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儒
1941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县支角沟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社是解放区创立最早的摄影与摄影画报出版相结合的组织,它创刊的《晋察阿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真实的形象资料。
一、《晋察冀画报》的创刊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战地记者沙飞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采访,他回太原发稿后,太原告急,国民党军队匆忙南撤,沙飞得知一一五师一部留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于1937年10月奔赴五台山向聂荣臻请求加入八路军,聂荣臻随即批准,并将一台德国魏尔脱照相机交于他使用,同时任命他为部队的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成为部队的摄影记者后,立即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活动。12月,聂荣臻司令员电催在一分区采访的沙飞回军区办报纸,任命他为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第一任科长兼《抗敌报》编辑部副主任。后来沙飞培养李廷占(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刘彤(军区司令部通信科长)等人学习拍摄,让他们外出采访。1938年,一二九师邱岗来接替沙飞任编辑科长,沙飞才全力进行摄影工作。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由延安来到晋察冀并带来几十名干部,把懂得摄影的罗光达调入军区当沙飞的助手。至此,罗光达成为晋察冀第二位专职摄影记者。
1939年2月,沙飞和罗光达把两年来拍摄的部分作品洗印出来,在军区驻地平山县蛟潭庄举办摄影展览。这是解放区摄影史上第一次照片展览,受到解放区军民的欢迎,引起了晋察冀军区领导人的重视,并批准成立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机构中有了摄影事业的专门建制,成为中国解放区摄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之初,由沙飞担任科长,罗光达为摄影记者,共两人。不久,凋来刘沛江、白连生、叶曼之、周郁文等人任摄影记者、做勤务工作,还从一分区调来杨国治专做暗室工作。这样,摄影科很快由两人发展到7人,形成了一个由拍摄、暗室制作、后勤服务组成的摄影组织的最初框架,开始建立起了一个摄影的创作机构。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社长)、罗光达为副主任(副社长)、赵烈为指导员。晋察冀画报社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全社共计一百多人。
为了保证画报印刷出版的安全,晋察冀画报社由支角沟迁到西山更隐蔽的碾盘沟。全社同志自己动手修建被日军烧毁的房屋,并利用牛羊圈来搭建车间厂房。用瓶子塞上棉花倾倒滴水的办法来计算时间。这样在画报社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摄影画报印刷厂,画报印刷出版工作准备就绪。
1942年7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装订出了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献礼。
在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正式出刊,共刊载摄影作品162幅,大部分是晋察冀摄影工作者沙飞、罗光达、石少华等人所拍摄,照片说明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字写成,共装订出了一千本《晋察冀画报》。
二、克服困难,保证画报的正常出版
在编辑出版《晋察冀画报》第二期后,由于敌人的蚕食、“扫荡”,敌人的据点推进到离滹沱河南岸碾盘沟只有二十几里的地方,晋察冀画报社为了保障印刷出版的安全,1943年2月底由碾盘沟转移到平山的曹家庄。
《晋察冀画报》第二期在曹家庄再版重印后,铜版一时紧缺,严重影响了正常出版。为解燃眉之急,在沙飞的倡议下,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沙飞任理事长,成员有罗光达、何重生、刘博芳、杨瑞生、康健等人。同志们集思广益,自己研究出以铅版代替铜版的平版印刷法。从此摄影画报就改用铅皮制版印刷,保证了《晋察冀画报》的正常出版。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何重生又研制出轻便印刷机,全部以木制作,只有四五十斤重,敌人来了,不用拆卸就能运走。晋察冀边区政府对以上两项科研成果予以肯定,给“自然科学研究会”颁发了奖状和两千元(边币)奖金,还给贡献大的何重生颁发了奖金。
1943年4月19日深夜,敌人突然来扫荡,前来送稿的雷烨壮烈牺牲。当年6月初,《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印刷不久,敌人据点又推进到离曹家庄仅十几里的地方,画报社不得已转移到阜平县城南庄的上庄村。在上庄,画报第四期增印彩面,但由于作彩版急需的磷酸告罄,印刷工作一时受阻,同志们从火柴头中提炼磷来代用,才解决了难题。照片由摄影记者李途放大、着色,并和杨瑞生、康健两技师一起研究攻克了制版分色技术难关,彩版由高华亭、彭启亮两技师亲自动手印刷,色彩鲜艳漂亮,画报质量又提高了一大步。
1943年8月,敌情又开始紧张起来。画报社的同志们在工兵的帮助下,为隐藏印刷机械和原材料,凿打、开挖了各式不同的洞穴,保证了印刷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少摄影工作者冒着很大的危险到敌占区购买摄影器材,甚至还从敌人手里夺取器材,有的同志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画报社的同志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就是为了保障画报的正常出版。摄影器材是摄影工作者的“武器”和“弹药”,所以他们倍加珍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摄影工作者为保护器材付出了血的代价。1942年冀中大“扫荡”时,八分区摄影组的宋义生身背摄影材料突围时,一条腿被子弹打断,他用毛巾塞住伤口,用一条腿在夜里将摄影材料背出。1943年,冀中十分区李乃,在一次战斗中发现镁光机掉在路上,部队早已转移,他只身一人返回原路找回。
三、与敌周旋,游击出版
1943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冀中军区摄影科并入晋察冀画报社,同时任命石少华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副社长)。
9月16日,敌人从四面八方向边区腹地阜平扑了过来,画报社分散隐蔽在驻地附近的花塔山上。此间,同志们白天在山上打游击,夜里就在山洞或自己搭的草棚里住宿。历时三个月之久的北岳区秋季反“扫荡”将近结束之时,敌军为了掩护自己退却,又对我军发动了最后一次猛攻。画报社接到军区命令向外转移,石少华率领一部分同志在花塔山坚持斗争、保护印刷物资,沙飞、赵烈率领全部技术骨干、一些年轻身体好的同志和工兵班向北转移。
12月8日,沙飞率领的部分同志与军区保卫部、警卫连相遇,同住在柏崖村。不料,村子在当夜被尾随的敌人包围。次日晨,敌人开始向村子发动猛攻。在突围时,有九位同志牺牲,四位同志负伤,七位同志被俘。为掩护同志突围的军区警卫连战士,几乎全部英勇战死。牺牲的九位同志是:赵烈、何重生、陆续、孙谦、石振才、李明、张梦华、李文治、韩拴仓。沙飞、杨瑞生、王友和、赵银德负伤。
在日军撤退不久,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通知石少华,让他急率晋察冀画报社由上庄搬至洞子沟(阜平县东北神仙山脚下),尽快印刷摄影画报,反击日军,晋察冀画报社又进行了一次整编,铅字、排字、刻字、铸字都调归《子弟兵报》,加之柏崖战斗中牺牲和被俘的同志在内,画报社由七十余人减到二十六人。他们艰苦奋战,在1944年1月28日印刷出版了《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6月又出版了《晋察冀画报》第五期。这些摄影画报出版物,很快通过军区城工部和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的关系,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等敌占大城市,甚至送到北平侵华日军司令部,日军看后惊慌万状,认为在保定有地下印刷厂,他们便把保定城门紧闭,一连搜查了三天三夜。
1944年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形势逐步好转,日军已无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扫荡”,画报社有了较为安定的印刷环境。本年8月出版《晋察冀画报》第六期,11月出版了第七期。11月15日,晋察冀军区摄影训练班在驻地洞子沟正式开办,到1945年2月底,石少华率军区摄影训练队迁到坊里(距洞子沟约十里)继续开课。4月,晋察冀画报社编辑部也搬到坊里与军区摄影队同驻一起,印刷厂仍留在洞子沟。4月底,《晋察冀画报》第八期出版。
四、为了拍摄到真实镜头,摄影者与战士们活跃在火线上
抗日战争期问,晋察冀军区先后派出张进学、齐规山、于舒、陈明才、罗光达、刘博芳、周郁文、裴植、袁史忠、曲治全、孔宪芳、罗程增、孟振江等五批共30余人支援冀热辽、晋冀鲁豫、山东等解放区的摄影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个大的战役往往有许多部队参加,各部队的摄影干部实行联合,几十个摄影记者一起进行战斗采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摄影报道任务。淮海战役,二野、三野的摄影记者联合起来,总数达50余人。平津战役,四野、华北野战军有近百名摄影记者共同参加了摄影报道工作。
为了拍摄真实的战斗画面,他们往往随突击连、尖刀班、爆破组在一起,边战斗边拍摄。1939年深秋,罗光达参加人龙华歼火战,他随战士们‘起冲进敌军叫令部,扪摄了我军战上在战火中搜索敌军司令部的镜头。1942年,刘峰在狼牙山一带的战斗中,深入到一个连队的前沿阵地扪摄我军与敌人激战的场面。石少华在1944年,到津蒲路与武工队生活战斗在一起,拍摄武工队活动的照片。
五、从张家口到革命老区阜平,画报社辗转反复
就在《晋察冀画报》第九期刚打出色样之时,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军区命令立即出发去接收北平。画报社分三组由沙飞率领自坊里、洞子沟出发,一起向北平行进。后接信得知国民党军队已抢占北平,报社人员转道向张家口进军。进城后先接收了日军司令部一个印制秘密文件的印刷厂,后又接收了一个日本人开办的照相馆和两座楼房等。9月15日就出版了《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刊载了我军解放张家口、宣化等地的战斗场面。
1945年I1月底,画报社为了适应国内形势的需要,组织机构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编。晋察冀画报社正副主任分别由沙飞、石少华担任,编辑科科长由章文龙担任,摄影科科长由裴植担任(后又赵启贤接任),延安来的郑景康任副科长,电影科科长由延安米的徐肖冰担任,材料科科长由李途担任。印刷厂厂长由张一用担任,秘书室秘书为李遇寅。这时,画报社发展到近二百人,是建社以来人员最多的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国民党军队从东西线夹击我张家口,画报社于1946年9月主动撤离张家口,由城市转入农村。
1946年10月初,晋察冀画报社由张家口撇至涞源后,军区宣传部通知沙飞:军区治部决定,将画报社的和平印书馆、新时代图片公司调为军区政治部直接领导。接着,画报社又接到军区指示,搬回到抗战时期的驻地阜平坊里,后义搬至花沟掌村。和平印书馆驻在苍由.改称军区印刷厂,新时代图片公司驻在冯家村,撤销公司名义,恢复原材料供应科名称,直属军区政治部行政管理处领导。从此,画报社分成三个平行独立的兄弟单位,这时画报社只有二十余人。
1947年元旦不久,沙飞率画报社前方工作组第二批同志由阜平花沟掌出发到达平汉路前线安国县的马固村,与第一批到前方工作的石少华等人汇合。画报社工作组1947年2月初,又回到后方阜平县城南庄的南湾村,同子弟兵报社、军区政治部印刷厂一起跟随野战政治部转战十余县,搬迁十八次,行程两千里。
六、与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社合并,成立华北画报社
晋察冀的摄影工作,在聂荣臻等领导人的关怀、指导、帮助下,主要由沙飞、石少华、罗光达、雷烨四人负责。在解放区摄影事业第一时期第一阶段,创办人型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成为晋冀摄影工作创立期的中心内容,也是解放区摄影历史上第一时期第一阶段有着重大意义和广泛影响的事件。
自《晋察冀画报》于1942年正式创刊,在解放区先后创刊了《冀热辽画报》、《冀中画报》、《山东画报》、《胶东画报》、《人民画报》、《东北画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华东、中原、西南等军区成立后,又相继出版了《华东画报》、《华北画报》、《中原画报》、《西南画报》,华北军区出版《华北画刊》、《华北解放军画刊》,中共天津市委创办了《天津画报》。在野战部队,第一野战军有《前线生活》、《人民军队画报》,第二野战军有《勇士影报》,第四野战军有《前线画报》。到新中国诞生前,各解放区、野战部队先后创办的摄影画刊达二卜余种。
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军区在河北平山合并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建制撤销。5月25日,晋察冀画报社与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社在平山孟岭正式合并,成立华北画报社,新成立的华北画报社主任由沙飞担任,副主任由石少华和人民画报社的高帆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