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致富服务引领:考量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的三大维度
——董北村“村居并一”新型社区治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随着城镇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推进,农村出现了不同的社区类型和新的特点。总体上说,农村社区治理比之于城市社区治理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比城市社区更加繁重的任务。在这方面,董北村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其经验是把致富农民视为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坚持创业富村,力求家家富裕、人人幸福;把服务需求作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努力搞好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环境服务;把精神引领看作治理农村社区的职责,在榜样引领、文化引领、乡风引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村居并一”;社区治理;治理能力;调查与思考;董北村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因此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社区治理比之于城市社区治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农村社区成员之间有一条亲缘、地缘、业缘的天然纽带,农村社区成员也具有历史、情感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同时,农村人尤其是同村人有着互助互济、扶危济困的传统,所以农村社区治理没有城区社区治理那么复杂。当然,不同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特点。如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已经实现农业村向工业村的转变,跨区域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社区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村社区,社区成员也已不是单一的本村农民,而是“村居并一”的新型社区。对于这种新型的农村社区治理,董北村采取了既不同于一般农村社区治理、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实现了社区“大家庭”的和谐。
社区治理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1]192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村居并一”的社区,承担着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双重功能。董北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926户、2 792人、土地2 625亩。多年来,在农村社区治理方面,他们始终把致富群众看作实现农村社会和谐治理的核心。
(一)创业富村
创业富村需要有富民强村的“领航员”。上世纪80年代初,董北还是一个贫穷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137元。这时的董北村“书记剩下个戳子,会计剩下个桌子,集体剩下个空壳子。”村民怨声载道,人与人之间矛盾突出。1983年张文德担任大队支书后,一心一意地带领村民走“工业兴村”之路。三年下来,董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2万元。紧接着,董北村在集体经济一马当先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众马奔腾的全民创业热潮。目前,董北村已有118家企业,其中大多企业从事不锈钢钢丝绳和钢丝绳索具等深加工,产品70%出口,董北村真正成了“老板村”。老板们年收入少则百万元,多则千万元。201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5亿元,村集体纯收入2 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万元。董北村累计固定资产(不含机器设备)超15亿元,成为苏中第一村,享有“江南有华西、江北有董北”的美誉,并被联合国授予“幸福乡村”称号。
(二)家家富裕
“全村共享幸福,不让一个人掉队”是董北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为了不让一户掉队,董北村提出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技能,天天有收入,人人有保障”的奋斗目标。一是要求村里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靠本领创业致富,同时推进产业链延伸,由产品生产向商贸、服务业发展。目前,全村有300多户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办不锈钢产品专卖店、连锁店。二是发挥“旗舰”的作用。江苏兴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前身是该村的第一个村办企业,主打产品为不锈钢丝绳。改制后逐渐具备了相当的产品、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并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主产品不锈钢丝绳被国家科技部、经贸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欧美多个国家。村里抓住这个“母舰”,在做强兴龙的同时,围绕兴龙“母舰”已发展起50家生产不锈钢丝绳的企业。如今的董北,已形成以不锈钢制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三是董北村倡导人们“比富不妒富,先富帮后富”的创业之风。事实上,董北村做不锈钢产品生意的,大多数是亲帮亲、邻帮邻带出来的。四是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办起不锈钢材料批发市场和仓储公司、粮贸公司等15家服务公司,吸纳了村里大量的劳动力。仅不锈钢材料批发市场就吸纳劳动力200多人。全村12名残疾人,由村集体出面,都协调安排到相关企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人人幸福
“吃也不愁吃,穿也不愁穿,幸福生活数一流……”这是董北村农民艺术团演出中的片段。当然,人人有钱不一定人人幸福。为了保证人人幸福,董北村一是注重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人人幸福做经济支撑。如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只租不卖,一年集体的土地租金就有600万元。村里所办的公司全部实行股份制合作,村集体或参股或控股,村民每年都有分红。农户土地入股分红,红利分配年递增10%。二是为居住在董北的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努力使他们过上与城市市民一样的生活,进而促使居住、生活在董北的农民成为居村市民,并使居住、生活在董北村的农民成为市民化农民。三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了促进和谐,在董北村工作、生活的人一律享受平等待遇。董北村有2 000多名村民常年在家,外来的务工者有3 000多人,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一个舒适宽松的打工环境,村里建起了公寓楼,村农贸市场放开经营,不收任何费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托入学和本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四是不断增加福利项目。如对失地农民每人每年发给800元的补偿;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奖励3 000至1万元;全村17岁以上村民由农保逐步转向社保;对60、65、75岁的老人每年分别补助1 800元、2 400元、3 000元,并逐年增加600元;对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村民,由村集体给予补足。在董北村,“幼有托,小有教,中有保,老有靠,残有助,困有帮”。
董北村的经验证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是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最核心的途径。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随着“村居合一”,社区居民阶层的复杂化以及需求的多元化,服务在农村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功能,才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2]293-293创新村级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需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工夫。[3]128-133
(一)创业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以解决农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在董北村,村民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解决创业中的难题,由此决定了董北村村委会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如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村里成立了兴化市第一家小贷公司,与兴化农合行合作成立全省首家“2+1”“金纽带”信用互助协会,196家小企业组成信用大联盟,有效突破了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障碍。首批196名会员企业被授信1.6亿元,带动全村一年新增产值4亿元,利税超6 000万元。再如,金融危机后,绝大多数企业逐步回暖,但同时也出现了和沿海城市一样的用工荒,许多企业因用工不足而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少数企业因此而无法开工,甚至有部分企业老板产生了迁厂的想法。面对企业老板用工急切的心情,该村建起了“江苏一流、苏中苏北第一”的村级人力资源市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创业就业服务公司,及时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二)生活服务
社区服务既要看到村民的工作,还要看到村民的家庭生活。只有着眼于每一个家庭,关注到每一户中的每一个成员,把关心和服务做到“家”,才能把社会治理工作做到位。为此,农村基层组织要注重把自己的工作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绝不能对群众生活不闻不问,冷漠无情。首先是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使居住在“村居并一”这类社区的村民生活向市民化发展,让他们“享有城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4]276董北村注重社区生活服务,努力提高社区生活服务能力。他们的干部善于做社区村民生活的服务员,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做好生活服务。一方面加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比如,投资1亿元建设董北村农民商业中心;投资1 200万元重建村小学,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房、电脑室等一流的硬件设施,成为全省第一家村级实验学校,让董北人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集保健医疗、康复疗养、养老敬老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农民疗养院等。另一方面增加服务项目。如组建礼仪服务公司,为村民免费提供婚丧嫁娶礼仪服务,既节省开支,又时尚隆重;村里每年为村民免费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成立农村居家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
(三)环境服务
搞好农村社区环境建设,有利于村民以愉快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董北村以打造“泰州生态环境第一村”为目标,着力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现在的董北村,远看像园林,近看像花园,生活在乐园。其基本做法首先是优化村庄规划。早在1999年,董北村就请专家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康居村的要求建设新家园,老村庄100%拆迁,村民逐步住进别墅或公寓楼。村里累计投入5 600多万元建设路桥、供排水、绿化亮化、保洁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20座桥梁及20公里三横三纵进村、环村硬质化公路。水、电、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已建成居民别墅近500幢。其次是绿化美化。全村共栽种各类苗木3.68万株,绿化面积992亩,绿化覆盖率达24%,并做好村庄绿化修理补栽,将绿化率维持在35%以上。同时该村在全村河道上分批栽种水上绿色浮动植物,形成水上漂浮绿化观光带。再次控污保洁。严格监管企业排污,坚决杜绝污染型企业,并建有中日合作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洁方面,全村划为8个保洁区,建立28人的专业保洁队伍,做到当日垃圾当日清。各户门前实行“五包”,即包场地清扫、包垃圾入箱、包无污水溢流、包无乱堆乱放、包无乱搭乱挂。新建公厕18个,固定垃圾箱70座,营造了一个天蓝、水清、村美的人居环境。
社区治理不管使用什么治理模式,对社区成员进行精神引导都是不可忽视的治理方法。[5]29-34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并不是放任式的村民自我管理。社区治理不管是什么样的体制都需要依靠社区成员与治理组织来共同承担。“组织就是为实现某方面的特定目标、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排列组合起来并开展活动的群体。”[6]47没有组织,社区会变成一盘散沙。董北村的社区治理就是依靠村组织的强大精神引领力量。
(一)榜样引领
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效率,需要发挥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基层组织干部的榜样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带头作用,努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根据董北村的经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首先村干部要做民生民本的“勤务员”,真心待民、想民,为民、福民。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只要不出差,天天在村里上班,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他把全村当成一个大家庭来建设,在全村形成“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真正做到“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帮助群众赚”,实现共同致富。董北村党委一班人坚持“为官不偷懒,有权不滥用,见钱不眼开”,愿意为百姓“打工”,愿意当平安社区的“110”。张文德概括了董北村干部的“六种精神”:即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争先、敢于率先的不断进取精神,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韧性战斗精神,勇于自省、突破自我的改革创新精神,为民服务、让民监督的民主服务精神,亲和包容、和谐共富的文明共建精神。正是这“六种精神”,在董北村产生了强大的引领力量。同时,董北村还注重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如推行“党员堡垒户”制度,由村民在所有党员内选举出8位与群众贴近、热心公益、能力较强的“党员堡垒户”,通过他们掌握群众想法及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堡垒户,大事不出村,棘手难缠问题不出镇”,在干部、党员和群众中搭起了一座“连心桥”,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再如,在全村132名党员中推行“定岗责任制”,设立了宣传、村庄建设、文体、经商、治调、其他6个岗位,拓宽了为民服务的渠道。
(二)文化引领
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村干部当好先进文化的“宣传员”。现在董北村的老板们大多是“发”起来的农民,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文明意识、节俭意识不强等问题,在某些老板身上甚至还存在如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传统陋习。为了让“口袋”富了的农民们,“脑袋”也富起来,董北村提出了唱响一首村歌、出一份《董北简报》、编一部到户的村史、建一个农民艺术团、建一支不锈钢乐队、建一支体育健身队伍、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建一支社会教育队伍、建一个万米健身跑道、建一个儿童娱乐中心等“十个一”建设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全面提升村级文化品位。这些年来,村里累计投资400万元,先后建设了23亩的农民广场,融办公议事、图书室、农民俱乐部于一体的村部,集演艺、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农民培训大厅。从董北村的实践来看,文化引领对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如以往的老板太太们一到晚上就上了麻将桌,经常打到天亮,白天干活儿没精打采。同时太太们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争吵,麻将声、吵闹声不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将这些太太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艺术团”,太太们逐渐不玩麻将,玩“艺术”了,动不动争吵的习惯也少了。现在董北村的农民艺术团不仅有“太太团”,还有“教师团”“老爷子团”,大家用歌舞、说唱等形式述说董北、赞美董北、歌颂董北,每一位村民为自己是董北人而深感自豪。
(三)乡风引领
有学者研究指出,居民住所空间方位的转换和人口集聚体的形成,需要加快实现新型社区管理由传统的农村村落管理向城镇社区居民治理转变,而实现这一转换,关键要引导居民转变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7]108-115由于董北村已经就地城镇化,所以董北村已经是一个城镇社区,但其又确确实实是一个村庄,所以这种新型社区治理还要考虑农村特点。董北村的方法是两手抓,一手用新型的社区治理方法治理社区,一手用乡村文明之风引导村民提高素质。一方面他们坚持以促进村风文明和谐为目标,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如建设村民学校,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干群素质;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奋发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杜绝陋习,帮助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农民艺术团自编自演的节目则将道德礼仪、文明新风融入其中;开展道德评议,调解邻里矛盾,提倡移风易俗。另一方面,他们深入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如开展“评三户”“创十星”“评十佳好婆婆、好媳妇”活动,不断激发全社会“创先争优”的热情。在民风培育上,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活动,加强“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家、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人,户户争创文明户,全村争创文明村,个个都爱董北村”的良好社会风气。多年来,全村无计划外超生,无民事纠纷转刑事案件,无非正常死亡。如今董北村不仅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而且文明与和谐已成为董北人持续的、更高的追求。
[1]史柏年.社区治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璐.浅谈社区管理和服务[J].青年与社会,2013(12).
[3]李德虎.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3(1).
[4][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李增元、田玉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2(1).
[6]卢福营.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基层组织重构与创新——以改革以来的浙江省为例[J].社会科学.2010(2).
[7]刘建军,陈宏伟.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改进措施——以新郑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1).
C916.1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2.07
2014-09-16
张树俊,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泰州论坛》主编,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