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眷恋青春的书,这个青春讲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拒绝心灵衰老的心境。”《红楼梦》里的青春有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有对规则与礼教的叛逆反抗;有对爱情的执着与幻灭;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他住到了秦可卿的房间,宝玉碰到了非常奇特的东西,那一回里全是气味,一进去就是一种香味。这其实是一个发育期的男孩儿对于女性身体的非常敏感的反应。所有当代意识流的作品中,很少有这样超现实的手法。宝玉喝醉了酒,处于下意识、无意识的状态。所以那一段读者就会注意到、会想到自己青春期的时刻,某种介于现实和非现实的游离,这是非常诱人的。
他睡在秦可卿的卧房中做了一个梦,打开抽屉看到一个副册,我想大家都记得那是跟他最亲近的一个丫头晴雯的命运,身为下贱,心比天高。他就一个抽屉一个抽屉打开,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他打开的每一个抽屉都在讲一个人的命运。十二金钗的册本中透漏了这些少年的命运。正是“青春易逝,韶光不再”。 在这样的状况中,青春孤独的宝玉在梦里跟自己做了一次青春的对话。第六回一开始,他与贴身的丫头袭人有了男女之情,我想所有经历过青春期的男孩子都有过私密的记忆,这种记忆就像罪恶一样不敢讲。
宝玉偷看禁书那一回,蒋勋颇多感慨:父母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从来不读禁书,不看禁画。读禁书看禁画,是青春期必经的过程。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也很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充满好奇,同时内心又有很多的期待和渴求。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个青春的私密空间,让孩子独享成长的快乐和喜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楼梦》在写“痴”,从美学角度来说,这个“痴”是理智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就是痴情。《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说,你好歹也去读读《四书》《五经》,将来总是要考试做官的。贾宝玉马上翻脸,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你们这种混账话。因为他看不起考试做官的事情,觉得薛宝钗才十三岁半,就功利到这种程度,没有真正青春的性情。林黛玉总是耍小性子,动不动就流泪,可是宝玉就是那么爱她,对她的爱完全不同于对别的女孩子,正是因为林黛玉“完全是在自我世界里面完成自我”。宝玉最不喜欢的就是在现世里攀援附会之人,痛恨做官,痛恨冠冕堂皇的道德文章。
《红楼梦》里主人公的岁数都是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此《红楼梦》也是一部关于纯美青春期的故事。仔细回想一下,宝玉动不动就扑到祖母怀里,又或者被姨妈揽入怀中,这怎么会是成年男子的所为呢?
宝玉、黛玉他们正处在十二三岁的年龄,还很孩子气,有天真,有率性,有嫉妒,有小儿女之间的醋意,他们“正处在摸索人生的状态”。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无法用成人的概念去定义,比如所谓的爱情、友情,因为他们之间毫无功利色彩,简单得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清如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与同学是最亲近的,谈话是最没有负担的,即使多年未见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爱得那么深,能够超越生命,就是因为纯粹,爱情里面毫无杂质。
如此说来,《红楼梦》对与正值青春期孩子斗智斗勇的家长来说,也是一部好书了。通过这个家族,以宝玉为首的少男少女的行为表现,了解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孩子内心不惧怕的时候,你才比较能够接近事实真相,而贾政只会打骂,他对儿子宝玉一点儿都不了解,是一位超级失败的爸爸。
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可以把人分成两个“我”,一真一假,在外公开的是一个经过修饰掩盖后的“我”,就是贾宝玉在父亲贾政面前,两手垂下来,准备挨骂的那个;另一个“我”是在自己的领地,游刃有余,自由自在发挥真性情的“我”,那就是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嬉笑打闹,给女孩子调胭脂的那个贾宝玉。你说宝玉喜欢做哪个?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独立思想,却还没有能力扮演社会中的独立角色,他只能在“真我”和“假我”中来回切换。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自己的女儿,在学校是大队长,回到家是小魔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打游戏到很晚,朋友对女儿说,你在学校那么乖,怎么回了家就这么不听话?孩子说,我都装了五天了,太累了,您就让我休息两天吧!作为家长,社会大环境无法过多干涉和改变,家庭的小环境就成了关键,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演绎“真我”,没有那么多压抑,孩子心中的叛逆就会减少很多。
薛蟠因一个丫头打死了人,出了人命官司。薛蟠这个角色写得非常精彩,真正写出了豪门子弟的可怜。他绝对不是什么坏孩子,如果放在一个好的家庭,好的教育环境里,也许他不会是这个样子。可是他家里太有钱,爸爸早逝,妈妈太宠他,以致于变得无法无天。他甚至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闯了什么大祸,因为他闯了任何祸都有人替他收拾摊子。我们千万不要马上判定他是一个坏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都是因为家里纵容导致他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为他包庇。
晴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些外表叛逆的女孩子,一群中学生,都穿着土里土气,邋遢的校服,可偏偏会有一个姑娘,或挽起一个裤管,或刘海遮住半边脸,大人们会觉得她不是好女孩,可谁知道她的内心呢?她做过坏事吗?那些外表规矩的女孩子就一定没有私下做过大胆的不合规矩的事情吗?
就像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孩子,她什么也没有做,却被认为不规矩,王夫人觉得她的头发常常梳得不正经、不规矩。她好像惹人厌,好像是一个不规矩的人,可是她比很多不规矩的人还要规矩。
对青春的领地,我们要尊重。我们随时要提醒自己该怎么去欣赏青春的美、年轻的美。有时候站在一边看子女长大以后的那种美,会觉得有一点孤独。因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世界。可是如果你也年轻过,你会祝福他,你觉得他本来就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和领域。如果你没有年轻过,那就觉得好寂寞,你想抓住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年反应。家长把儿女当作朋友才对,因为不是从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