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再认识

2015-04-29 00:00:00张登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5年12期

[摘要]古共六大后,古巴围绕着下放经济决策权力、削减公共财政支出、裁撤国有部门冗员、发展非国有制经济等方面开始更新经济社会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就,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无论如何,这一进程是积极的,必然为古巴社会主义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75.1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12-0030-04

2011年4月,古巴共产党(以下简称“古共”)召开了对岛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六大”),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党和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纲领〉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1],从而开启了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航程。

一、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主要举措

《决议》通过后,国际学界和政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文件是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巩固古共执政地位的重大努力。古巴向外资开放绝大部分经济部门、在某些领域发展全国性的个体经营,是不断下降的生产力、日益短缺的财政资金等无法支撑社会发展的明显要求。同时,古巴政府也清醒地看到,大部分居民因为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社会福利不断减少,但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却日益加剧而对政府感到失望。只有更新经济社会模式,提高生产力,才能降低古巴对外国援助的依赖程度,才有能力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大致说来,古巴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下放经济决策权力,削减公共财政支出

在古共六大公布的《决议》中,古巴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经济模式,而是要对它进行逐步的“更新”,并保留中央计划的权威性及其对市场的优势(尽管后者的适用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扩大)。古巴正在逐渐改变那种僵化而又过分集权的中央计划:政府不再采取先把企业利润全部征缴,然后再安排它们财政预算的做法,大企业可以将近一半的净利润用于再投资和增加薪酬,同时,赋予企业经理更多决策权,实施激励制度以提高效率、增加生产;企业可以按照购买者接受的价格出售闲置物资;企业可以用政府拨付的,原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资金购买本国产品,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亏损两年及更长时间的企业必须扭亏为盈或裁撤冗员,与其他企业合并或关闭。2014年,古巴又在镍和石油开采、钢铁和纺织等最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放权和改造探索,更新经济社会模式正在步入更加复杂和深刻的阶段。目前,许多古巴经济学家正在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因素之间的平衡。如果真正找到了这一点,岛国就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古巴一直将比例相当高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服务的供应上。2007-2008年,这部分资金达到了最高峰,占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55%,占到了GDP的37%[2]。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很难再持续下去。为使社会服务与国家经济状况相适应,古巴开始压缩社会服务规模,减少定量供应范围等政策。从2007年到2012年,医院和诊所数量减少了32%,医疗保健人员数量减少了16%;在养老金改革方面,古巴将男性和女性居民退休年龄都提高了五岁,并确定了他们定期缴纳的养老金数额;自2006年到2013年,古巴逐步从定量供应本中间删除了牛排、猪油、烟草、牙膏、洗涤剂、肥皂和液化气等产品,并将豆类、蛋类的人均供应量削减了一半,糖的人均供应量也削减了20%。2008-2013年,社会服务开支降到了GDP的27.3%[3]。在这些被削减的项目中,大部分是合理的、可行的,但也造成了弱势群体规模扩大等一些不利影响。尽管如此,古巴依然实行人民免费享受教育和医疗等政策,养老金保障范围等依然是拉美地区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二)裁撤国有部门冗员,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古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2008年为1.6%,几乎为完全就业。但是,这是通过“隐性”失业即劳动力利用率很低或设置不必要的就业岗位完成的,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据统计,古巴国有部门现有130万-180万名富余劳动力,占530万名全体劳动力的25%-34%。这种政策造成了庞大的财政开支,使古巴政府决定自2010年下半年起开始裁撤冗员:到2011年中期是50万人,到2012年中期是100万人,2015年是180万人。但是,在革命胜利50多年(其间,几代人都怀着“就业保障和稳定是公民的一项毫无争议的权利”的观念成长起来)后实施这种更新,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同时,必要的管理方式更新、信贷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建设等相对滞后;尤其是古巴不想采取“休克”疗法,以避免那种因为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工人大面积失业和普遍的不满。所以,裁撤冗员的步伐大大放慢了。目前,古巴裁撤的冗员数量可能不到50万人,而2015年年底以前削减35-40%的国有企业冗员的目标要求转移175-200万人,这需要在非国有部门创造出大量的,34倍于现在的工作岗位,古巴距离这个目标显然还很远[4]。

为妥善安排国有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古巴抛弃了那种把非国有经济当作国家发展过程中残留因素的思想,首次明确地赋予它是一种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而成为国家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并公开提出如下目标:在未来五年内,非国有经济要成为岛国GDP的半壁江山。自2006年到2013年,古巴允许的个体经营活动种类以年均28%的速度增加,从157种扩大到201种[3]。为此,古巴通过建立贸易批发制度(允许非国有经济部门按照国有经济部门的待遇购买更多供应物资)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古巴过去曾经允许非国有经济发展,但其规模、速度与当下不可同年而语。这并不是说非国有部门的发展没有阻力。由于合作社具有集体性质,古巴更愿意扶植它们的建立和发展,但是合作社的审批环节多、成立周期长;尽管岛国公开地容忍了个体经营企业属于私有的根本性质,并试图只用法规和税收两种方式限制其成员的个人收益,但是其经营范围主要是模仿秀、马车夫、理发师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从事个体经营;再加上国家对它们的信贷支持力度小、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非国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有限。该领域的就业人员至今也超不过50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以外的服务业领域。因此,《决议》希望通过下放决策权等措施,就可以使2015年的非国有制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平分秋色的设想[5],恐怕过于乐观。

(三)加大外资吸收力度,拓宽侨汇进入途径

为解决岛国资本严重短缺问题,古巴政府于2014年3月修改了1995年的《外国投资法》,并明确表示:它需要接受资本主义的激励措施,以吸收更多外资。古巴政府还确定了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递增30%(约20亿美元)的目标[6]。当前,除了卫生、教育、通讯和安全领域外,古巴各经济部门都向外资敞开了大门,几项重要的战略投资正在按照预定计划落实。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古巴利用巴西国家发展银行提供的投资改建位于巴拿马运河与美国同欧洲交汇处的马里埃尔港口。根据两国投资协议,现代化的巴拿马运河在2015年开通后,古巴根据整个加勒比海湾的贸易布局为巴拿马极限船舶提供一座现代化的深水港口,并由此跻身加勒比地区海运中心国家行列。这也是开展对美贸易,超越后封锁时代的最佳选择。古巴还在围绕马里埃尔港口建设一个新特区,通过免税等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生产,以重振古巴外贸。一些欧盟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已经在此特区投资了23个项目。俄罗斯还重新将本国定位为古巴的主要经济伙伴国,把岛国拖欠它350亿美元外债中的90%予以免除,将剩余的债务期限延长10年,并计划把它们全部转为对古巴的再投资。对古巴引进外资支持最大的是巴西,仅港口改建项目,它已经投入了9.57亿美元[7]。

对古巴而言,侨民汇款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比一些受利润驱使的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容易管理、更靠得住。上世纪90年代后,古巴每年收到10亿美元的侨民汇款,来源地主要是美国、西班牙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目前,侨民汇款已经超过了旅游和贸易收入而成为古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那些市场化改革领域的主要推动因素。如,自2010年以来,尽管个体经营企业已经变成了一支独立力量,但是大约60%的新兴个体经营企业仍然依靠国外亲朋的汇款支持[6]。2009年,奥巴马废除了关于美籍古巴人向国内汇款以及回国探亲等政策后,古巴更积极地改善与侨民的关系。从那时起到2014年中期,古巴仅收到的现金和礼物就达85亿美元左右。美籍古巴人回国探亲、旅游的次数也急剧攀升,仅2012年就达到了40万人次[6]。2013年生效的新移民法,更是古巴方便侨民回国、本国居民出国旅游和工作的重要举措。如,古巴允许过去那些非法离开岛国的所谓“叛国者”“筏民”回国探亲或定居;取消了本国居民出国的“白卡”(许可证)制度,并将其在国外定居期限由原来的11个月延长到 24个月,政府保证其银行账户、家庭住房和企业安全,不再实行剥夺政策。

(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统一二元货币制度

提高农业领域的生产力是古巴革命生存及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古巴却有近20%的可耕地处于抛荒状态,70%的粮食需求靠进口满足,甚至一度进口其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蔗糖[8]。古巴农业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将国有荒地承包给个人或合作社,并为此相继出台了2008年、2012年两部《土地承包法》。古巴规定,所有个人都可以申请承包国家十公顷荒地,并拥有十年的土地拥有权和收益权;合作社与国有农场可以承包的面积从13.4公顷到67.1公顷不等,期限是20-25年[3]。上述个人或组织在承包期结束后,都可以同国家续签承包合同。同时,古巴允许某些农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尽管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严格合同约束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征收承包者的部分农产品,但土地承包制度依然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步。2007年12月,古巴荒地面积达660万公顷。随着两部《土地承包法》的实施,荒地面积逐步减少。2012年6月,古巴荒地面积减少了62%,降到了140万公顷[3]。但是,由于承包者缺乏农业生产经验、政府征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以及国家信贷支持力度不大等原因,承包土地数量的扩大与农业产量的增加还没有成正相关关系。如果实行期限更长的承包合同,真正下放土地所有权(由承包者决定种植和销售对象以及产品价格)、废除垄断、放开雇工限制等政策,古巴就可以明显地提高粮食产量并实现自给,从而省却每年20亿美元进口粮食的昂贵支出。

从很大程度上讲,岛国经济更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古巴政府在2014年3月宣布的货币变革,但它没有宣布这项变革的实施时间。自2004年古巴宣布国内禁止使用美元后,普通比索与可兑换比索(其汇率是25:1)就同时在岛国流通,后者是大部分古巴国有部门职工的收入形式。但是,在国有企业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可兑换比索与普通比索的价值被认为是相同的。由于这种二元货币制度的存在,古巴不仅无法清晰地确定国有企业实际的支出与产值,而且严重地破坏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近期看,统一货币制度显然会使古巴社会出现受益者与受害者;但从中期看,它会推动古巴经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要避免各种混乱,除了周密地部署外,这项工作还需要15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储备[6]。但是,今天的古巴不是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成员国(但可能在某种特定背景下会考虑重新加入),无法请它们协助统一二元货币制度。可兑换比索与普通比索当下的关系以及它们同美元的汇率,不仅是未来古巴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关键指标,而且是新型的古巴经济中决定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关系的因素。

二、几点思考

由于古巴重要经济资料保密等原因,现在对其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成就做出客观的评价殊为不易。但是,指出以下几点恐怕并非多余:

首先,当下的古巴正处在更新经济社会模式的进程中,已经采取的措施也正在清除那些依然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个进程是不可避免的、无法逆转的。无论岛国居民是否支持经济模式更新的内容或实施的步骤,但是一种制度化的更新经济社会模式及其导致的相互影响——它保障了古巴解决当务之急政策的稳定性及其最起码的连续性,无疑比一种临时的或者不协调的应对更好。国家管理的放权,新形式所有制的出现以及新法律框架的建立,必然会改造和重塑岛国传统的模式与机制,并逐步创造出新的动力,推动古巴社会健康发展。

其次,与上世纪90年代乃至更早时期古巴刺激经济发展的努力相比,更新经济社会模式是一种质的转变,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值得世界瞩目。由于古巴需要同时解决的问题复杂多样,为更新经济社会模式制定一个总体框架的任何计划都必然是不完全、有局限的;同时,指望通过这些初步的措施就能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地解决古巴经济模式中的所有混乱,也是不现实的。

再次,当前古巴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确定经济模式更新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也不在于提高措施和监管的质量,更不在于未来几年后由哪位领导人领导这个国家,尽管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而是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毫无疑问,古巴事业生存的关键是重新描绘一种未来图景,把这个国家居民的个人生活规划与实施的转型结合起来。只有这一点,而不是制度方面,才是可持续能力的关键”[9]。

最后,五分之一世纪前,古巴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之中,饱受苏东剧变和美国加强封锁的冲击。但是,这种生存危机都没有迫使古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封锁,已经使古巴牢牢地将对外开放同国家独立联系起来。不仅如此,1998年和2002年,以查维斯和卢拉分别赢得本国大选为代表的拉美左翼力量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古巴的生存环境,古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而,古巴能够在不屈从于外部压力或颠覆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一些美国学者和古巴流亡人士还在预测,岛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在近期内的某个时刻发生变化,恐非中肯之论。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无论如何,古巴半个多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教育了我们。

参考文献:

[1]Six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uba Resolution on the Guidelin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y of the Party and the Resolution[DB/OL].http://www.cubaminrex.cu/english/Actualidad

/2011/julio/Lineamientos%20en%20INGLES%20(version%20final).

[2]Rosa Tania Valdes. Cuban food ration system marks 50 years amid controversy[DB/OL].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3/07/12/us-cuba-reform-ration-idUSBRE96B0NP20130712.

[3]Carmelo Mesa-Lago.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Cuba’s Economic Social Reforms: State and Mark "et Roles, Progress, Hurdles, Comparisons,Monitori ng and Effects[DB/OL].http://www.brookings.edu "/~/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4/08/cubas-eco nomic-social-reform-mesalago/cubasec onomicsoc

ialreformsmesalago.

[4]Vegard Bye.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Econo "mic Reform Trends in Cuba[DB/OL].http://www.ascecuba.org/c/wp-content/uploads/2015/01/v24-bye.

[5]Julia E. Sweig,Michael J. Bustamante. Cuba After Communism: The Economic Reforms That Are Transforming the Island[DB/OL].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uba/2013-06-11/cuba "-after-communism.

[6]Wolf Grabendorff. Cuba: reforming the economy and opening society[DB/OL].http://www.america " n.edu/clals/upload/Cuba-Reforming-the-econom

y-and-economy-and-opening-society-2014-07.

[7]Richard Feinberg.Reaching Out: Cuba’s New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DB/OL].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1/11/18-cuba-feinberg/1118_cuba_fein

berg.

[8]Roger Burbach.Latin America's Turbulent Transiti "ons: The Future of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is " m[M]. London:Zed Books Ltd,2013:146.

[9]Jorge Mario Sánchez Egozcue.Challenges of Econo mic Restructuring in Cuba[DB/OL].http://sdonline.

org/60/challenges-of-economic-restructuring-in-cuba1/.

责任编辑: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