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青春力量,致敬红色经典

2015-04-29 00:00:00江南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9期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希望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1.《庐山之雪》

1933年春节,工农剧社演出了由红军指战员集体创作的四幕话剧《庐山之雪》,这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戏剧。其大意是,蒋介石坐镇庐山,指挥剿共。红军众志成城,组织反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此剧由罗瑞卿任导演,由于当时苏区没有专业演员,罗瑞卿提议“兵演兵,将演将”,于是,将军司令齐上阵,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此剧演出后不久,瑞金成立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由瞿秋白任校长,红色戏剧的创作也由此走上了正规化艺术化的道路。

2.《白毛女》

1945年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它以群众新秧歌运动和民间舞蹈为基础,讲述了穷佃户杨白劳因欠下地主的债,被逼身亡,其女喜儿又被抢去为奴。地主将喜儿奸污后又试图卖掉,逼得她逃入深山。因吃不到盐,见不到阳光喜儿的头发变白,成了“白毛女”。共产党解放了喜儿的家乡,才使其重见天日,过上正常的生活。该剧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1945年在延安公演,连续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1947年为了迎接石家庄的解放,重排了《白毛女》,由郭兰英演喜儿,前民演杨白劳,这次重排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一举奠定了郭兰英的历史地位。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将《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并被选为“八个样板戏”之一,从此《白毛女》演遍大江南北,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

3.《龙须沟》

1950年,老舍带着腿疾,亲自前往龙须沟街区调查采访,之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三幕话剧《龙须沟》。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故事。1951年《龙须沟》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北京连续演出73场之多,老舍本人也因此剧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这部倾心歌颂新中国的代表作,在当时人们对新旧社会巨大的反差的还有着切身感受的情况下,获得成功是必然的。这部话剧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心声:我热爱北京,看见北京人与北京城在解放后的进步与发展,我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颂。

4.《江姐》

该剧取材于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其中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与超凡升华的儿女情怀相交融,脍炙人口的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更是浸染了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江姐》与同一题材的小说《红岩》、电影故事片《烈火中永生》以及当时许许多多充满理想主义豪情的“红色经典”一样,曾经鼓舞着热血青年为理想而献身。

《江姐》旋律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江姐的扮演者也历经数代,从最初的万馥香、蒋祖缋、郑惠荣,及稍后的任贵珍,到第二代江姐赵冬兰,无不因此剧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5.《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该剧共7场,加序幕和过场共9场,是中国当时前所未有的大型舞剧。这个舞剧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常青指路》中的双、三人舞和性格舞《五寸钢刀》都是非常经典的舞蹈,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

《红色娘子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多次在国外演出获得好评,国外一些著名芭蕾舞团也曾经演出过此剧,这在中国的红色戏剧中是不多见的。

6.《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地下交通员》,之后再由著名作家汪曾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本驻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为样板戏的是交响乐《沙家浜》而非京剧《沙家浜》,虽然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7.《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战斗英雄杨子荣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1946年冬天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进山剿匪的一段故事,剧中所涉及的人物如杨子荣、座山雕等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文革初被定为“八个样板戏”之一,风靡大江南北。

《智取威虎山》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1970年我国开始正式发行编号邮票,而第一套编号邮票正是编号为1~6的《智取威虎山》,该邮票印刷精美,全套共六枚,发行价为4角8分,由于其第一套编号邮票的特殊地位,如今已成为邮票中难得的精品,这在中国戏剧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