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该不该捧?

2015-04-29 00:00:00苏南城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8期

6月23日12点,河北省高考成绩揭晓,据悉,河北省高考文科状元花落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的张皓辰同学,总分682分;理科状元被满城中学史旭同学以717分(裸分)的好成绩摘得,因此高考状元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截至6月24日,全国已有近20个省区市公布了2015年高考分数线。从高考开始一直到各类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大约要经历3个月时间。每逢此时,一些媒体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那么高考状元到底该不该热捧呢?

正方神化高考状元不可取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每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揭榜”之日,也就是媒体大肆炒作状元之时;有的媒体甚至在揭榜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形式为宣传状元做好充足准备,只等甫一揭榜,就立即抢发有关高考状元的“独家新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人对于状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瘾”一般痴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一些教育部门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认或推波助澜。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媒体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考状元”亦被媒体娱乐化的错误引导炒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热炒易树畸形标杆让人产生功利心

毫无疑问,作为状元,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素质自有非同一般之处,然而,热炒易树畸形标杆让人产生功利心。高考状元考试成绩当然非常优秀,但是取得这成绩的代价可能是成天埋头于书本、试题,而别的方面鲜有涉及,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另外,从知识结构来看,高考状元学生的知识大多是不完整的,不是全面综合素质的体现。

此外,高考状元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很多产品都找他们来代言。但是,这有点不公平。首先,高考状元是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的个别例子,但紧随其后的那部分同样优异的学生却被忽略了,没有人去表扬他们。

其次,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尽管没有达到状元层次,但也能够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就已经是成功了。商家如果过度渲染状元,会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定压力,会感觉社会只关注第一,而忽略其他同样优秀的学生,造成了大家的功利心。

利益驱使剑走偏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很多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而剑走偏锋。不是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立场出发正确宣传状元,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发行量而“八卦”式的挖掘一些非正常的东西,甚至故意将状元神化,以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

家长对高考状元的关注,来自家长对自己小孩的一种期盼,期望借助高考状元的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小孩向状元的方向发展;学校对高考状元的关注来自于同类学校的竞争,高考状元对学校是一块很好的宣传牌子,打出高考状元的旗号,学校的名气也就更大,报读这个学校的学生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学校的声誉也会更好。这种不正常的宣传报道会带来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如是否产生高考状元成为某些地方对地区及高中进行排名排队和对学校及老师进行奖惩的一条重要依据。在此压力下,某些地方高中教育重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教师以培养高考状元为目标,学生以成为高考状元为己任,整天埋头于书本和课业,素质教育被抛掷脑后。

此外,过度宣传高考状元还给状元自身及落榜者带来负面影响。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过度的炒作容易使他们产生浮躁心理,容易失去判断自我的标准,极易在这种炒作氛围中自我陶醉、自我膨胀,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于落榜考生而言,狂轰滥炸的状元炒作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反方炒一炒高考状元又何妨

高考“状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其积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更何况高考备受关注,谁能成为“状元”理所当然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对“状元”的适度宣传,关注是应该的。

一方面,对相应的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整个社会重视知识,崇尚智慧的主流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一所学校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反映;另一方面,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怕苦、怕累等思想,通过宣传“状元”们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启迪他们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激励他们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奋勇向前。

“状元”作为高考公平竞争中的胜出者,其荣誉来之不易,给其掌声,给其鲜花,给其人文关怀是应该的,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适度宣传其勤奋学习的态度,勇于争先的精神,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导向和示范作用。

试想,我们对“富豪、歌星、影星”都能厚爱有加,飞吻连连,称赞啧啧,为什么就不能对摘得高考桂冠者,更是未来的建设者的涉世未深的学子进行一次真实、客观、科学、公正和全面的宣传报道呢?

再说,社会的“状元情结”是根深蒂固的,热议“状元”是坊间永恒的话题,热炒“状元”是情不自禁的,剥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不人道的,禁是禁不了的,挡是挡不住的,各学校与其偷偷摸摸地奔走相告,电波传喜,还不如适度宣传,正面强化,让状元的模范作用,一届届传承,以激励更多人积极进取、发愤图强。歌星可以炒作,影星可以炒作,流浪在街头的“犀利哥”可以炒作,上征婚节目的“拜金女”可以炒作,十几年如一日,苦心发奋,努力学习,最终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难道不该站在新闻的聚光灯下,让社会认识,让大家了解,炒一炒又何妨?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有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或者说“高考状元”不是人生状元,更不是事业状元,但是,不得不直面的是“高考状元”付出的辛劳,远远高于考低分的学生。用哲人的一句话,天才中肯定有白痴,但是,白痴中永远不会有天才。同样,考高分者肯定有低能,但是,低能者肯定考不了高分。

状元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高考状元对学生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看。凡事都有好有坏,高考状元会对学生造成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没有竞争又何来成绩?有些受不了压力的学生,心理防线会经受考验,这些都来自于家长、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期盼,或他们自身的愿望。这些对弱者来说是雪上加霜,但对于强者来说,只会是一道助力。

关注状元的动机符合社会规律

高考状元往往被当作人才,学校拿状元来做招牌也是符合常理的;而大众对状元的关注就是一般受众的心理,高考状元也可以说是稀奇的,奇人奇事,自然就会去关注去了解;

此外,商家为达到宣传目的,就像之前某品牌学习机请了一批高考状元做广告,这算是一种心理暗示吧,所选择的广告词也是很有引导性质的——某某学习机,载我通向成功之路。

这些目的或者动机,符合竞争规律或者市场规律。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职场,与其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和中享受温情脉脉,不如告诉社会真相,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是永远的。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铁律。

对高考状元的关注和对各类明星的关注属同一性质,在商业化大潮中,其实不应该禁止,只要不过度炒作挖掘就行。

总结陈词

高考状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们表示祝贺。全国各地出现很多高考状元,是全社会重视教育和个人努力奋发的结果,这说明即使是平凡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成功,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但是我们在对其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这一原则,在这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应该站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多为孩子自身考虑;而媒体尤其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摒弃私利考量,在状元宣传中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原则,为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