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寄语 百年之声

2015-04-29 00:00:00天风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他讴歌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站在当年的时代高度提出了著名的“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从而吹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毛泽东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十年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以其深邃和清醒的思想和文笔,指出:“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他瞩望并鼓励那些要前进的青年“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1925年5月,杂文《导师》)这热情的鼓励,在当时广大的有为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日益深入,随着全民抗日战争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进步青年中,声威日大,影响日著。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发出了宏大的号召:“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这是一支几万万人的军队啊!有了这支大军,才能攻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才能攻破敌人的最后堡垒。”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地确立和长足的发展。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满足不同工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015年7月,习近平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贺信,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发出号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回顾百年,风云激荡。面向未来,道路宽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秉承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当代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要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改革获得新的发展。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