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人 后做事

2015-04-29 00:00:00孙南京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8期

一个人一生实际上只有两项职责: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根本,做事是做人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人生在世就像一棵树,做人是这棵树的根和本,做事是这棵树的主干和枝叶,人做好了,根扎得就深,生命力就强。一个人做人做对了做好了,生命之树就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

曾国藩坚持“先做人再做事”时,其事业和名誉就不断走向辉煌,违背了这一原则,其身辱名没,遭到国人的唾骂。

一个人的人生有三大目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立德,立功,立言。排在人生第一位的是立德,不是建立功业和著书立说。因为立德是根本,失去了这个本,谈不上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如果德不立,即便取得了功业,又有多少人从内心里信服呢?恐怕连自己的腰杆子也发软,硬不起来,同样,如果德不立,即便写了书,出了著作,但书品再好人品不好,或者书是抄袭的、是挂名的,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乏味,甚至倒胃口。

圣贤的智慧是“据于德”。有德才能长久,但有才不一定能长久。

三国时候,曹操为接班人的事很发愁。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有才华,文名满天下,曹操一度有易储的念头。曹丕得知后十分恐慌,问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该怎么办。贾诩说:“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也就这样了。”

曹操有一次亲征,曹植朗诵自己歌功颂德的文章,以此既讨父亲的欢心,又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问他为何这样,他哽哽咽咽的说:“父亲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一言既出,满朝文武百官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觉得曹植只晓得为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之孝道,难以胜任一国之君。从此,曹操打消了易储的念头。曹植并未从中反思自己,仍然结交名士,以才名炫世,不收敛锋芒,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个存入“阜康钱庄”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绿林军官罗尚全。罗尚全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相信胡雪岩的为人。罗尚全的同乡刘庆生经常在他面前提到胡雪岩,赞不绝口,所以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二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是个麻烦、没用。

面对这样的客户,胡雪岩当时就决定:第一,客户不要利息但钱庄必须给。按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算,三年之后来取,本息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第二,对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个存折,交给刘庆生代管。

罗尚全后来果然在战场上阵亡了。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钱庄”的存款提出,转给老家的亲戚。罗尚全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钱庄,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或麻烦,甚至怕胡雪岩会赖掉这笔钱,没想到胡雪岩除了为证实他俩的确是罗尚全的同乡,请刘庆生来做个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而且照付了利息。

胡雪岩为什么能成为红顶商人?到他的故居看看一幅对联就明白了: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一个人只要秉承厚德、率真,就不会去干没有良心的事了。

“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贤媛》)人不管干什么,其结果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结局都是“德厚者流光,德薄者留卑。”

明朝的王守仁在《传习录》里有句名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心。”这就为我们如何培养自己德性指明了方向——重在养心,也就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医道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身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对仕者太重要了。因为心不正,行不可能正。

现实生活中,做人表里不一的情况比比皆是。庄子借孔子之口,列举了五种人表里不一的情况:

有人外表恭谨而内心骄傲,

有人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

有人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

有人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

有人表面温和而内心急躁。

庄子认为,人心比山川更险恶,比自然更难了解。自然还有春夏秋冬和日夜之规律,人却是外表厚实、情感深藏。庄子的结论是:“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意思是说,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所以庄子告诉人们,人的“修炼”至关重要的是“修心”。

一个人的内心若能从虚到静、从静到明,这个人就透明了,就能超脱自己,超越自己。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作家长的普遍心愿。但有智慧的家长并不这样想。北宋“三苏”是出了名的。四川眉山有个“三苏祠”,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三苏就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作为散文家的父亲苏洵,给大儿子起名叫苏轼,轼是车的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无。给二儿子起名叫苏辙,车辙更无关紧要,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从给两个儿子取名可以看出,苏洵是希望儿子能平安免祸。“无为无不为”,结果,唐宋八大家里他的两个儿子都榜上有名。

古代圣贤们对如何才能趋福避祸,如何才能立身成人,有很多精辟论断,字字句句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闪耀着人性光辉。我有个感觉:人这本书,古代的比现代的厚重多了,深刻多了;古人的认知比今人的认知清醒多了,高明多了。牢记并按照圣人之言去做,等于给自己的人生路上添加一块块“铺路石”,记住并依照俗世之见去做,无异于为自己人生路上增加一块块“绊脚石”。违背圣贤的教导去立身做事,失败是迟早的;违背前车之鉴和从官之道,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堵自己的路,失败也是迟早的。一个人路走错了可以拐回来重走,事做错了可以重做,但人生的路走错了拐不回来,立身做人错了无法“从零开始”,从新开始。

朱熹强调:“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年轻人既然为仕,就要首先立好志,端正出仕的动机和心态,就要明白朱熹讲的“着力处”在立志做人,不在立志做官。

人,无论在仕途上收获了多大功名,行囊中收获了多少财富,人终究是人。背离了做人,再大的官职,再多的金钱,也只不过是人身上多长了一堆肥肉,看起来很威武,很壮实,但是并不健康。

权利是一时的,

金钱是身外的,

身体是自己的,

做人是长久的。

让我们趁着年轻去实践这样一句格言吧:人不一定都能伟大,但却可以更崇高。

(作者系装备学院原副政委,走进崇高研究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