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具有深厚群众研究与实践基础的目标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崛起令我们对目标教学再度寄予厚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本土化”之路,落实新型“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深化“高效”意识,推动“生态课堂”建设,作“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发现者和缔造者”是新目标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目标教学;梳理;思考;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6-0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大面积普及义务教育新阶段,但受到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也渐突显出来,随之而来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令人欣慰的是,目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效益和过程效益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新的教学文化开始形成,课堂教学有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而且有章可循、行之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学习魅力初步彰显、巩固率持续提高。
然而,启动于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令不少教育者对“目标教学”产生了疑惑:目标教学和新理念冲突吗?目标教学还有前途吗?目标教学的出路何在?所幸的是,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对目标教学的成功实验充分印证了:目标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先驱和实践。
10年后,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给具有深厚群众研究与实践基础的目标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但目标教学优势到底何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寻求创新?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唤起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目标教学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思考,共同探讨目标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一、目标教学对我国教育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目标教学的贡献
有目共睹,受目标教学理念的熏陶和引领,25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由“教学内容”转向“学生变化”。布卢姆认为,学生产生行为的变化远比学习哪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这些变化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形成、积极情感的激活。以教材为主要呈现形式的知识无非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而已,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清晰可测的教学目标,因为,目标教学远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提出并践行了“目标中心”。
2.规范了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出发点始于何处、学习过程怎样、采用哪些学习手段、学习效果评价都可以在明确具体的目标中寻求依据,目标是主线。无论经验丰富的还是刚刚上岗的教师,只要沿着目标教学的轨道,注重目标的导向作用,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讲,目标教学做足了“预设”。
3.强调了激励和反馈。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行为,学生接受知识绝不是夸美纽斯所想象如同发射、接收阳光那样的简单过程。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使得教和学的过程更加复杂。但从本源上看,教育是一种基于人、通过人而又为了人的活动。黑格尔的“人为了成人而活着”和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教学指明了方向,适时适度地表扬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才能保障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4.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强化目标的导向作用,紧紧围绕达标、补标展开教学,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多个地区多所学校长期不懈地进行目标教学实验的经验与成果。
(二)目标教学的局限性
不容置疑,尽管目标教学能够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它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缺憾:
1.过度地强调了外部控制,或者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教学之所以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做深、做细、做实了“教师主导”,制定学习目标、策划学习前测、组织学习效果评价、课后实施问题补救,冲锋陷阵的当属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尽显无遗,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形中被忽视了。
2.忽略了“人”的因素。尽管提出了“情感目标”,但纵观目标教学课堂,不仅目标中难于找到与情感有关联的词句,而且教学中同样不易捕捉到培育积极情感的镜头。
3.教学针对性不强。目标教学要求95%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不达标绝不进行新环节教学。初衷固然良好,但问题在于不同学生的素质、背景都有所差异,目标怎么好做到面向全体?那些提前达标的优秀学生在空余时间做什么?
4.模式显僵化。某些目标教学课堂的进行轻松如探囊取物,原因何在?目标教学的标志过于鲜明了。倘若换个角度思考,对于不同的学科与课型、对于经验阅历迥异的新老教师、对于个性鲜明的不同的学生,怎好齐刷刷采用“大的、普遍适用的、一统的”标准和思路?
优势和局限并存,无论扬长避短还是“催生裂变”,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目标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目标教学发展与完善所不可或缺的。
二、“洋思经验、杜郎口效应”的启示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改革的标尺。全国各地学校纷纷汲取他们的先进经验,考察、学习、仿效,致使曾一度门庭冷落的目标教学重新找回前进的信心和动力。这两所学校的的确确是以目标教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成功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洋思中学倡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合作、展示”的旋律,揭开似乎联系不大的表象,“真正把学生推向学习的第一线”成为学校的宣言和行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学习观、价值观指引下,他们着眼于承认学生的能力差异,既相信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储备和能力基础,又不否认学生之间的生活背景、智力类型的差异,前者意味着学习的主动权属于学生,后者则预示着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展示提升”。这成为了“新目标教学”的靓点。
(二)让教师成为学习的“幕后指挥”
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并不矛盾,相反,学生主体的深化恰恰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领者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结果。要做到力促学生身体和头脑健康成长,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品质是关键,其中,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智力优势是重点。诺大的教室里很难再觅得教师主宰全局、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获取知识的过程似乎完全由学生搞定,但教师的紧密配合、潜移默化的“导”,始终调控着学生学习的节奏、评价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让高效成为教学的“最强音”
一堂课仅仅45分钟,一天仅仅有7、8节课,一个学期也仅仅有120来天,单纯依靠挤占时间战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必将“黔驴技穷、山绝水尽”,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已迫在眉睫。“所有学生要在课堂上达到教学规定的目标、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习的质和量都落到实处,“去形式化”凸显了教学的实效。
(四)发挥了目标教学“魅力”和“发展空间”
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目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不是“陷在局限性的阴影里自顾不暇”,而是挖掘、发扬它的优势或从某一角度拓展它的研究、实践成果。杜郎口、洋思紧紧抓住了“目标意识、反馈、质量检测”并辅之义以“合作、展示”,目标教学因而绽放出了异彩。由此,我们深信在目标教学的征程上还可大有作为。
目标教学的优势让我们雄心勃勃,而劣势促使我们俯首沉思,实验学校的东山再起、重新焕发生机,目标教学的发展到底该从哪里去突破呢?
三、新时期目标教学的突破
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曾经把中国近现代的课堂教学分为四类:学导式、目标教学、情景式、创造性教学,目标教学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改革之一。我们不妨把目标教学的发展细分成两个阶段:自1986年布卢姆教授来华讲学拉开我国目标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幕,至2007年目标教学20年成果展示为传统目标教学阶段;自2007年玉溪会议至今天,目标教学融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经验,因而魅力剧增则为新目标教学阶段。
新课程改革昭示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山穷水尽和“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的继往开来,处在教育改革的转折时期,我们该如何在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之时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呢?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本土化的目标教学”之路
刘良华讲授在广西柳州召开的目标教学年会上一语中的:“任何追求质量的教育都可以皈依为目标教学的范畴”,目标教学在新时期的实验研究因此蓬勃展开。上海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以“一页纸教学法”为载体、以“全面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核心,从宏观到中观直至微观创新和建构了六个操作载体,创造性地把教师和学生融为学习的共同体;山东德州市敢于面对农村学校实际特点,高举“目标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最优化教育思想”,形成了以“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为特征的“当堂达标教学”;江苏南通市新桥中学则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立足“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实现了“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河北霸州四中巧妙地将“师教”转换成了“生学”、将单元整体输入输出进行自我评价范式管理,凸显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促进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良性形成......,不胜枚举。鲁迅讲究“拿来主义”,并非原封不动不加思索的照搬,而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吸收和利用,目标教学也应如此,只有植根于我国的教学传统、实际现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才能够有强大生命力、有源源活力、有长足发展。
(二)落实新型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体现新目标教学的人文情怀
课程改革把“不同学生实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作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使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倡的“上学好、好上学、上好学”得以彰显。由此观之,学生才是衡量教学改革彻底与否、高效与否的唯一标尺。
“怎样学才能高效”无疑是古今中外教学改革的强烈诉求。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亲身操作、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目标教学提倡“学生会学”,两个主张如出一辙。首先,亲历的经验、知识、现实能够为学生轻松地接受,其次,动手实践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新知介入之前学生凭借自身理解已经掌握则无需合作交流,借助合作交流即可解决的疑难点大可不必进行“观察实验、猜测类比”,因此,自学当是学生学习最核心的内涵,教师、同学则是学习征程中互助合作的旅伴。
新目标教学和课程改革都注重评价,及时评价、延时评价、多元评价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但我们一定要明确,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轨迹中闪光点、困顿处及失误所在,使教师根据这些动态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的行为,使学生学得轻松,少走弯路,高效发展。
再如,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令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畏惧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激活学习动机。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倘若违背了这一“人文”层面的初衷,目标教学也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
(三)深化“高效”意识,推动“生态课堂”建设
无论是“一页纸导学”、“当堂达标”还是“阳光评价课堂”、“分类教学周期发展”或是“杜郎口经验、洋思模式”,都旗帜鲜明地把“高效、生态”放在了首位。高效,即“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不图“时间战术、题海战术、名利文章”;生态,即归还学生的“自主权、话语权、活动权、选择权”。
无论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还是自主权、话语权、活动权、选择权的回归,都突显了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四)致力作“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发现者和缔造者”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相互促进、支撑、发展。学习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内容、形式、环境无一例外。正因如此,冲破客观条件的制约,师生一起走进社区接触社会现实就显得势在必行了。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课程观念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得到挥发和升华。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服务角色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新颖、有思考价值的资源,学生的主体角色就是消化、吸收、创新身边的资源。将研究、实践的关注点由“教什么”转变为“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新目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思考支点。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新时期新目标教学的内涵。
四、新目标教学的含义
新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个性化实践,它既可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操作范式。目标导向、反馈评价、情感激励依然是新目标教学的三大特征。但是,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朱慕菊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开始在教学领域理解、接受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以敏锐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实践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勇敢地、积极地去改革、尝试、创新。各科标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并站在新的学习科学理论的高度上对教学提出了有价值的指导。
课程资源、师生互动、单元达标、课内与课外达标、群体与个体教学、辅导等共同构成了新目标教学课堂中影响师生提升生命质量的因子。同时,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上升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相适应的课程是新目标教学今后研究与实践的的价值取向。
百家争鸣、灵活优化代表了新目标教学的发展方向,“服务全体学生发展”成为了新目标教学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