》更加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展现和表达,更加追求戏曲整体的意境美,在人物感情变化或是情境发生变化时,对于戏曲的唱腔进行频繁和很细腻的转调也是该剧的一个音乐特色,同时也是在《徽州女人》中比较常见的手法之一。这种强有力的转调,不仅使得戏曲的创作从以往黄梅戏的单纯的四、五度转调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曲目更具韵味,为《徽州女人》增添了很多现代流行的色彩和因素。
(三)伴唱、合唱的大量运用
在黄梅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伴唱、合唱的运用也已经成为了黄梅戏唱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很多的黄梅戏曲目中都采用伴唱、合唱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正是黄梅戏所缺乏的。对于《徽州女人》来说,由于它是一个典型的舞台剧,因此它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伴唱和合唱的运用也是非常的重视的,这是传统的黄梅戏曲目所没有的。在《徽州女人》中,在很多人物情感的表达上,都采用了这种演唱方式。与传统的伴唱、合唱相比不同的是,该剧中的伴唱、合唱所使用的旋律、音调以及音色的选取中更多的则是模仿现代歌剧的,因此其中含有着很多的现代歌剧色彩。
(四)旋法的创新
《徽州女人》在旋法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旋律展开方法上面的创新;二是指《徽州女人》的音高运动以及具体的形态方面的创新,这也是《徽州女人》的重要典型特征。在传统的黄梅戏戏曲的创作中,高温状态下的主音八度框架一直都是其主音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音高不仅给人一种很平静平和的心理感受,同时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旋律也会加深大家对于戏曲的认识和印象。这种旋法在传统的黄梅戏本身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于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这种旋法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比如主音使用过多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审美的疲劳感,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在《徽州女人》中创作者进行了很大的变动和创新。在《徽州女人》中,很多部分仍旧沿用了调式旋法,但是在很多的音律和旋法上面又加入了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调式音级,这就弥补了以往旋法旋律方面的不足。
(五)描写音乐的创新
每一种艺术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和创新而形成的,在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天仙配》无疑是黄梅戏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在音乐方面实现了很多新的突破,同时也使用了很多新的伴奏乐器,因此戏曲的表现形式和效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对于《徽州女人》来说,它应该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徽州女人》在舞美的方面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在戏曲的唱腔方面融入了很多新的旋律和音调,其间所使用的传统的黄梅戏手法和特点也不是那么明显,在戏曲的伴奏乐器方面更是使用了大量的西洋乐器,为《徽州女人》增添了些许西方音乐剧的色彩。另外《徽州女人》的创作中加入了很多的现代音乐节奏,因此《徽州女人》散发着浓厚的现代音乐色彩,这对于戏曲的音乐方面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创新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也为《徽州女人》增添了更多的实体性感受,每一幕的音乐衔接和融合都让人感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的来说,《徽州女人》在描写音乐方面已经和传统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更多的更是创新性的色彩,它所表现的更是一种现代美。
二、《徽州女人》音乐创新的美学分析
从对黄梅戏《徽州女人》音乐创新的形态分析中我们发现,尽管有创新,但其对传统的继承仍占主要地位,始终没有背离传统黄梅戏音乐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审美趣味,即“柔”、“俗”、“嗲”、“杂”等诸种特征在创新之后的音乐中仍然存在,但是,这其中的“柔”、“俗”、“嗲”、“杂”已经包含着一些新的要素,具有了新的含义。以下将对其中的“柔”中带“刚”和“俗”中见“雅”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柔”中带“刚”的角度来看,在《徽州女人》中保留了很多传统戏曲的“柔”性特征,但是在“柔”的基础上仍旧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这种原来的“柔”性要素在现代戏曲音乐元素下却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柔”中仍旧表露出一定的“刚”性,它是表达主人公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是美学方面的一种重要创新。从“俗”中见“雅”的角度来看,黄梅戏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在“俗”方面的特性更是表现得淋淋尽致,很多通俗的文化与特征和精神情趣也都是通过黄梅戏的“俗”表现出来的。而在固有的“俗”的基础上,《徽州女人》的创作者们更是再一次将“俗”更加地生动化和形象化,唯一不同的就是所表现出来的俗中含有很多的高雅气息,这和《徽州女人》中融入很多的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嗲”而不“腻”的角度来看,由于黄梅戏中本身就含有一种青春的气息在里面,因此其很多的音调和唱法中都会带有一定的发嗲的色彩,这种“嗲”它不仅是一种撒娇的韵味,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童贞美和活泼的特性,所以我们常说“嗲”本身就是黄梅戏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但在文化和戏曲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往的那种“嗲”并不是被很多的人所认可,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嗲”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创新。而《徽州女人》中体现的“嗲”而不“腻”就是一种新的内涵,它使得戏曲在“嗲”中又透露出理性的精神和高贵的气质,真正进入新的“嗲”而不“腻”的境界。从“杂”而可“融”的角度来看,黄梅戏还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即它有着多元、多样、多彩的宽阔胸怀,主要表现在其音乐的“杂”性方面。在此基础上,《徽州女人》不仅融入了南腔北调,同时也强调中西结合,因此做到了“杂”而可“融”。
三、结语
作为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部转折时期的巨作,《徽州女人》是传统黄梅戏艺术改革创新的一种伟大尝试。对于《徽州女人》的创新和改革问题,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充分学习它在音乐戏曲方面的大胆创新,并能够从《徽州女人》中感受到创作者所表现的那份情真意切和淡雅脱俗。总之,《徽州女人》的音乐创新对于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的发展过程都是极具借鉴价值的,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也必将成为黄梅戏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我国的戏曲艺术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求新、嬗变——黄梅戏音乐的灵魂——从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谈起[J].人民音乐,2003(10).
〔2〕时白林.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J].中国戏剧,2002(12).
〔3〕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安徽戏曲音乐协会.黄梅戏唱腔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朱万曙.真·活·亮·俗——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色[J].黄梅戏艺术,1998(2).
〔5〕黄梅.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音乐曲体创新之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