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舰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笔者很痛心地看到一种现象: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初一时还是个性蓬勃,初二时个性锋芒渐弱,初三时则个性消磨殆尽。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偏远初中,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占57%,有一方在外的占76%。留守学生大多孤僻、自卑,性格软弱、个性平庸。笔者在围绕留守学生的语文个性培养教学中,因材施教,探索积累,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营造氛围,呵护个性
课堂的平等性,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没有家人的关心,太多的畏惧感,必然不能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个性语言。笔者在课堂上的回答要求,有加分鼓励,不管对错,只要回答加一分,回答正确加两分,回答有个性加三分。公布规则后,笔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第一次上课,就有超过一半的人举手,虽然回答中,有不少答案是答非所问,但越往后,许多个性化的语言一下子打开了,留守学生们长久以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僵局一下消失殆尽。
教学《黔之驴》时,笔者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出题。有一个同学问道:“驴被吃掉,是什么原因?”很多同学都回答驴太弱,外表强大,没有真才实学。这时有一个同学突然高声回答:“是好事者多管闲事。”教室里哄堂大笑。这是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父母已经整整三年没有回家,平时就靠奶奶抚养,平时特别自卑,上课基本不发言。他说的时候还一本正经。笔者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说下去,“从这么远的地方,他不把驴牵过来,驴怎么会死。随便扔到山上,还用绳子拴住了,如果没有绳子,也可以跑的快一些。”开始同学们仍是笑,但仔细一想,他说得还真有些道理,同学们都直盯盯地看着笔者,等笔者表态。笔者没有说话,为他们小组加了三分,这是课堂上第一次出现的三分。从那以后,该学生一改语文课堂上的沉默,后来的语文测试成绩大都接近优秀。
相对宽松的氛围,处理的好,把握得当,无论对于留守学生的表现能力,还是个性展现都是一个极好的平台。找到了自信,是留守学生愿意发言的根本原因。
二、自主合作,展现个性
学生个体相互合作,使学习效果巩固并深化。留守学生相对而言,更需要合作。教师要创造有利于留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环境,引导他们大胆探索、大胆表现、大胆创新。
每次作文课之前,笔者会安排一个环节,摘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方式展示上周的摘抄成果。一开始有些单调,就是几个人在前面读。后来有了质的变化,有唱歌、表演、舞蹈、猜谜等等,异彩纷呈。在组长的协调下,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真是始料未及。其中有位同学,用简笔画的方式,在整块黑板上用短短5分钟时间,展示了一部多彩绚烂的个人成长史,颇有电视中沙画的风采。
这样的平台,不仅激发了他们作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小团体的合作,不仅没有消磨个性,反而让留守学生的安全感增加,学习热情被激发,并勇敢的展示到全班。
三、创设情境,激发个性
情境之说,不得不提南通名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在预先创设好的情境中,也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更多的个性。如化学上的催化剂,稍稍用之,效果斐然。李吉林说:“情境教育为扩大儿童视野,拓宽教育空间,开设了最令儿童喜爱迷恋的野外情境课程。”留守学生大多比较沉默,不愿多话,其实并非是他们原先的个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环境所致。没有父母的沟通,爷爷奶奶只能提供吃穿,对于生活、学习,他们无能为力。
初中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古文古诗,学生一学到古文古诗就头疼,提不起兴趣,读不出美感,更别说个性。改变是必然的,李吉林老师的课堂给了笔者很多启发。不一定每次上课都要带领他们去实际的乡村田野,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次学校的教研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笔者首先将苏东坡的背景作了交代,并用了略带忧伤的古筝曲作为配乐。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苏轼,感受一再被贬,亲人分离,无人理解之苦。走进他的内心,有了感觉之后,然后朗诵诗歌。这种情绪引发了留守学生对父母的思念,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语文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学习,做“语文的主人,个性的主人”,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不会让他们失望。发展学习能力和自身的个性特点,两者没有冲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农村留守学生语文个性展现之时,亦是其健康成长水到渠成之日。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辅导策略”(课题编号:B-b/2013/02/221)与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辅导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初中(22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