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会计实训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实训课程开设效果如何,越来越关系到学生能否做好学习与就业的顺利对接。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从教材编写、平台搭建、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加强实训效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 " "键 " 词] "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8.5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1-0060-03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面对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会计操作人员。这就要求会计专业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培养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然而,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真实的会计岗位一般都涉及单位的商业秘密和内部信息。所以,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一直很难做到真正兑现。因此,开设并加强会计实训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实训重核算、轻审核和轻内控
目前的会计实训基本都是要求学生按照“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这样的账务处理程序完成一套账。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以实训提供的原始凭证是正确无误为前提的。学生拿到后,判断一下是什么业务,直接就入账了。根本不会想到还要去审核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客观、合法合规,是会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由于实训材料给出的原始凭证普遍都是正确的,使学生直接跳过了审核原始凭证这一工作环节,而这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敏感性思维训练。
(二)会计实训缺少多行业实训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会计学生毕业以后进入了商品流通、餐饮、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而会计教学一贯以来主要是以工业企业为蓝本,会计实训亦是如此。这就出现了会计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不符的情况。学校认为学生掌握了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面对其他种类会计应该很容易变通。但实际情况是,高职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是有所欠缺。完全没有接触过其他行业的会计实训,会使学生在初就业时困难重重,感觉所学内容用不上,要用的内容没学过,无从下手。
(三)实训内容重内部核算缺失外围事务
高职学生毕业之后多数进入民营中小型企业工作,工作范围比较广,经常要和外部机构接触。但目前会计实训基本都集中在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没有涉及税务、工商、银行等业务方面的实训。如何处理银行业务、如何报税、如何进行工商年检,这些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在目前的校内实训中却是缺失的。这种忽视外围事务的实训显然是不够完整的,不利于对学生全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训环节。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会计实训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即一本教材讲到底,然后进行集中实训。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实践效果不佳。二是各学期课程设置上没有总体的衔接性。
(五)会计实训教师实践经历缺乏
目前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很少有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多数老师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都处于弱势。这就使学校在安排实训课程的时候经常出现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或者即使安排了老师上课,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水平较低,对很多单据的填制、传递等都不清楚,导致在实训指导中仍然只侧重于业务的账务处理,而忽略了实际环节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流程的指导。
二、改进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会计实训教材,编写多行业会计实训教材
不同于常规的工业企业会计实训,多行业会计实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生就业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几个学生就业较多的行业。而多行业会计实训教材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会计实训,除了要有模拟企业的基本资料、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账务处理,更应该侧重于介绍各行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核算流程、账务处理的特殊性。让学生对各行业会计实践有所了解,并且在不同行业的实训对比中,总结出会计核算的普遍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搭建仿真商业环境模拟实习平台
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但由于财经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很难到企事业单位真正去实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搭建仿真商业环境模拟实习平台,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的实习环境不失为一种选择。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建设的VBSE虚拟商业社会综合实践平台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该平台通过在校园内搭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模拟企业的真实场景,在环境建设及文化氛围的渲染上尽量与实际一致,从感官上首先就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在身份认知上迅速从学生转换成职员。
(三)完善实训课程设置
会计实训应该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重点和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教学实训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认为需要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点面结合。目前的实训课程一般都是安排在期末,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一门完整的课程以后,进行一至二周的实训。从实行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会计理论学习就不扎实,又从未接触过实践操作,一下子要转换思维进入实训操作更是摸不着头脑。二是这样的集中实训,时间短任务重,又安排在期末,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完成实训。往往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应付,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实训课程安排上应当注意“点面结合”,即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就要以知识点的方式融入实践操作,这样在学习完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后,再进行集中实践,学生有了之前的实践基础,更容易进入角色,理解实训的要求。
当然,实现上述想法的基础就是有足够的实训课时。目前,实训课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对实训课程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中,实训课程的地位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经常是在教学计划中“挤”出很少一部分课时或者利用期末剩余一点时间安排实训课程。没有课时的保障,实训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完善实训课程设置的首要条件就是实训课时的保障。
(四)加强实训课程师资建设
1.外聘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笔者认为与专业理论课相结合的校内会计实训一般可以由本校专业课教师承担。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的校内仿真实习,应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辅助指导。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统一不变的,而现实的会计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如何面对不同的会计环境做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方式和书本上有何不同?这些知识及能力正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所欠缺的,而又是普通专业教师无法解决的。因此,聘任社会在职会计人员或者退休会计人员作为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碰到的类似问题,帮助学生针对不同的会计环境进行思考,锻炼学生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
2.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平台
既然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很难真正做到专业对口,那么会计类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师资、人员的优势,自行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对外承接代理记账、报税、会计咨询等业务。由专业教师负责,录用教师轮岗,学生参与的方式。既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问题,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业务实习平台。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会计实训效果,就要从满足就业需要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借助校内外的各种力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做好学习与就业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1]平音,赵爱丽.“外围事务” 高职会计实训课程构建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18).
[2]陈向青,申春峰.关于我国现阶段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