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馨,包小慧
(1.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2.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率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多数患者可逐渐发展至终末期肾病,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既往临床主要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常导致患者无法顺利完成疗程[3]。霉酚酸酯(MMF)是新型免疫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患者体内T及B淋巴细胞的增生过程,已逐渐应用于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4]。本研究中拟比较MMF与CTX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医院肾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7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组织病理活检均符合相关诊断[5]。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CTX组38例,其中男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5.2±9.2)岁;平均病程(27.4±12.8)个月;病理类型为Ⅲ型18例,Ⅳ型 20例。MMF组37例,其中男7例,女30例;平均年龄(34.5±9.7)岁;平均病程(27.7±11.9)个月;病理类型为Ⅲ型16例,Ⅳ型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MMF组患者治疗起始阶段采用甲基强地松龙(MP,法玛西亚普强,批号为20110221,规格为每支0.5 g)0.5 g,连续静脉滴注3 d,然后口服强的松片(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20110128,规格为每片15mg)45mg/d治疗,霉酚酸酯片(上海罗氏制药公司,批号为111590,规格为每片500mg)起始治疗剂量为1.5 g/d,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3~6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逐渐减少治疗剂量,最终可减至0.5~1.0 g/d,强的松小剂量维持治疗。CTX组患者治疗起始阶段采用0.5 g/d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6 d,间歇期可予以45mg/d口服治疗,8周后可将治疗剂量逐渐减至10mg维持治疗;同时予以CTX(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2011237,规格为每支0.2 g)1 g/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 d,1次/月。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补体C3水平及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完全缓解(CR):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0.3 g,血肌酐水平至少下降至基线20%;部分缓解(PR):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至基线50%以下且小于3.0 g,或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1.0 g,血肌酐水平稳定或下降至基线20%;治疗失败(TF):未达到PR相关标准或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疗程。前两者合计为总缓解。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单例/总数)]
SLE是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可累及机体多个脏器组织和系统,相关研究发现肾脏受累率可高达35% ~90%[6]。狼疮性肾炎则是SLE累及肾脏组织而产生的病理改变,多数患者可在5~10年内逐渐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CTX可直接作用于定向干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分化、增殖等生理过程,最终对效应细胞产生明显影响;由于CTX无法直接作用于效应细胞,干细胞分化至效应细胞需一定时间,故CTX治疗作用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7]。既往临床多选择糖皮质激素联合CTX冲击疗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性改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情况,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远期治疗效果欠佳,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近年研究发现,MMF在自身免疫性肾病及非移植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效果[9],可有效抑制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T及B淋巴细胞的增殖、生长速度,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表达水平,并阻止其大量积蓄在肾脏组织,从而减轻肾脏受到损害的严重程度[10]。同时,MMF还可明显减轻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程度,对血管炎性病理改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1]。此外,MMF还可有效抑制细胞黏附分子的合成和释放,阻止炎症细胞与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从而抑制炎症细胞大量聚集在炎症反应部位,最终缓解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脏组织血管病变[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MMF组治疗总缓解率明显高于CTX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及血清ANA阳性率较CTX组降低更显著,而血清白蛋白及补体C3升高更显著,且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TX组。由此可知,MMF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补体C3及血清ANA阳性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Bhowmik D,Sinha S,Gupt A,etal.Clinical approach to rapidly progressive renal failure[J].J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1,59(2):38-41.
[2]Avihingsanon Y,Hirankarn N.Major lupus organ involvement severe lupus nephritis[J].Lupus,2010,19(12):1 391-1 398.
[3]黄海望.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63例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263-265.
[4]张璐璐.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30例Ⅳ型狼疮肾炎疗效对比观察[J]. 吉林医学,2012,33(30):6 557.
[5]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 725-1 730.
[6]Smyth A,Oliveira GH,Lahr BD,et al.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egnancy outcomes in patientswith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 and lupus nephritis[J].Clin JAm Soc Nephrol,2010,5(11):2 060-2 068.
[7]吴从美.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6(2):31-32.
[8]Cunha I,Saavedra MJ,Pereira SD,et al.Cyclophosphamide induced amenorrhoea in pre-menopausalwomen with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J].Acta Reumatol Port,2008,33(1):69-76.
[9]张荣厚,张建伟.环磷酰胺与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效果与安全性的比较[J]. 重庆医学,2012,41(29):3 107-3 109.
[10]彭少华,陈 婷,陈 勇.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 722-1 724.
[11]刘春雅,姜 毅,汪 丽.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48-50.
[12]夏熊芳.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39-40.
[13]李淑慧,李晓辉.新型免疫抑制药物霉酚酸酯与他克罗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2002,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