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别人的口水里

2015-04-29 00:00:00罗日荣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8期

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么一段话:“人生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神和口水里。不是所有的言论都需要别人理解,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别人支持。每一个人,都不能十全十美,都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欢。所以,在收获支持的时候感激,在遭遇谩骂、嘲讽、冷眼时笑笑。淡然处之,开心做自己就好。”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然,人真的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吗?恐怕未必,古往今来,估计没有几个人可以逃脱别人的口水。

东汉时期,汉桓帝刘志带着群臣游上林苑,眼前美景让皇帝感觉非常高兴,一时兴致勃勃,突然他问身边的臣子爰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或许此时的刘志也在内心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皇帝。见皇帝高兴,爰延说话也比较直接,他说:“在汉朝帝王里,您只属中等。”皇帝这么一听,有点不高兴了,心想自己雄才大略,虽比不上高祖刘邦,但和汉文帝刘恒等人还是可以比一比的嘛。于是桓帝又问:“怎么讲?”爰延也是个不喜欢拍马屁的人,实话实说:“尚书令陈蕃主持政务,国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们干预朝纲,国家就发生混乱。因此,人们知道陛下既可以让大臣行仁政,也可以让其做恶事。这就是中主的意思。”或许是听到了大实话,汉桓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嘉奖爰延:“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

昏庸的汉桓帝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所谓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在乎别人评价他。据史料记载,在贞观四年,李世民下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如此劳民伤财,给事中张玄素上书,以隋亡的教训加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看了奏折之后非常生气,问张玄素:“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么跟桀、纣相比如何?张玄素丝毫不惧,从容答道:“如果乾元殿最终建了起来,那么您就和他们一个样。”唐太宗李世民听了之后大加赞赏,他对宰相房玄龄说:“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唯唯,恭敬的应答声,形容卑恭顺从;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到了清代,晚清名臣曾国藩也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一次,曾国藩和一个读书人煮茶论英雄,谈论当世豪杰。曾国藩问读书人对当今豪杰有何评价,这读书人也毫不怯场。他说:“胡润之办事精明,别人不能欺骗他;左季高执法如山,别人不敢欺骗他。”曾国藩听了之后深表认同,对于胡林翼与左宗棠,他曾国藩还是非常清楚的。听了此人这么一论,曾国藩好奇的问:“那你是如何评价我的呢?”读书人说:“曾公您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又以诚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两位可以同日而语的,令人不忍心欺骗。”

曾国藩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以诚待人”是曾国藩常常挂在嘴边的为人之道,不仅对弟子这么说,也是这样对家里的兄弟子侄们这么说的。于是,曾国藩挽留客人在军营中,款待为上宾。不久就把巨额资金交给他,托他代为购买军火。那个客人拿到资金,离开之后,无影无踪。有人说要将此人缉拿归案,曾国藩却说算了算了,由他去吧,回到家中曾国藩顿足叹息说:“令人不忍心欺骗,令人不忍心欺骗!”

如此看来,活在别人口水里也不见得是坏事,汉桓帝虽然昏庸,既会宠爱宦官,也会重用陈蕃、爰延等贤人,所以还不至于亡国;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也是活在别人的口水里,尤其是魏征的口水中,然正如他所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善于纳谏的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曾国藩同样活在别人的口水里,只是他听的却是溜须拍马之言,结果却遭了骗,只能回家顿足叹息“人不忍欺”。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有人吐口水也是一种幸福,禁止别人说话,或者让人不敢说话,以至于“众人之唯唯”,就不可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听到最真的语言,听人真言就是照镜子。如果只是听一些溜须之言,那就是步桀、纣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