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0例

2015-05-02 12:10:37杨培仙吴陈新
中国药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介素自体白血病

杨培仙,吴陈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导致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从而诱发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对后续治疗和患者生命都有严重影响[1]。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最常用的方法是输注血小板,但目前血液资源较紧张,且长期输注血小板易产生抗血小板同种异性抗体,从而出现血小板输注耐受的状态,可能出现输血相关性传播性疾病[2]。因此,必须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化疗的同时能预防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重组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还减少了输注异体血小板的费用问题[3]。笔者选取我院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采用自体血小板输注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80例,血小板计数均>80×109/L,且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排除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尿肌酐超过正常上限值1.5倍,急性感染、败血症,有活动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4]。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8±6.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M1型8例,M2型15例,M4型8例,M5型9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2.9±7.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M1型9例,M2型14例,M4型9例,M5型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白血病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入院检查,均采用美国COBE Speatra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血小板,采集血小板≥3.0×109/L,ACDA液抗凝,然后将采集的血小板于国产XHZ-Ⅲ型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中保存5 d,供患者自体输注[5]。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3 d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规格为每支1.2×107AU(1.5mg),山东齐鲁制药厂,国药准字 S20030016],剂量为 50μg/kg,1次/日,7~14 d为1个疗程,当血小板计数<10×109/L时输注自体血小板。观察组患者在有明显血小板减少时开始输注自体血小板,两组患者在输注自体血小板后,均需检测1 h及24 h时的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I),输注治疗有效的标准为[6]:1 h CCI> 7.5,24 h CCI> 4.5,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血小板测定取静脉血2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2 h内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范围,及血小板计数恢复到50×109/L和100×109/L所需要的时间,根据血小板数量变化范围及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评价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变化范围越大,说明疗效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的形式表示,并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变化范围为(15.6±24.7)×109/L,对照组变化范围为(6.8 ± 7.6)×109/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82,P<0.05)。两组血小板恢复时间比较结果见表1。观察组共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其中低热骨痛3例、头痛乏力1例、结膜充血1例、心律失常1例、注射部位疼痛1例;对照组共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其中低热骨痛4例、皮疹2例、结膜出血1例、一过性晕厥1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比较(±s,d)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 PLT>50×109/L 4.9±1.5 7.5±1.9 6.87<0.05 PLT≥100×109/L 7.6±1.4 12.5±1.9 15.56<0.05

3 讨论

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一般采用化疗,但化疗药物细胞毒性对骨髓的抑制,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不同程度的出血不仅导致治疗失败,而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降低生存率[7]。目前,通常会在骨髓抑制期选择输注血小板,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小板减少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增加了感染输血相关性传播性疾病的几率[8]。此外,长期输注血小板还可能产生血小板耐受,导致输注血小板无效[9]。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是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巨噬细胞成熟加快,增加体内血小板数量,从而改善血小板功能[7]。此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可协同重组粒细胞对红细胞起到刺激促进作用,缩短细胞周期,从而提升造血干细胞和血小板的生长速度[10-11]。自体血小板输注可避免外源性血小板输注带来的抗血小板同种异性抗体的出现,同时还缓解了血小板数量紧张的问题,安全可靠,但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目前临床上普及率仍相对较低[12-13]。

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到>50×109/L和≥100×109/L 的时间为(4.9±1.5)d和(7.6±1.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9)d和(12.5±1.9)d,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变化范围为(15.6±24.7)×109/L,明 显 大 于 对 照 组 的 (6.8±7.6)×109/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中均没有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由此可见,自体血小板输注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优于单独采用自体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也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同时也有文献报道两者联合治疗有更好疗效[14]。

综上所述,自体输注血小板联合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优于单独采用自体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晓峰,张学进 . 一例合并 t(9;22;16)(q34;q11;p13)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2):247-248.

[2]蒋 锐,谢 明,王 龙,等.重组人白介素-11(Ⅰ)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0):96-98.

[3]郭 莉,宋 华,茅君卿,等.急性白血病成功化疗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 例报告[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6):464-465.

[4]徐 倩,刘文君.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0):787-790.

[5]尹列芬,赵兴强,董伟群,等.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非免疫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2):153-155.

[6]刘国强,丁慧芳,路希敬,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输注冻存自体血小板 20 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2):145-146.

[7]程 枫,沈云峰.32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J]. 中国药业,2009,18(1):55-57.

[8]梁 卉,刘华林,宋 亮.重组人白介素11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5):429-430.

[9]鲁惠敏,鲁会卿,王景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86-88.

[10]夏 震,陈 瑜,杜 欣,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3):190-191.

[11]叶玲琴.27例白血病输血小板致过敏反应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54-55.

[12]李江涛,常乃柏,范 芸,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长期随访观察[J]. 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49-51.

[13]李 骏,柴 铁,褚金龙,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 中国肺癌杂志,2009,12(6):659-660.

[14]杨 弘,聂 波.自体血小板输注与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85-86.

猜你喜欢
介素自体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9:00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