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杀占据第三位。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在这个特殊日子来临之际,我们该如何挽救年轻的生命呢?对于这个全球性问题,欧美发达国家有一整套体系来预防和干预,从全国性的防御机构到社会机构,再到学校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还有社区志愿者的行动。那么在此我们想知道,为何有那么多处在青春年华里的青少年们,会放弃美好的生命走上自杀这一条绝路的呢?对此,国外又是如何来处理的呢?
成因分析:
从青少年个体来说,自杀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也是不良人格特质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面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自杀的念头产生。
从学校生活的压力来说,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的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学生感到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
从家庭教育失当来说,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亲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极有可能因此而走上绝路。
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来说,时下各种传媒、影视作品里都有关于打杀的镜头,关于死亡的描写也非常多,甚至许多影视作品竟然把死亡当成解脱来宣传,影响了青少年对死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互相厮杀的游戏,而且游戏里经常出现一些打不死的英雄。这种“英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有了“死就是游戏”的想法,不良环境成了孩子自杀的教唆犯。
预防机制:
为了预防青少年自杀,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除了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外,也经常开展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
据首都师范大学张鸿燕老师的文章,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了死亡教育课程后,认为自己对死亡和死亡相关事件的恐惧较学习这门课程前有所减少。有些州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后,自杀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美国:心理咨询老师经常和问题学生保持接触
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经常会和问题学生保持接触,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教他们用正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心理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分析心理情绪,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将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处理学生打架问题,心理辅导员一般先让学生双方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接着进行心理分析:“为什么动手?”“我太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他骂人。”“这我理解。”
此外,美国中小学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作为辅助。正式的教育课程有助于向儿童传授系统的、连贯的、完整的有关死亡的各方面知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死亡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死亡的知识,领会死亡教育的精髓,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死亡,内化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中小学将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健康教育、社会研究、文学等课程中。
英国:学校非常重视挫折教育
英国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挫折教育,比如说在一些顶级的中学,他们就会故意推出一些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试题,这种试题的挑战性是远远高于中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学校之所以出这样的题是希望学生们从小能够摆脱完美主义的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另外,在英国,面对这样的挫折教育还有类似国内的方法,比如中学会推出失败周,会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和他们一起来分享、了解失败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失败教训当中获得成功的。
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英国家长也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挂在嘴边。
澳大利亚:用新媒体方式帮助青少年
现在的青少年经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中。社交媒体咨询是治疗心理健康的前沿方式。澳大利亚就有这样一个项目——儿童热线服务电话(Kids Helpline),网址(http://www.kidshelponline.com.au/),利用Google+平台应用进行个人、团体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焦虑等问题。“每三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拥有社交媒体的账户,而每五个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精神健康问题。”
Kids Helpline(儿童热线服务电话)通过两种方式为5~25岁的年轻人服务:
1.一对一聊天:24小时免费的一对一私人在线电话,100名来自全澳的咨询人员将一周工作7天,为有需要的人士服务。拨通咨询电话1800551800之后,将听到介绍kids helpline工作原理的录音,之后会与咨询人员接通电话(人多时可能需要等待)。寻求咨询者可以匿名,可以要求咨询人员的性别,或指定一个具体的咨询人员。咨询人员将会倾听,并引导寻求咨询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电邮和网络连线方式寻求帮助。
2.团体聊天———buddyhelp(同伴互助)项目:由kids helpline和悉尼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Andrew Cam pbell博士)共同运营。这个项目通过google+在线聊天的方式,让一群面临相似情感问题的同龄人(使用化名)与取得专业资格的咨询人士一起沟通。讨论的话题可以围绕年轻人正在遭遇的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这个项目将运营一段时间,关闭之前会提前一个月告知参与项目者。
日本:编写漫画教科书
为预防年轻人自杀,日本精神医学专家小组编写了一套漫画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们较为苦恼时的身心变化,并将向学校免费派发。编写这套教材的专业小组由精神医学专家及中学校长组成,小组在编写时,参考东京市中学的调查问卷结果,将主人公设定为一名因在校成绩及与同学交往问题而烦恼的少年。
书中介绍,当烦恼和压力越来越大时,人们会坐立不安,身体无力,这时,如果你注意到同学的异常表现时应该陪着他们,并向其传达表示关心的信号。对此,教材编写小组成员之一、精神医学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笠井清登教授表示:“我觉得虽然一直都在提‘预防自杀’,但是很多老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希望学校能够用好这套教材。”
此外,学校不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各级在校学生的必修课,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而且社会上也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筛查”,开通生命热线电话,开辟青少年心理疏通渠道,并且限制有关自杀的媒介传播,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