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是如何解决校园暴力的?

2015-04-29 00:00:00匪石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8期

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在全球来看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最近,中国留学生绑架施暴同胞案在美国开庭,几名被告中就包括未成年人。按照当地法律,他们将面临多项重罪指控,其中仅“折磨”一项最高就可判处终身监禁。这些新闻被曝光之后,人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都是:“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今天,我们到国外看看,探秘一下其他国家面对恶性校园暴力时,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何谓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校园欺凌指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体在心理、身体和言语上进行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导致爱害者不敢或无法进行有效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校园欺凌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

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被动欺凌者: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借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2.典型欺凌者: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且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并且为了得到部分同学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受害者造成身心影响,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等,久而久之,也许自己也会成为欺凌者,这也是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

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在全球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么造成校园频繁出现暴力事件的成因有哪些呢?

(一)紧张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疏离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工作竞争十分激烈。迫于生活需要,大多数公民的生活节奏很快,空闲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较少,许多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也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这决定了家庭模式中亲子关系相对疏离、角色弱化。长期发展下来,造成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社会、对家庭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不信任周围的环境,不信任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也不善于与其沟通,他们用电视或其他媒介中介绍的暴力方法来处理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二)种族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矛盾

国外校园里的学生很多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由于差异而导致的同学间的矛盾很多,老师一般只处理一些较严重的暴力事件,却很少有时间来处理一些小的矛盾,但是这些小的矛盾极有可能会转变成严重的暴力事件。

(三)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成瘾行为

青少年的成瘾行为一般指的是酗酒和药物依赖。过量的酒精和药物会使人的大脑处于极度的兴奋和紧张状态,有时还会使人迷失自我,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调查显示,80%以上的酗酒者曾制造过校园暴力。

另外,各个方面的原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也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正常的生活行为不能使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而社会与教育又缺少引导机制,对他们不加关注,这种状态造成许多青少年心灵上的失落, 从而使他们容易采取极端的、病态的方法来报复社会、报复家庭,也报复自我。

应对校园暴力的措施

面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多国家如英美、德国、挪威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那么这些措施包括哪些呢,我们来看看。

美国:立法规范

美国绝大多数州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欺凌及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政策包罗万象,几乎覆盖了一切方面,预防法、安全法、经费法、包含有午餐法、校车法、授权法等;其内容之详尽,涵盖各个方面:经费的发放与运用、申请的条件、程序、评审、评估以及对学校预防计划和发生暴力事件中的危机管理、各项措施的法律程序等。

预防校园暴力的法规大多以宪法、州法、法令、官方政策声明和行政规定中的成文条款的形式出现。参照社会反击暴力威胁和犯罪的措施,各学校、学区也采取了不同的强制措施应对校园暴力,如决不容忍政策、校服政策、安全措施、校警和其他法律执行人员的执勤,预防与减少暴力方案,学校预防枪支政策等。

此外,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

英国:综合模式

英国开启了以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和司法的综合模式。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此外,在国家政策上,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在社会层面,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德国:源头教育

德国力图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校园暴力。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而且,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英美等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挪威:政府支持加学校干预模式

挪威为应对校园暴力,实行政府支持和学校干预相结合的模式,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并且,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反欺凌组织和网站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以色列:反欺凌政策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