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2008》

2015-04-30 07:24:28王晓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喜剧效果婚礼商业

将《婚礼2008》列为一部“脱节”之作,是从观众角度做出的判断。在接受美学视野中,一部艺术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以后,进入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更是如此,观众的接受不仅仅是其实现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更是收回成本、获得利润的生存之道。因此在此类电影创作中,对观众审美心理、情感诉求的定势和变化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好莱坞所遵循的电影商业美学,指的也正是以观众需求为核心,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和营销资源,寻找观众需求与电影艺术创作的结合点。而《婚礼2008》的“脱节”,正表现为影片在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喜剧元素、营销策略等面,都没能很好地找到与观众需求的结合点。

叙事:结构与观众心理节奏的脱节

《婚礼2008》采用了“骗中骗”的故事模式,从《骗中骗》、《两杆大烟枪》到《疯狂的石头》,这种套路的電影并不少见。在叙事方面,它们都集中展示故事中双方“骗术”的高明上,通过种种出人意料的骗技和扑朔迷离的情节将观众吸引其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和内心变化并不是影片的叙事重点,它们是“炫技型”的,而不是“煽情型”的。《婚礼2008》则在这一故事模式的基础上,将男女主角真真假假的爱情贯穿其中,将这一故事模式拓展到了人的情感领域,这是本片大胆而有新意的尝试。

对于情节剧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观众沉醉其中,感情激荡。在这一点上,《疯狂的石头》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正是通过风波起伏的悬念故事和纷乱错杂却环环紧扣的结构逻辑,一步步铺垫和发展,将观众的情感反应激发到了最高点。而《婚礼2008》所讲述的原本是个有看头的故事,却因其叙事重心和结构都没能契合观众的心理节奏,难以使观众沉浸其中。

视听语言:风格与观众视听习惯的脱节

在《婚礼2008》中,这种通行的并被观众所习惯的影像风格却是欠缺的。影片镜头和剪辑的整体节奏缓慢,长达数十秒乃至一分钟的镜头比比皆是,且在镜头内部缺乏场面调度,如诸多对话镜头采用的几乎都是小景深的全景镜头和持续的双人镜头,缺少景别间的切换和特写镜头的使用,这使得画面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呈现妙趣横生的人物细节,也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剪辑上,相较于《疯狂的石头》流畅、个性十足的多线剪辑方式,《婚礼2008》的剪辑方式只能用老套来形容,几乎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单线剪辑,中间只运用了数次闪回和平行蒙太奇的变化。可以说,《婚礼2008》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陈旧的电影语言。作为商业电影,《婚礼2008》悖逆了这些原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接受的难度,变得“不好看”起来。这种悖逆的起因,可能跟编剧出身初次执导电影的导演张承缺乏运用影像语言的经验有关。

喜剧元素:效果与观众心理预期的脱节

《婚礼2008》较为全面和有效地调用了各种喜剧元素,按理说,应该会有不错的喜剧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视听语言的落后阻碍了很多喜剧元素的放大呈现。更主要的则恰恰是因为其与《疯狂的石头》的亲缘关系。相比于从剧本到拍摄准备了六年、改了18稿剧本的《疯狂的石头》,命题作文式的《婚礼2008》的喜剧效果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对现实的讽喻虽然有一些细节呈现却远不如前者那般辛辣和集中。“有事飞信你,没事非理你啊。”“女人是最失败的创造,沟通需要说话吗?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交流”之类的幽默对白因为与片中上下文语境的脱离,非但没产生效果还显得突兀。细节上的欠缺打磨使其喜剧效果相对逊色了,也自然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当有限的喜剧效果与观众很高的心理预期产生了矛盾,观众的不满意便在意料之中了。

营销:品质与观众口碑效应的脱节

《婚礼2008》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档期上,情人节上映使其应景效果十足,带来了首日150万元的票房收入。宣传中在“《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的噱头上做足了功夫,赢得了媒体和网络的较多关注。此外,演员的选择也成了一种营销方式,《婚礼2008》中,导演曾担任《疯狂的石头》的编剧,有风靡至今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傻捕快,有《加油好男儿》中的人气选手。他们都有较高的曝光度,能吸引各自的粉丝群,而且片酬不高,这种演员配置方式正是基于市场和投资双重考虑的最佳选择。

但营销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其无法弥补影片本身的缺欠。在通过制造噱头吸引了首批观众创造最初的优异票房成绩之后,由于上述分析中的一系列不足,观众们对此片普遍呈不满意的态度,网络上对此片的评价几乎都是恶评,“口碑效应”未能形成,票房增长也便后继乏力了。此外电影前期宣传中借势《疯狂的石头》的做法,虽然给该片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但当观众们都在宣传策略的影响下抱着“另一部《疯狂的石头》”的期望来观看《婚礼2008》,不自觉的参照、比较也给这部品质不高的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结语:我们或许可以从《婚礼2008》的失败经验出发,在今后小制作商业电影的创作中,首先自觉而充分地研究当下观众审美心理、观影习惯、情感诉求的变化,以此为指导,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和营销资源,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变“脱节”为“对接”,在不断形成惯例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商业美学体系,使更多的小制作商业电影有章可循,有朝一日形成像好莱坞一样成熟的类型电影体系。这对于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和成熟,将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晓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喜剧效果婚礼商业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论《造谣学校》中谣言的传播及其喜剧效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7:54
当杂志封面“巧遮”路人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语用预设在小品中的应用
以Grice合作原则解析《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言语幽默
青春岁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3:31:14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