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大大发来贺信,表达了对大会召开的祝贺。在贺信中,习大大说:“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
其实啊,习大大一直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特别重视,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寄语并勉励青年人。那么,这些年来,对于未来的社会栋梁,习大大怎么期待呢?哪些品质是习大大希望青年拥有的呢?
奋力
习大大说:
“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
习大大这样做:
青年时代的习近平酷爱学习,白天干一天活,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读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1972年8月,习近平作为知青积极分子,从延川县抽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路线教育”。1973年冬天,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他带领社员到寨子渠打坝,当时天寒地冻,打坝的河渠里冰块很厚,不处理掉,坝基不稳,春天一融化,坝就塌了,会劳民伤财。工地上,习近平做了下渠挖冰块的动员,可是寒冷刺骨,社员们没有行动。
习近平二话不说,第一个跳进冰水里往外搬冰块。干了一阵,群众感动了,纷纷脱掉棉袄、棉裤下水干了起来。习近平带领社员们日夜奋战,给村里打了十几个土坝,治理了好几条烂沟。习近平还给社员们大办沼气,解决烧柴问题。
理想
习大大说:
“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习大大这样做:
习近平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1969年至1975年这7年间,青年的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将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陕北的黄土地。据新华社报道,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时,他曾一度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
学习
习大大说:
“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
“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习大大这样做: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近平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石春阳说。
创新
习大大说: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习大大这样做:
习大大不止一次对青年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20岁出头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四川学习农村发展沼气技术,办完事后,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十分艰险,下山时到小饭馆吃担担面,人家已经尊我们为英雄了。”
年轻的习近平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未接触过化学、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们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在梁家河,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习近平就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
从容
习大大说:
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因为我当时是看书还是谁跟我讲了一句很智慧的话,说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工作是千头万绪,攥着一千个线头,但是一次针眼只能穿过一条线。
——2015年习近平与200余名县委书记的座谈时说
习大大这样做:
2015年习近平与200余名县委书记座谈时说,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干。后来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今天(晚上)做到12点,就不做了睡大觉,第二天重新来过。
情商
习大大说: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2013年,习近平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说
习大大这样做:
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有网民贴出习近平在书中《自述》,《自述》中说,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