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①

2015-04-29 00:00:00马莉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1期

[摘 " " " " " 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架构和素质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铁道桥梁工程专业应根据学生特点、企业人才需求现状、相关专业或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精心论证并认真组织实施。本文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探索和实践。

[关 " "键 " 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铁道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1-0043-02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协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教学制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发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总体宗旨,是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上。

一、铁道桥梁工程专业及职业定位

铁道桥梁工程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实用性强、野外现场作业实操性要求高,而且由于铁道、桥梁、隧道施工结构体积大,线路长,施工维护构件复杂,而且施工过程又不可逆,因而在学校直接进行施工全过程实训难度很大,需要充分合理考虑。

铁道桥梁工程专业主要培育面向铁道桥梁道路工程施工及维护单位,在生产、运营或服务等一线能从事铁路线路工程施工、铁路桥梁维护等工作,具备铁道桥隧工程基本施工与维护的专业技能知识、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本专业的职业面向的单位为铁路局工务部门、铁路工程施工项目部及城市轨道交通维护部门,主要从事岗位为桥隧工、测量工或线路工。

二、铁道桥梁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1+1”学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及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结构制订的三学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为基础文化知识学习阶段。基础文化知识阶段主要学习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文化课以及工程概述、桥梁概述等专业基础课程,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知识、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储备。

第二学年为专业技能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技能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主要学习课程包括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等内容,掌握铁道桥梁施工维护方法以及组织管理等内容,具有现场操作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基本采用理实一体教学。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桥梁工程专业开展的工程材料、建筑CAD和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达到1∶1。工程材料实训课以开展材料实验,教师示例、学生操作相结合。建筑CAD课程以桥梁工程图纸为教学实例,讲解桥梁结构识读及作图方法相结合。工程测量课组织测量实训周并举办测量大赛,测量实训周根据课程内容阶梯推进。根据课程专业特点考核方式灵活确立,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考核、实训考核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采取笔试、实训操作、论文报告和总结等方式,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对于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并推荐就业单位,加大宣传,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优良的学风。

在教学形式上积极实现社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如,积极邀请企业和社会知名专家、工程师、熟练技师来校讲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等。

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一般在第三学年2月至7月进行。学院与铁路集团与企业建立固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确保企业招收顶岗实习学生到合适岗位。学院为了及时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了解实习进展,达到实习效果,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学院派专门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班或非跟班的巡回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听取实习单位负责人、指导班长对学生的情况反映,征询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做好每次检查记录。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由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评价及指导教师的评价两部分共同构成。

经过三年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突出高职院校特点,在充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走向制订并完善铁道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强调实践教学及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提升本学院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又突出了铁道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何靖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5-26.