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
豫商典范:康百万
滔滔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商人、商业和商文化。康百万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一个家族的称谓,也是一座庄园的名字,更是历史上豫商的代表。经历了400多年辉煌的康百万家族,到清代中期,康氏家族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慈禧太后亲封之为“康百万”,民间称之为“活财神”。
康百万家族,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秉承诚实、守信、勤俭、拼搏的原则,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处世态度,他们用四百多年的时间崛起了一个家族的王朝,演绎了一个中国商业文明的传奇故事,他们创造的辉煌业绩和留下的显赫名声早已超越了家族的局限,也成为儒商成功的典范。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取“金龟探水”之势,居高临下,独占鳌头。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头,据险垒寨墙,集农、官、商于一体,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占地16万余平方米,功能齐全,蔚为壮观。
这座庄园依山傍水,由19个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构成,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房屋,如今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部分,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其玲珑剔透的砖、木、石雕和饱受河洛文化、儒家思想的匾额楹联等等,承载了康百万家族兴盛12代400余年的厚重历史,彰显了“儒商”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开厚重的大宅门,走进幽暗的青石门洞,一个壁垒庄重、庭院深深的大庄园,打开了400多年尘封的记忆,矗立在我眼前。青砖灰瓦,依稀可辨当年巨贾豪宅之气度,雕梁画栋,更掩盖不住昔日的富丽堂皇。它见证了一个家族近二十代的兴衰荣辱,也记录下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康氏家族为什么能兴盛12代富裕400多年呢?今天就让本刊为您解读解密中国第一庄园康百万的财富传承。
河洛康家财富传承的十二个密码
一、皇族基因:“康朱联姻”
康惠的父辈们为明朝尽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朱元璋的三皇子)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女儿结婚,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后世的人才基础。
二、天时
清朝到了康熙皇帝时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开始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庄园栈房里有一块匾,上书康熙皇帝53年(1714年)颁布的圣谕:“朕视商民皆赤子,无论事之巨细,俱当代为熟筹。”
意思是:无论商人或农民,都是我的子民,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会仔细筹划,并且一视同仁去对待。这说明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商业,知道商业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繁荣经济方面更是占着主导地位。康熙皇帝在位61年,在他执政后期提出发展漕运,即从水上运输物资,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物资。因当时的陆路交通不便,运输物资比较困难,发展水运就恰逢其时。
三、地利
大运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北起是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82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发展漕运搞活全国各地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巩县地处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沿黄河往东是七朝古都开封,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居于中心地带,水上运输可以四通八达,这对康家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十二世康大勇不为世俗观念所束缚,打破了“仕不经商”的观念走向经商之路。在康熙皇帝提出发展漕运后,他审时度势,捷足先登,利用家门前洛河的便利条件,开始用船做运输工具,把粮食、棉花、布等运往开封、洛阳、西安,进而发展到山东、北京、杭州等地,再将山东的食盐、海产品以及南方的茶叶、丝绸等运回来。康大勇尽占天时、地利,抓住了发展漕运的天赐良机,建立了自己的水上运输船队,给康氏家族兴旺昌盛打下了牢固基础。
四、创新思想,善抓机遇
走进康家的商业大本营——栈房区,远至兰州、日本的栈房风貌图、陈列丰富的货样室、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辨银的银剪、9.99米长的算盘、设计精妙的金银库……历史的沧桑裹挟着智慧的光芒扑面而来。自始祖康守信在洛河边经营店铺、成家立室起,康氏子孙前赴后继,在这里大显身手。六世康绍敬读书致仕,把脉盐业商机,奠定康家基业;十二世康大勇伟略堪钦,打破仕不经商理念,大河行船,商及鲁南;十四世康应魁承前启后,扩大船队,扩建庄园,在险象环生的生意场上南征北战,积聚起万贯家业……虽然无法计算当年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这里流过,但庄园镂空的门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阶石栏杆,无处不显露着它曾经的繁华富有。
五、低调、不张扬
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向他们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
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大家族中,总会有杰出人物出现。在康家的几百年历史上,康应魁算得上是一个杰出人物,人称“老木”,而“木”在巩义的俗语里,是笨、不机灵的意思。其实老木一点也不木,他是标准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张扬,做事留余地。
康百万庄园内有道院门上写着“居贵敬”,另一道院门上写着“行贵简”。“居贵敬”与“行贵简”的大意是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这是康家,当然也是老木崇尚的作风。
清代也有类似今天贸易洽谈会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众商贾自设的展示柜叫“京货棚”。所谓京货,也不一定非是从京城来的货,这只是一种叫法。不过有一条,能进“京货棚”的东西,可都是高档货色。
话说有一天,老木康应魁在一家“京货棚”前驻足,问:“这布多少钱一尺?”那卖布的白了一眼老木,说:“这也是你买的东西?”老木不气不恼:“你说实价吧。”
原本该说实价的,但那卖布的想戏弄人,该是一尺一元却说成了一尺五毛。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逗老木。老木问:“你有多少现货吧?”“你买得起多少?”“有多少我要多少!大相公过来算账吧。”老木是老板,他每次参加贸易洽谈会自然要带上相公。在康家“企业集团”内,职务从上到下是这样称呼的: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栈房主管)和小相公(业务人员)。
那卖布的怎经得起当真要货,立马扑通一声跪翻在地,深愧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老木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推崇的就是不张扬的作风。老木的为人正如其家训中所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六、诗书传家,注重教育
康家重视“读书”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联上刻着“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康百万家族的良好家教传统,首先体现在尊师兴学上。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庄园里建有自己的私塾学校、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培养,按年龄段分开设私塾:设有儿童私塾,这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借助今天展出的图片,我们大致可以欣赏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儿童学习的场景;还设有青年学馆,这是康家的青年读书学习以诗会友的地方,他们肩负家族的厚望,在此刻苦攻读,以期实现科场扬名,光宗耀族。康百万家族的藏书楼冠名“经腴史华楼”,楼门外的一幅楹联耐人寻味。上联是“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下联是“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其意是勉励康家子弟,要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藏书楼既是康家重视教育的体现,也是崇尚河洛文化的见证,藏书楼内的一幅楹联是“诗过邙山传海外,文随洛水到天涯”。邙山和洛水已成为文化符号:世人常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在中原地区画八卦,创造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康百万家族藏书楼内的这幅楹联,就是希冀后代子孙们学问和才华出众,可以超越邙山,洛水,传遍五湖四海。
康家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他们家的私塾老师都聘请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大都有举人的地位。孙涵三、赵凤鸣、康欲远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先生。相传,孙涵三是一位著名的驮煤举人,学习苏秦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边驮煤为生,一边读书学习,最终考取举人,康家人欣赏他的志气,就请他到康家私塾教书。康裕远就是康店村人,贡生出身,是个饱经风霜,阅历较深的人,曾做过知县的幕僚,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怀扶弱济贫之志,曾是康应魁之子康道顺的塾师。偃师人赵凤鸣,身为举人,学识渊博,人品端正,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将毕生所学,尽传康氏子弟,康无逸及其子康鸿猷均受益于他。同时,从今天陈列于庄园里的教书先生居住房间的摆设,也可见出康家对先生的尊重,为他们提供的食宿、办公条件也相当优越。因此,他们才会倾心尽力地教育孩子,为康家培养出优秀人才,以保康百万家族的持续发展后继有人。
七、乐善好施
康家十四世康应魁卒于1850年,享年78岁。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在寒暄祝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老人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正是印证了康家留余匾上“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训导。
咸丰二年和咸丰十年,巩县境内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康应魁、康道顺父子二人,慷慨解囊,放粮赈灾,救助五百户灾民渡过难关。康家的乐善好施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斗”的故事。“尊严斗”是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叶氏井,康百万庄园原为叶氏所居,名叶氏胡同,井为叶氏先人所掘,泉水汩旺而甘洌。清乾隆甲午洛水暴涨,叶氏庄园被冲毁,遂移居他乡。康家为扩充家院,买下荒园,并出重金买井,叶氏卖园不卖井,从此在康家庄园中有一口叶氏井。叶氏子孙为保留祖宗的创业遗迹,不为钱财所动心,固然值得赞赏;康家历代主事者不仗势欺人,尊重叶家的产权和心愿,殊为难得。否则,以康家的财大势雄,一百多年间有哪个当家的起了吞井之心,不是很容易就可让叶家屈服吗?这种仁义之事,在古代就是佳话,在当代更是绝响。
八、母教为家族兴盛之本
在家教传统中,母亲的言行和才智对于后代的影响,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人的儿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更是激发自我实现趋向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兴趣、发掘潜能、建立自信的最好时机。而在这一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影响的人,无疑是母亲。孩子在享受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受到母亲言行的影响。不难想象,在那些秉承康家家教传统而又明达、智慧的康家媳妇的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辜负家族厚望。康家的历代“媳妇们”,大多都很有才,恪守妇道,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十一世康惠娶李妃识文断字的女儿为妻,其三个儿子个个成才无疑更得益于母亲:长子大勇“例授登仕佐郎”,次子大椿由“太学生赠文林郎”,小儿子大鉴也是“太学生”。至今矗立在康百万庄园里,用以表彰十五世康道兴之妻王氏的节孝牌坊,就记载着她孝敬公婆,倾心教育过继儿子康无晏的女性美德,也见证着康家历代媳妇的良好家教传统。
因为资料的局限,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康家世代教授孩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但从前文所举出的部分留存庄园里的楹联匾额和门楣雕刻,也可见出其家教内容明确体现的育人目的;而从别具匠心的育人环境的创建,儿童居里尚存的书桌和琴台并存的设施,也可窥其家教方法之一斑,都能给人以启示。
九、勤俭持家
康家人历代虽然富裕,但深知创业的不容易,懂得如何正确的运用财富,更懂得如何珍惜财富。从庄园的很多楹联中,我们看到了康家的勤俭持家。“行道有福克勤有继,居安思维在约思纯。”——意为:依道而行才能有福,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有发展;安定时要有忧患意识,在困难时刻要瞻望未来,想到美好前景。“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意为:有志于为祖先增光添彩,只有多读书,善教子;想要为后代子孙带来福分就要勤俭持家。“克勤克俭思其艰难以图其易,是彝是训言有物而行有恒。”——意为:日常生活中既要节约又要勤劳,做任何事情先想实施的艰难与克服的办法后努力去做才能做好,日常行为要规范不说空话多干实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十、忠义精神
康家能够连续富裕12代,忠义精神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康家人讲诚信、讲情义,康家所雇人员全部终身制。康家人更注重仁义,回报国家与一方百姓。在采访康百万庄园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忠义诚信、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勤勉奋进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感知到了康氏家族亦儒亦商的风采气韵。
十一、留余智慧
“留余”两个字可以说是康家致富和保富的精神内涵,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穷奢极欲,登峰造极,占尽风光、不让寸分,殊不知物极必反,树大招风,越是站得高越是跌得重,而处处留余才能宠辱不惊,成不招人嫉恨,败也能留有空间。
十二、淳厚的家族文化
从康家的楹联中,处处体现着康家淳厚的家族文化,训示子弟的,如“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耜耕三省当思创业维艰”;倡导读书的,“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弘扬道德正义的,“见义则为锄其德色,当仁不让养此心苗”“一念不邪方寸地中惟中德,万缘归正九重天上自生春”;主张诚信经营、义利并举的“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则生财”;强调修身养性的“做数件可流传之事硝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说古今”“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等待,这其中包含了康家人所秉持的善、义、勤、俭、孝、敬畏、中庸的独特家文化。
站在庭院当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当年康氏富足与闲适的生活,飞檐翘角、青瓦高墙,高高在上的主宅,精致优美的阁楼,院中蔓延的三百年葡萄藤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阳光穿透绿叶,点点的散落在地面上,一时间让人恍惚,仿佛回到了当年……
康百万庄园,它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家族沧桑历史的见证,而康百万庄园的文化更是绵延至今,时至今日,依然能指导着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