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少男少女遭遇师生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特点,我深知遭遇师生恋的少男少女确非绝无仅有。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批评责难,不是棍棒高扬,而是给他们指一条走过师生恋的最佳路径。
急流勇退:小A的故事
中考失利后,带着失望的灰色心理,我无精打采地开始了新学校的生活。我们的新班主任,是一个还有几分稚气的二十几岁“大孩子”,这令我更加失望。可有一天,我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他一行醒目的大字:“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恒,振作起来,成功属于你!”那时,这样的理解、关心和鼓舞,正是我需要!父母没有给我,他给了我。
我重新振作了起来,恢复了自信,成绩也在持续上升。不久,我被选为班长,经常与他接触,渐渐发现他是个好老师,对人真诚,对同学坦诚。
课上,我开始捕捉那双眼睛;课下,我寻觅那匆匆远去的背影;课外活动,我一个人站在窗口凝望着在操场上与男生打球的他出神……这就是爱?
忽然这几个字在我脑子里闪现。于是,我开始逃避,然而却时常心不由己。
一次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他闻讯从楼上跑下来,背起我向医院跑去。我迷迷糊糊趴在他背上,好想好想让这街道变长,好想好想就这样走下去……
然而,有一天,一位好美的女孩儿来找他,那是他快结婚的女朋友。我偷偷流泪,又默默地擦去泪痕。我莫非是个坏女孩。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点评:小A不是坏女孩,小A的真情可以理解,无可指责。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喜欢老师,这是学生应有的感情。但是,在中学的校园里,常常有些同学对老师的感情超出一般的师生感情,出现了一种叫做“恋师情结”的感情。什么叫“恋师情结”?为什么有些同学会出现恋师情结?
总体来说,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特点所致。国内外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在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经历程中,不少青少年要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有人称之为“英雄崇拜”,有人称之为“牛犊恋”。在这个阶段,往往表现为从对方所不注意的远处,着迷地倾倒于所向往对象的一举一动,并将对象偶像化,对其体验到强烈的精神依恋。“英雄崇拜”、“牛犊恋”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特点。而成为迷恋对象的人,往往是周围年长的异性,因其或是容貌,或是才识,或是能力,或是人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时便引发了青少年产生独占性的爱情需求。如果这种感情是发生在学生身上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就是我们说的“恋师情结”。小A同学体验的正是这种感情。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感情无可非议。
具体说来,导致恋师情结的诱因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从教师方面看,在学生接触最多的年长者中,除家庭成员外,便是教师。一般说来,教师在德、才、识诸方面发展又较好,足以为学生所效法。因此,教师极容易成为正处于思春期学生的爱恋对象。从学生方面看,心理上出现恋师情结的同学,往往性格上有较重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由于千百年来传统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在女性身上至今还留存着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在女生身上更容易产生向往年长于自己的男老师的恋师情结。再有,有的是由于某些情感的需要匮乏,比如有些女生缺少父兄之爱,有些男生缺少母爱,就会通过恋师情结获得替代性的补偿。
但是,由于师生间事实上存在的诸如年龄、阅历、经验、角色等差异,因此“牛犊恋”中往往有那么多寻求父兄之爱的成分,这种恋情往往是单向的,“牛犊恋”多不能发展为通常的恋爱关系。怎么办?接着看小A的故事——后来,我明白,他的爱是分给每一个学生的。再后来,我转学了,又重新开始走自己的路,忘掉了那段往事。
当断则断:小B的故事
我是一名高中文科班女生,可我英语太差,讨厌英语课,也就躲着他——我们年轻的英语老师。然而,新学期开学之初,他竟把我调到英语兴趣小组。
谁知,从那时起,他主动帮我补习。我发音不准,他给我借来磁带辅导;我用英语表达困难,他放弃休息帮我练习……他为我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真情。我进步了——英语成绩飞速提高,一下子跃到班级前列。高兴之余,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无限崇敬与感激。渐渐地,他的形象占据了我的心。我觉得他就是真、善、美的化身。于是,我们一起谈理想,谈人生。
一次,他邀我看电影。回来临分手时,他送我一份贺卡,要我回家再看。回到家里,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贺卡,当看到信上“我等的正是你”几个字时,我惊诧了。天哪!我一直把他视为“忘年交”的呀!我茫然了。难道是我错了?我该如何是好?
心理咨询师点评:涉世末深的女孩,小B碰到发自老师的爱之箭,这不是她的错。当然,也不必去贬损老师。一般说,未婚未恋的青年教师真诚地负责任地爱一个异性学生,从法律上,无可指责,从道义上讲,也无可非议。即使是老师把学生那份友情,那种崇拜,误解为爱情,也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对老师仅仅是友情,仅仅是崇拜,那么对老师的求爱,你该怎么办?请接着听小B的故事——
经过几天的心神不宁之后,决定要去向他解释。我在办公室找到他,正好他一个人。我鼓足勇气告诉她:“我想您是误会了,真对不起!”说完,我一昂头,快步跑了出来,抬头望蓝天,好开阔!
心理咨询师点评:举止如此果敢,态度如此明朗,小B是了不起的女孩!中国有句老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你不想接受老师的求爱吗?办法只有一个:当断则断,明确拒绝,毫不拖泥带水。作为一名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是一种天职,不必怕伤了他的心。一般说,只要你明白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亮明自己的态度,知书达礼的老师会理解你的。如果他不理解,仍然纠缠甚至打击报复,那他根本就不配人民教师的称号,他的求爱更是一文不值,你拒绝他更是拒绝对了。而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只能使双方陷入更大的痛苦。
留下记忆:小C的故事
我是一个爱上了老师的男孩。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去世了。自从高一,她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到了高二她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她刚刚大学毕业,成熟美丽,比我大几岁,她很爱笑,笑起来好看极了。我平时喜欢在日记里写些自己的心事,她就经常给我写评语,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抬头看远方,胜利属于你……到放假的时候,我就把那些评语剪下来珍藏。
有一次春游,我还和她照了一张合影。就这样,我就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暗恋上了她。现在我高三了,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但我发现她对我越来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脑子一片空白!在这岔路口,我不知该继续追寻,还是该放弃?
心理咨询师点评:小C是个纯情的男孩,对老师的感情是纯美的,是可以理解的。小C对老师的暗恋自然也有“牛犊恋”倾向。但如前所说,由于传统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牛犊恋”更多是发生在少女身上。如果这种感情发生在男孩身上,往往除了牛犊恋之外,还有“恋母情结”的作用。
恋母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性要求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儿子会对母亲发生爱恋,爱母嫌父,叫作恋母情结。一般恋母情结随着个体的成长会逐渐化解,但在特殊生活环境下,小C的恋母情结压抑到潜意识中,转化到了女教师身上。此外,也可以看出小C的“心理母亲情结”。谁都有渴望抚慰的需要。谁是满足自己抚慰需要的最合适的人呢?当然是母亲。于是,我们形成了对母亲的依恋。但是,母亲不能伴随我们终生。所以,我们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一个“心理母亲情结”,把和母亲形象相仿的起到了母亲作用的人,当成心理上的母亲。这个人可能是任何一个人。但在性别角色的分工中,女性本身就具有母性的特征。因此女性就容易成为别人心理上的母亲。小C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女老师当成了“心理母亲”。
女教师的冷淡让小C开始面对感情的岔路口,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爱护。小C是该继续追寻,还是该放弃?请看小C的选择——
我真庆幸自己一直没有表白对老师的感情,这让我免去了许多的尴尬和难堪。老师的冷淡让我的火热的心开始了冷静的思考。
现在,我已明白:老师的微笑,老师的评语,老师的合影,这只是通常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爱,这样的爱是分给大家的。
还说什么追寻,还说什么放弃,我最好的选择是悄悄地留下一段心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